写景散文单元拓展课初探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所选文章为经典美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这些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地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教师带领学生品读精彩语句,体会作品描绘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久久沉浸在美文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中。
但是语文教学仅仅靠学习教材中这几篇范文是远远不够的,为此笔者趁热打铁,布置了以下作业,及时把课堂内的品读延伸到课堂外,并设计了写作练习。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师生共同总结出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1.体会深情,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2.调动感官,从景物的形、声、色、味等角度赏析3.选准写景角度,从空间的变化角度赏析4.品味语言,从语言修辞角度赏析5.体味艺术特色,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作业一:摘抄名家名篇中写景抒情散文片段并运用所学的赏析方法赏析作业二:练笔根据《荷塘月色》通过写景表达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的写法,请同学们写两段描摹景物的文字,分别表达悲和喜的感情,每段300字左右。
以下是作业评点展示课。
第一节课:展示部分学生摘抄的名家片段,课堂集体赏析这节课共赏析了五个名家片段,下面举两例展示。
名家名段赏析:1.“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高中人教版没有这篇课文)学生甲:这段文字修辞用得好。
比如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多么可爱的小精灵,”用了比喻手法;“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又用了拟人手法,非常生动。
学生乙:我觉得动词用得好。
一个“停”准确地写出了蜜蜂飞行时仿佛停留在空气中的形态。
一个“捋”不光写出蚂蚁因腿长腿多前行时蚁身贴着蚁腿的状态,更写出蚂蚁像一位智慧的老人,捋须沉思,想象奇特。
“瓢虫”“忽悠”“升空”连用更是准确写出瓢虫迅速地垂直上升而飞行的习性。
学生丙:此处景物描写固然生机盎然,但其中蕴含的情和理更深刻。
蜜蜂虽小,却忙碌不停;蚂蚁虽弱,却也在思考人生,并从思索中获得勃勃生机;瓢虫虽笨,但只要执著,不也有“忽悠一下升空了”的曙光?“我”虽然失去了双腿,但生活还将继续。
于是,作者开始思考生命。
“我”从蜜蜂、蚂蚁等事物中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和韧性,获得重生的勇气和信心。
(全班报以掌声)师:这几位同学赏析得非常到位。
第一位同学从修辞角度赏析,第二位同学从善用动词角度赏析,第三位同学更是站在一个高度,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发掘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蕴含的情和理。
他们都能用我们所学的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去赏析,看来他们掌握了写景散文的一些鉴赏方法,很好。
我们再看下一个片段。
2.壶口在山西吉县境内,是黄河上唯一的瀑布。
因状如壶口而得名。
水流至此急冲沟下,人观瀑布由上俯下,只见烟水迷漫,船行至此得拖出河岸,绕过壶口。
即古书上所载“河里冒烟,旱地行船。
”原来黄河在这里,先因山逼而势急,后依滩泻而狂放,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喧声蔽天。
却正当她扬眉得意之时,突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腾荡急旋。
于是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
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
黄河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水借裂石之力,轰然劈开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势,细细磨出深沟浅穴。
放眼两岸,鬼斧神工,脚下这数里之阔的磐石,经黄河涛头这么轻轻一钻一旋,就路从地下出,水从天上来。
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又再现她的沉静,她的温柔,她的悲壮,她的大度。
去路千里,缓缓入海。
——节选自梁衡《壶口瀑布记》学生甲:“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
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
”这几句工整对仗,语言非常精炼,主要运用拟人、排比等手法,写出了壶口瀑布的雄壮。
学生乙:“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这句非常有韵味。
首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水的威武雄壮、奔腾不息展现在读者眼前,我觉得这更是赋予黄河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无坚不摧、勇往直前。
学生丙:我还说语言。
是的,作者语言优美精炼,善用修辞,但是关键还是新颖、不落窠臼,没有陈词滥调,是从心底流淌出的语言,读了让人感动、震撼,甚至落泪。
师:说得好。
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也明白了要想写好写景散文,不仅仅是善用修辞,也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关键是用心写,用情写。
(其余赏析略)教师小结:如何鉴赏写景散文1.品味语言,从语言修辞角度赏析(1)品味词语的表现力“以一字为工,自然灵异不凡。
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有时,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的使用,就能让景物变得鲜明生动。
