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英国的广告管理:《广告和促销守则》《广告标准和从业守则》(独立电视委员会)二、中外广告管理的具体比较(一)比较广告又称“对比性广告”“竞争性广告”利用各种媒介对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同其他产品或…“直接比较广告”(指名道姓的)(二)虚假广告1、同广告主串通发布虚假广告2、不能提供广告主的名称及地址3、被证明其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三、中外抵制“有偿新闻”的规范措施有偿新闻:新闻记者、编辑或媒体因接受钱物及其他利益后以新闻的形式发布的信息。

(一)中国对“有偿新闻”的抵制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二是有关管理部门的规定三是相关自律规范(二)国外对“有偿新闻”的抵制“支票簿”新闻:媒介或者媒介从业人员从采访对象手中买新闻。

1、一些国家的相关职业道德规范2、NBC对“有偿新闻”的抵制措施新加坡的审查批准制:注册登记制瑞典1766 第一个对新闻出版实行保障的国家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二、广播电视管制模式比较:(一)以美国为代表的相对独立模式(二)以法国为代表的“三位一体”模式(三)以英国为代表的对应模式三、对广播电视进行管理的方式(一)许可证制(二)竞争规则(三)公正准则四、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管制(一)对节目内容的管理(二)电视节目分级制度(三)为保护本国文化进行播放规定1、加拿大内容2、欧洲内容3、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保护方式五、汲取国外广播电视法律法规的经验立足点是公众利益,即从公众利益出发,从公众的角度考虑如何制定法律法规第三节网络传播法一、对网络传播的管理方式(一)政府是否应该对网络进行管理市场派麦迪逊派(三)网络信息管理的归属二、各国对网络信息管理的重点(一)对社会有害的信息的控制(二)对个人权益的法律保护三、我国网络信息立法规范现状《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法律性文件、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第三章新闻传播与国家第一节各国宪法对新闻自由权的法律规定新闻自由权:主要研究的是传媒与国家关系中传媒所享有的权利和应该遵守的边界一、方式:(一)宪法规定不得立法限制新闻自由(二)宪法中有对新闻自由权的保障性规定和限制性规定(相对性保障的方式:依据法律的保障模式)(大部分国家实行)(三)宪法仅仅对新闻自由做出原则性的规定二、各国宪法对媒体权利的法律保障(一)创办媒体的权利①保障新闻自由权(强调国家主动的保障作用)②出版无须经过检查(强调国家消极的不干涉作用)(二)传播自由权①垄断的事前限制②对出版业实行审查→对新闻自由的控制(三)接近信息权(四)批评的权利(五)保护消息来源的权利“深喉”第二节禁载规定与维护国家安全一、国际公约中针对维护国家安全的禁载规定1、《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中的禁载规定2、《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的禁载规定二、若干国家有关国家安全的禁载规定(一)美国①立法禁止②战时新闻管理③政府的“繁重的举证责任”(二)英国《官方保密法》防务、新闻和广播委员会D通知(defense notice)(三)法国1881年《出版自由法》第4章(四)日本体现在新闻报道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方面▲总体来看,在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媒体的报道进行限制的时候,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①在保障国家安全和保护信息传播自由两者之间,力求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

②一般放弃事前审查和采取事后追惩的方式③更多地倾向于将维护国家安全义务(主要体现为保守国家秘密)的承担对象转化为政府及其公务员④将对媒体的限制内容规定在明确可控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压缩政府等权力部门以国家安全为名义对报道范围进行自由裁量的空间和可能性。

(二)大众传媒传播证券期货信息时应注意的问题:1、禁止不实、虚假信息2、不得有重大遗漏3、不得断章取义4、不得片面有道5、大众传媒在传播证券期货信息时,应该严格审查信息来源三、亵渎宗教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故意扭曲宗教人物形象、攻击宗教教义、嘲弄宗教习俗等行为即可以“亵渎宗教”视之1、维护宗教自由2、禁止宣扬邪教第二节扰乱公共道德、破坏善良风俗一、宣传同性恋沃尔芬登报告二、鼓吹性自由一是不应片面地传播背离当前法律、道德的相关言论二是应当平衡地报道偏离社会主流婚恋、道德规范的行为三、传播迷信方法《关于部分应取缔出版物认定标准的暂行规定》(1989年)四、教唆他人自杀《自杀完全手册》第三节损害人民间或国家间的关系一、种族歧视“种族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世系或民族或人种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优惠,其目的或效果为取消或损害政治、经济、社会或公共生活任何其他方面人权及基本自由在平等地位上的承认、享受或行使。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1965.12.21通过,1969.1.4生效)《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66.12.16通过,1973.3.23生效)我国法律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禁载规定宪法第5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1997.8.1)《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2000年)第三节信息自由与保密责任一、信息自由与保障公民知情权信息自由,首先在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知情权:又称“知的权力”“知悉权”或“了解权”指公民有权知道他们应该知道的信息资料。

