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船舶行业分析与预测

2017年船舶行业分析与预测

2017年船舶行业分析与预测一、2016年船舶与海工行业情况分析1、国际新船市场低迷,承接订单越发严峻2016年1-10月全球新接船舶订单量249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67.6%;全球造船完工量8710万载重吨,同比上涨3.2%;截止到2016年9月底,全球手持船舶订单2419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9.0%,较2015年底下降20.2%。

(数据来源:Clarksons)2、新造船价格持续下跌受国际油价大跌、宏观经济形势复苏乏力、产能过剩等多种因素影响,船舶工业跌入低谷,各船厂低价抢单,新船价格持续走低。

截至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新造船价格指数继续跌至780点,同比大幅下跌79点,跌幅9.2%。

其中:干散货船综合指数CNDPI跌至768点,下跌73点,跌幅8.7%;油轮综合指数CNTPI跌至856点,下跌97点,跌幅10.2%;集装箱船综合指数CNCPI跌至811点,下跌67点,跌幅7.6%。

(数据来源:Wind)3、航运市场运力过剩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虽然海运运输业总量有小幅增长,但仍不及航运市场运力增速。

据德鲁里的报告预测,今年全球船队运力大约比去年增加 3.2%,但运输需求仅增长1%。

随着中国经济的调整,要指望航运业在短期内出现大的复苏,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也不匹配,而航运业持续低迷,造船业也不可能有大起色。

4、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同比下降1~10月份,全国造船完工28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2%。

承接新船订单188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6%。

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060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0.6%,比2015年底下降13.8%。

全年承接新船订单主要来源于三、四月份工银租赁、招商轮船和中国远洋为淡水河谷订造的30艘40万载重吨VLOC,该笔订单总计1200万载重吨,该批船舶已经开始建造,预计2018年将陆续交付。

1~10月份,全国完工出口船259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0.3%;承接出口船订单152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5%;10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990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1.4%。

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2.0%、81.2%和93.4%。

(数据来源:中船协)5、各省船舶产量2016年,华东区域传统造船强省造船完工量依然独占鳌头,但同比大幅下降,华南地区逆势突袭,船舶产量同比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6、船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随着市场资源向国企、大型民企等优势企业靠拢,缺乏竞争力的中小型船厂淘汰步伐加快,中国造船业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据中船协统计,全国前10家船企新承接订单集中度达到85%,比上一年进一步提高。

7、船舶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产业结构方面:为进一步贯彻《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国家相关配套政策不断落地,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受到重视。

首期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宣告成立,聚焦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这些政策的实施对船舶和海工产业渡过难关起到积极作用。

产品结构方面:我国骨干造船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做好主流船型优化,做精特种船舶制造,努力确保交船。

交付了全球最先进 3.88万吨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全球首制1.5万吨双燃料(柴油+LNG)化学品船、我国最大2.35万立方米牲畜运输船、全球首艘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和我国首艘极地模块运输船。

批量承接了超大型矿砂船(VLOC)、8.5万立方米乙烷运输船、2万吨级化学品船和多型支线集装箱船等订单。

豪华邮轮、1万车位汽车滚装船、2万箱集装箱船等建造项目稳步推进。

在海工建造领域,在油价持续低迷的形势下,海工企业克服各种困难,成功交付8座海工平台,承接2座海工平台和深潜水支持船等海洋工程船订单。

综合来看,2016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难有较大起色。

航运市场运力过剩加剧,全球海运贸易复苏受阻,三大主流船型市场将继续低迷,短期内仅有豪华邮轮、支线集装箱船、特种船和公务船存在一定的结构性机会。

预测全年,全球新船成交量将约为400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在1亿载重吨左右;手持订单量可望保持在2.5亿载重吨水平。

预计全年我国造船完工量4000万载重吨左右,新接订单量比上年有所下降,但国际市场份额有所回升,年底手持订单量下降到1亿载重吨左右。

二2017年船舶与海工行业发展预测船舶行业与世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海运需求稳定增长的基础。

BDI指数是目前世界上衡量国际海运情况的权威指数,是反映国际间贸易情况的领先指数。

从下图可以看出,BDI指数与造船新订单量相关性极为密切,而船舶的生产周期,根据不同船型及船舶大小,生产周期约1-2年,即造船完工量较新订单量滞后约1-2年。

(数据来源:Wind)1、散货船市场基本面向好由于过去数年散运市场的衰退,船东由于沉重的财务压力,一方面暂停下单,另一方面推迟交付、加速拆解,散运市场运力过剩正在缓解,散货运价不断回升。