品味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2)品味修辞手法的运用写景状物中,作者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来加强景物的形象性,给读者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
2.调动感官,从景物的形、声、色、味等角度赏析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
我们在阅读时,就应调动感官、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
如《荷塘月色》写“月色下的荷塘”就是从形、声、色等角度细细描摹景物给我们美的享受。
3.选择写景角度,从空间的变化角度赏析景物一般是立体的、有层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因此,作者总是多角度状写景物,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定点观景、移步换景……这样的写景更加富有变化而不显呆板。
4.体味艺术特色,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为了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鲜明,作者常常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突出景物,常见的如动静结合、烘托渲染、虚实相生、象征等等。
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景物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5.体会深情,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景物呈现于作家眼中,经过艺术化的选择提炼,再用文字描写出来,不能不带上作者的主观感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景物描写的特点。
透过景物描写,看其中抒发了怎样的情,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应是我们赏析的重点。
总之,我们鉴赏写景散文时要仔细品味语言,抓住景物特点去把握文中深挚的情感。
第二节课:教师展示学生写景优秀片段,同学点评。
作业二:练笔根据《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通过写景表达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的写法,同学们写两段描摹景物的文字,分别表达悲和喜的感情,每段三百字左右。
学生优秀作业展示:(选取几例展示)一、通过写景抒发喜悦之情不必说大块小块的菜地,稀稀拉拉的菜架,又白又长的冬瓜,头上顶着小黄花的黄瓜;也不必说随地啄米的母鸡,躲在屋檐下乘凉的大狗,以及突然从窗台上跳到花丛里的蚂蚱。
单是屋前那小小的一片地,就有着无穷的趣味。
燕子在这里呢喃,公鸡在这里歌唱。
打开门看到狗妈妈生的小狗狗,还有蹲在大大南瓜叶子下的兔子,如果用手抓住它的耳朵,它会用四只手挠人的胳膊。
西红柿和西瓜的藤缠在一起,分不清了。
西瓜想长多大就长多大,想把藤拉到房顶上去也没人管它,长不出来也没人怨它。
西红柿架上有红有绿,不能怪人想去摘它。
而小小的红辣椒,戴着好看的帽子,朝天抛洒自己的热情,向地宣泄自己的开心。
如果喜欢的话,你还可以到墙角去找酸枣,很酸却别有一番味道,放在一起犹如许多红玛瑙,煞是好看呢。
——贾璐瑶学生甲:很巧妙地化用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精彩文段,但又不露痕迹,让人觉得既熟悉又新颖,能吸引读者。
师:看来初学者进行巧妙的模仿也是不错的。
学生乙:语言生动形象。
运用拟人、排比、描写等手法写出欢乐的农家生活。
学生丙:语言质朴,表达的情感也很质朴。
看来贾璐瑶同学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师: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读来亲切自然、沁人心脾,感情也很真挚,毫不造作,贾璐瑶同学确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吧?贾:是的。
(其余略)二、通过写景抒发悲伤之情1.又是一个美丽的清晨,当第一缕光线窥到那支离破碎的断壁残垣。
没有昔日孩童上学路上的欢声笑语,没有大人在苞米地里辛勤劳作的黝黑的脊背。
几朵野菊花孤独地在村口汽车站牌下随风摇曳,而候车台上却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要捎到城里的大包小包的行李。
四周静悄悄的,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鸣从已被连根震断倒在地上的树木上传来,那鸟鸣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云霄,随着风在初晨的朝霞里发出耀眼的光,却又霎时湮灭在这可怕的生命荒原。
清澈的小溪不曾理解这天崩地裂的惨状,照旧汩汩地飞奔,灌入田埂的裂缝里,倒塌的围墙下,好像要用不经世故的青春来填补人们那破碎的心田。
——李子超学生甲:我很喜欢这一句“那鸟鸣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云霄,随着风在初晨的朝霞里发出耀眼的光,却又霎时湮灭在这可怕的生命荒原”。
作者运用通感、以动写静等手法写出了大地震后死一般的静寂,也从侧面写出作者内心的悲悯。
很有功力,佩服佩服!学生乙:对对,我同意。
说到侧面描写,我还想再补充几句。
这段文字好多地方都用到了侧面描写。
“没有昔日孩童上学路上的欢声笑语,没有大人在苞米地里辛勤劳作的黝黑的脊背。
几朵野菊花孤独地在村口汽车站牌下随风摇曳,而候车台上却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要捎到城里的大包小包的行李”以及“清澈的小溪”等语段,烘托了地震后的惨相。
学生丙:我觉得“野菊花”是亮点,暗示了生命的顽强。
师:是的,李子超同学写得好,同学们也评析得好。
确实,这段文字很有感染力。
他善于营造氛围,用沉重的语言,通过描写灰暗残破的景物写出地震后的惨相。
善于抓细节,文笔很细腻,语言老道有功力。
这和他热爱写作,经常练笔分不开。
下面我们再看一段文字。
2.深冬的芦苇已不再繁盛高傲,苇秆中间已被寒风笔直地折断,深深地插进泥土之中。
空气寒冷而干燥,苍白的天空之中没有一只鸟儿。
风发出一种近似诅咒的嘶吼声,芦苇如泣如诉地低吟着,大颗大颗的眼泪掉下来,落在一片枯死之中,发出残破的声响。
暮色逐渐暗淡下去。
寒风夹着夕阳的碎屑,呼啸而过。
无数干枯的生命在夕阳中低声哭泣。
黑暗越发残忍地降临,最后一抹光亮刷在芦苇之中,泛起悲凉的光,一切寂静无声。
黑暗到来,所有的悲伤,所有的幸福,一切犹如雾气,逐渐消散。
秋风萧瑟,吹卷起片片枯叶。
那边缘已泛起皱痕、黄中透着黑的叶子在风中翻滚几下,又缓缓地、无力地垂落下,似风烛残年的老人。
蝴蝶欲展翅飞舞,却最终在秋风的凛冽中放弃最后的挣扎,任随风对她的欺凌,消散了她最后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