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篓子里的青虫 鄂教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篓子里的青虫 鄂教版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
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
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鄂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篓子里的青虫》教案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
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
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材分析:
《篓子里的青虫》是一篇介绍蝴蝶生长变化的科学童话故事,生动形象的插图、趣味十足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青虫篓中藏,怎么变蝴蝶长翅膀?
带着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巧妙运用媒体,引领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引导学生联系已知经验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在充满兴趣性的朗读、表演中激发学生观察、探究自然的兴趣。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篓子里的青虫》这课的生字词,看你们还认识它吗?
(大屏幕出示词语图片)这大白菜长得绿油油的,多好呀!看,这么多青虫爬来了,都来吃大白菜多可怜呀!谁愿意帮助大白菜?你读准了这些小青虫背后的词语,就帮大白菜消灭了一条虫子。

(学生读词)
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10 篓子里的青虫》,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①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还记得小黄鸡最后怎么样了?(指名回答)现在,你们就是小黄鸡,做个“呆住”的样子我看看。

(请出做的最像的一个学生)②小黄鸡你为什么呆住了呀?(小青虫呢?它们到哪里去了呀?)故事中的小黄鸡和你们想的一样,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8自然段。

(生齐读)(出示大屏幕第8自然段)是呀,小青虫到哪去了?(预设:变成蝴蝶飞走了。

)那小青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看图切入,品读1-2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请同学们看图,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对的肯定,不对的或没看出来的教师鼓励: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2 、(图文对照学习1-2自然段。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的1、2自然段。

读完后告诉我你知道了什么?(生回答:蝴蝶在大白菜上产卵,变成了青虫,青虫吃菜叶长大了等等。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蝴蝶、卵和青虫。

)同学们可真会读书。

请位同学再读一读1、2自然段吗?看看还知道了什么。

(这些小青虫很多)
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学生找到“一堆堆”“一条条”“满身小孔”等词后,都说明虫多。

“一堆堆”“一条条”是从卵和青虫看出来的,“满身小孔”是从大白菜身上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老师特别喜欢听同学们读书,齐读课文1、2自然段三、看图想象,品读3-4自然段
师:哎呀,这么多的青虫,把大白菜咬得满身小孔。

看!谁来给大白菜帮忙了?
1、(出示第二幅图)请大家仔细看图,谁能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预设:鸡妈妈带着小鸡来了,它们捉虫。

)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表情怎样?想象它们会说些什么?(预设:1它们十分高兴。

2这里的青虫可真多啊!3小青虫,你等着我们来收拾你了。

4鸡妈妈很神气,好像在说:孩子们,这里的青虫又香又嫩,我们可以美美地吃一顿啦!5今天真开心,可以吃个饱了。

今天怎么吃得完呢,把他们藏起来以后慢慢吃等等)
2、同学们可真会想象,那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的这幅图呢?(预设学生:3 4自然段)大家说的都对,第三节是写画面内的,第四节是写画面外小黄鸡的心里想法的。

请大家想想怎样把第三自然段描写鸡妈妈心情和虫多的语气读出来(学生自由读,注意扣住“大大小小”“不停地吃”)。

谁能来读读(指名读)。

师:吃着又肥又嫩的小青虫,有只小黄鸡小脑瓜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奇妙的想法,它的想法是什么,又是怎么做的?(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边想。

①师:谁能说说小黄鸡的想法是什么,它又是怎样做的?
②师:谁能说说“一大批”是什么意思?(“一大批”就是很多很多。

)指名回答。

③师:小黄鸡想出了这样一个奇妙的想法,你们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黄鸡呢?分别请学生回答。

④师:那谁能来读读这一自然段,把自己体验的情感读出来?
(指名读,评读,再指名读,齐读)
四、看图,学习5—7自然段。

1、师:小黄鸡后来吃到了放在篓子里的青虫吗,请看大屏幕:(出示第三幅插图)
①师:小黄鸡看到了什么?它的表情怎样?(预设:一群蝴蝶飞出来了。

小黄鸡呆住了。

)分别请学生回答。

②师:“呆住了”是什么样?请学生回答。

2、师:那课文是怎样描写后来发生的事情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5—7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
①师:你知道了些什么?
分别请学生回答:小青虫不见了。

从篓子里滚出来好多空壳。

②师相机板书:空壳,空壳是什么,知道吗? 师边描述边板书:蛹
3、同桌边读5—7自然段边讨论,看谁能告诉呆住了的小黄鸡发生了什么事?(生读课文,讨论不懂的地方,师巡视辅导)(小青虫变成了蛹,之后又变成了蝴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连线。

①师:谁能告诉我们小青虫到底去了哪里?指名回答
②师:是啊那么小青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呢,想亲眼看看它的变化过程吗?
4、揭示蝴蝶的生长过程。

①师:同学们想亲眼看看蝴蝶的变化过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

②大屏幕播放蝴蝶的一生的变化历程:首先是蝴蝶,到卵的发育阶段,然后是幼虫期的生长过程,再是蛹的发育阶段,最后是变成蝴蝶阶段。

③师: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大多数昆虫一生都要经历这样几个变化过程,谁还想提醒提醒小黄鸡,除了小青虫外,还有哪些小昆虫是不能藏的呢?分别请学生说说。

④师:大家的求知欲望是多么强烈啊!是啊,大自然神奇美丽,有无穷无尽的奥秘,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神奇奥秘!(放大屏幕蚕,蜜蜂,苍蝇等)
五、升华情感,回归文本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想说点(知道了)什么?(生自由说)
2、师: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

这节课大家表现真不错,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心读书,用心细想,用心听是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六、作业
刚才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叠词,请同学们将课文中的叠词找出来,抄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10 篓子里青虫
蝴蝶
卵青虫空壳(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