依靠新闻媒体,知情权、信息自由和信息公开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政府理应承担最主要的信息义务二、现代信息立法的状况及趋势(一)各国信息、立法现状1、瑞典的信息自由法瑞典宪法由四部宪法性法律组成,即:《政府宪章》《王位继承法》《出版自由法》《表达自由法》瑞典通过《政府宪章》、《出版自由法》、《表达自由法》及《保密法》确立出版自由、表达自由与信息公开制度,它们共同构成瑞典的信息自由的基础。

瑞典信息自由立法的重要特点是十分重视权利和自由的保障。

2、英国的信息自由立法行政公开的法案和保密制度及法案保护隐私权和版权2000年通过的《信息自由法》于2005年1月1日期正式实行特点:在确立了新闻传播和信息自由的前提下,全面立法保证了信息传递自由中的规避领域和事宜,使得实践中的信息传递活动完全可以遵照“法无禁止即自由”的原则来有效进行。

3、美国的信息自由立法《宪法第一修正案》堪称其新闻出版和信息自由的基石。

《信息自由法》1966 《联邦咨询委员会法》《隐私权法》《阳光下的政府法》(又称《阳光普照法》)《电子信息自由法修正案》《信息自由法》体现了如下原则:①政府文件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②一切人具有同等的得到政府文件的权利,政府拒绝提供文件负举证责任;③政府文件具有公共财产的性质。

总的来看,美国以《宪法》第一修正案和《信息自由法》为中心的…4、印度的信息自由立法:1950年宪法一切公民均有言论和表达的自由2002《信息自由法》但该法案在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的名义下2005年《信息权利法案》显著特点:①规定信息管理委员会将专注于鼓励公民的知情权,并执行有关规定②在与《官方保密法》或其他法律的条件款有抵触的内容时,该法案具有至上的权威权。

5、日本的信息自由立法1945.9.15占领军总部《关于新闻及言论自由的追加措施备忘录》1946《日本国宪法》1999《信息公开法》2001年开始实施,同年12月颁布与之配套的《关于公开独立行政法人等保有信息的法律》2000年八国领导人《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二)信息立法的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1、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保障新闻传播的自由和权利2、当代新闻立法的核心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强政府活动和信息的透明度3、信息公开范围日益扩大三、信息自由与国家安全1、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作为政治权力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

它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

广义的国家安全包括国防、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隐蔽战线等方面,狭义的国家安全仅指隐蔽战线安全。

2、信息自由与国家安全是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美国权利法案(阳光法案、置政府于光天化日之下法)四、中国的保密法及中国特色的新闻统一发布制度1951年《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新闻统一发布制度:是以法律、法规或者与法规定有同样作用的执政党文件来规定某些新闻和信息。

五、从信息保密本位走向信息公开本位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密级从重到轻:绝密、机密、秘密我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两个主要特点:1、保密范围广泛2、定密标准模糊2006.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公开报道方面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2007.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更是向信息公开本位迈出了一大步。

第四节批评建议权与煽动性诽谤一、批评建议权批评建议权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并提出要求改善的建设性意见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41、27条及刑法254条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

所谓公序,即社会一般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

所谓良俗,即一般道德观念或良好道德风尚,包括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

民族歧视的实质内容是对各民族不能平等一致地对待,即“在多民族国家或者地区,是指任何一个(或几个)民族对其他民族所持有的贬损心理因素,以及对自身所持有的优越心理状态,而这种贬损的心理或褒扬的心理,又是与各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生活环境、生产力发展因素密切相关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