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地理论及其发展
由于高级中心地 可以提供低级 职能,所以中 心地序列是1, 2,6,18……
• 理解: • 从全国范围内来讲,可以理解为一个大都
市的市场区范围内应包括相当于3个城市、 或9个市镇、27个乡镇、81个村镇。
• 从一个城市来讲,则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心 商业区的商品销售范围应包括相当于3个街 区中心、或9个社区中心、或27个邻里中心 的供应范围。
• 斯金纳(G.W.Skinner)——成都平原
围绕中心的枢纽市镇, 周期性的市场在六个 二级集镇上轮流出现, 基本形成六边形的网 络,符合市场原则的 中心地系统
• 贝利(B.J.L.Berry)——美国衣阿华州、华盛顿州
– 美国学者贝利(B.J.L.Berry)和加里森(W.L.Garrison)在1950年 代开展的一系列关于美国各地的实证研究与理论修正最为著名。 1958年,Berry等连续发表多篇关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论文,论述 了中心地的等级性、商品供给的范围和中心职能的成立过程,贝利 等对华盛顿州的一个郡的中心地进行了计量研究,证实了中心地等 级性的存在
思维逻辑的喜好)
– 传统中心地理论基本概念与内涵已经落后于当前发展 实际(相对封闭地区,农业化地区,不能理解现在的全球化、信
息化、分工网络)
– K值固定,静态理论无法适用于动态主体 – 缺乏对消费者行为的多样性适应 – 缺乏对城市分工、不同等级城市间、不同系统同等级
城市间的联系研究
时代背景不同,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每一次 技术革命都带来了聚落布局的空间结构调整(有学者提出 用网络化理论来代替中心地理论)
“克氏”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
• ①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 层六边形;
• ② 愈是高级的中心地,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愈全; • ③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级别越低,距离
越短。 • ④不同等级中心地市场区之间应按K=3、K=4、K=7的原则保持着严格的
– 居民对商品消费量与距离直接 相关,距离越近消费量越大, 距离越远消费量越小,因为部 分原来可以用于该商品的支出 被交通成本消耗掉了
居民为商品实际支付的价格随 距离变化的曲线
一期商人
二期商人
商人
商人
三期商人
商人
商人
商人
每个商人都希望获得最大的市场区,这就要求在同样的面积里可以摆放最少的 商人而又需要覆盖全区域,那么最为紧凑的多边形就只能是六边形网络
此时次级中心地位于 两个高级中心地交通 线的中点,显然市场 区要小于市场原则下 的面积。
K=4的系统,市场区序列是1,4,16,64,…… 中心地等级序列是1,3,12,48,……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距离 最远,效 率低下
行政原则下的市场区与行政区
交通组织
K=7的系统,市场区序列是1,7,49,343,…… 中心地等级序列是1,6,42,294,……
不同原则的适用区域
• 城市体系(Urban hierachy)是三种原则共同作 用下形成的。
– 经济发达、开放、便于通行——市场原则
» 例如克氏实证的德国南部
– 自给自足、偏僻、盆地——行政原则 – 新开发地区、移民地区——交通原则
» 例如美国西部地区、中国东北地区
三、克氏中心地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四)两学说的比较
• 同: 均建立在假设的理想平原之上 • 异:
• 克:职能的类型相同的,体系非常严格 。 • 廖:不必是同种类型的职能,而且货物的等级
与提供货物的中心地等级之间也并不要求严格一 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 从单一职能均衡建立推导过程 • 在均质地表上引入一个供应者——能全部覆盖吗??
一期商人
最大销售距离
单一职能时的推导
• 最大销售距离
– 很明显,即使没有竞争,销售 也是有距离限制的,因为当距 离太远时,交通成本高到让居 民无法承受,则对该商品的消 费量变成零。例如买面包,恐 怕不会有谁会跑到长沙去买面 包吧?
平 移 d1
d2>d1
d2
六边形网格形成
多种职能均衡时
B
B
K
r-2
r-1 B
r
职能等级越低,服务半径越小,低级职能无法覆盖整个 市场区,因此,需要低等级的中心地来填补这些空白
• 如此,向下和向上形成了各个层次的中 心地相互嵌套的组织网络
• 对于市场原则下每个中心地包括周围六个次级中 心地各1/3的面积,加上中间的完整的一个次级市 场区,因此是三个次级市场区构成一个完整的高 一级的市场区,那么市场区的数量就是1,3,9, 27……,即所谓的K=3的系统:3n-1
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与发展
本节主要内容
• 一、中心地理论缘起 •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 三、克氏中心地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 四、中心地理论的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一、中心地理论缘起
• (图)城市规模为何有大有小,为何不同的区位 城市的发展情况大不相同?是否有决定城镇数量、 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
理论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 对假设条件进行深入研究 • 加强对消费行为的研究 • 引入时代发展的新背景 • 综合集成的研究
四、中心地理论的新进展
• 与城市体系理论、网络化理论等的融合 • 严格假设条件的逐步缓和 • 动态中心地理论体系……
GH系统(Parr,1978)
一般中心地体系GH体系 (k1=3,k2=3,k3=4)
– 中心地(central place):中心地是指为向居住在其周围地区
的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克氏认为中心地不等于城镇,城 镇是中心地的主要部分,但中心地还包括农村地区的一些具有中 心职能的村庄,而城镇也不一定就是中心地(采矿点);
– 中心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
• 理性人——生产者谋求最大利润,消费者谋求最低价格,就近 消费
– 建立条件
• 供应点数量最少从而使得供应者利润最大化——数量最少原则 • 所有的人口都应该得到各种商品和服务——市场区全覆盖原则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 3.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 由于两个限制原则(最少数量、全覆盖)——六边形形成
克氏理论的评价
• 主要贡献
–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现代城市地理 学的奠基人
– 描述归纳
逻辑演绎—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变
– 计量革命的兴起——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
– 城市等级、城市职能、城市分布研究的兴起, 城市体系理论形成的源泉
克氏理论的评价
• 理论不足
– 严格假设导致普适性缺失(区位论的经济学传统,德国严密数学
以上的分析是基于市场区最大的原则,可以称之为市场原则
很明显,市场区范围得到最优,但是行政管理上每个中心地的市场 区都被分割,从属于不同的行政辖区,而交通上两个高等级中心地 的道路不经过次级中心地,交通低效
引入交通原则
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图例
核心中心地 次级中心地 扩散域边界 主要交通线 次级交通线
服务;——中心职能具有等级性
– 中心性(centrality):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也即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 腹地-市场区(hinterland):围绕中心地且需要从该中心地
获得商品和服务的区域;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 2.理论假设与体系建立条件
– 理论假设
• 理想地表——均质地面:交通均质、人口均质、地形均质、机 会均等
比例关系; • ⑤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原则可能是主要的;在山间盆地地
区,客观上与外界隔绝,行政管理原则更主要;而在年轻的国家或新 开发地区,交通线起到重要作用。 • ⑥三个原则共同作用下,一个地区或国家应当形成如下的城市等级体 系:A级城市1个,B级城市2个,C级城市6-12个,D级城市42-52个,E
r——最大需求半径
• (一)需求Y2 圆锥 需求随距离增加而递
Y1
减
O
X1 X2
r 距离(价格)
图5-7 需求圆锥
廖什 (A.Losch) 景观
(二)市场区与中心地体系
• k值: 市场区数量 n:中心地数量
表 廖士体系中不同等级市场区的聚落数量
廖什 (A.Losch) 景观
(三)廖什景观
廖什 (A.Losch) 景观
• 杨吾扬——华北平原、陕西
– 与1984年开展的对陕西、河北、安徽等地的调查研究,形成对于乡镇中的 乡村聚落和华北平原的城市体系以及特大城市内部的商业网络的理论验证。
• 陆玉麒——明清时期太湖流域
结论:中心地理论在现实中是客观存在的,严格的六边形结
构也许很难明观清察时到,期但太是湖近流似的域结的构中却并心不地罕系见统。 结构
Tinbergen体系( Tinbergen,1960)
Tinbergen体系 (k=3)
廖什 (A.Losch) 景观
• 1940年 • 德国经济学家 奥古斯特·廖什 • 《区位经济学》 • 利用数学推导和经济学理论,得出
了一个与克里斯塔勒学说完全相同 的区位模型——六边形。
需
廖求什 (Ad景——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带来了快速的城市化,聚落变动加剧,体系更加明 显
– 经济学背景,师从韦伯,德国的数理逻辑思维传统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 1.基本概念 • 2.理论假设与体系建立条件 • 3.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 1.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