截至12月12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1069点,较年初473点增长126%。

克拉克松预计2017年散货船运力增长仅为0.76%。

因此,只要干散货贸易增长不接近于停滞,散运市场行情就会进一步好转。

随着船队规模停止扩张和市场需求逐渐复苏,散运市场结构性运力过剩已开始消解,市场基本面已开始向好。

(数据来源:Wind)克拉克森数据显示,由于新船订单的缺乏,散货船手持订单量自2014年中期以来持续减少。

截止2016年10月,散货船手持订单量降至1.098亿载重吨,比年初减少了19%;手持订单量占现有船队比例从年初的17.2%降至13.8%。

其中,好望角型散货船手持订单量自2014年初以来一直平稳下降,直到今年30艘40万载重吨VLOC订单的签署。

这些VLOC目前占散货船手持订单总量的11%。

不过,截止11月初,好望角型散货船手持订单量依然降至过去3年来最低水平,为4450万载重吨;由于近两年巴拿马型散货船订单寥寥无几,该船型手持订单量降至9年来最低水平,仅为2050万载重吨;同样,近年来大灵便型和灵便型散货船新船订单量也有所下滑,今年前10个月订单量更是屈指可数。

截止11月初,大灵便型和灵便型散货船手持订单量分别为2740万、1050万载重吨,均为过去10年来的最低水平。

手持订单量的持续减少意味着新造船减少,散货船船队增幅将放缓,将有助于散运市场的复苏。

综合来看,散运船队运力增长停滞,散运需求缓慢增长,散运市场运力过剩局面将有所缓解。

预计2017年散货船新订单量将有微弱增长,但造船完工量将继续减少。

2、油船市场强势表现将结束2015年油轮运价强劲复苏,各型油轮价格大幅攀升,新油轮订造量创8年新高,油运市场可谓“火”出了新高度。

但在国际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国际油运市场繁荣发展的背后却危机四伏。

进入2016年,反映世界原油运输的波罗的海原油运价指数不断下跌,截至12月12日,波罗的海原油运价指数报收887点,此前甚至一度创下497点的低位,较年初1065点的高位下跌31%。

(数据来源:Wind)鉴于科技进步及环保等趋势性因素的考量,长期来看,石化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处于下滑走势,油运市场繁荣不可长期持续。

中国石油购买力接近极限,而以印度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成为未来石油消费重心尚需时日,市场供需决定了油运市场将在相当长时间内表现不温不火。

在运力需求下降的同时,全球运能却在持续增长。

2015年油轮新订单达到2008年以来历史最高水平,根据船舶建造周期,这些船将陆续在2016年底陆续交付。

进入2016年,油运市场未能延续2015年的火爆行情,开始走下坡路。

截至8月底,全球各型油轮新造订单量同比降幅高达70%~90%,全球油轮手持订单832艘、8830万DWT,占整个船队份额的16.3%。

(数据来源:国际船舶网)综合来看,储备油需求增长渐饱和,运输需求放缓,但运力规模扩大,2016年乃至2017年,油轮船队规模扩张速度将快于需求增速,油轮短期紧缺的情况将得到缓解,运价高企的局面难以持续。

预计2017年油船完工量将继续放量,但新订单大幅萎缩。

3、集装箱船喜忧参半,大型化仍是集发展趋势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16年全球集装箱运量基本与去年持平,但运力仍在进一步上升,运力过剩约200-330万TEU,占全球集运船队运力的10%-15%。

受韩进海运破产后带来的挤压效应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外贸的刺激等因素影响,今年集运运价略有回升,但仍在底部徘徊。

截至12月9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766.15,同比增长7.5%。

8月,全球第七的集运公司韩进海运破产,大批船只被扣,短期内冻结了一批集装箱运力(约63万TEU),可暂时缓解集运运力过剩问题,尤其是亚欧航线及太平洋航线,抬高集运运价。

但中长期来说,运力过剩问题依然突出。

(数据来源:Wind)今年6月,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竣工,可以通航13000TEU集装箱船,而扩建之前,只能通过5000TEU集装箱船,这意味着传统的巴拿马型集装箱船失去了竞争力。

因此,大型集装箱船可能是明年集装箱船建造的一个亮点,预计会有一批8000TEU以上大型集装箱船建造订单来袭。

综合来看,2017年集运市场依旧不景气,但受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增加,预计集装箱船新订单量与造船完工量基本与2016年持平。

4、海工装备市场持续萎缩自2014年年中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滑以来,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已持续两年低迷,当前在建装备大量积压,新订单几近消失,已生产订单一再推迟交付,建造企业危机重重,严重困扰全球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

截至2016年9月底,全球累计成交海洋工程装备订单60座/艘,同比减少62%,其中9月份仅成交2艘模块运输船;全球手持海工订单972座/艘,手持订单数量减少13座/艘,手持订单数量连续31个月出现下降。

在经过长期的方案优化和成本压缩之后,目前部分海上油气项目已经初具经济开发价值。

但是基于油价可能再度下行的考虑,石油公司仍相对谨慎,预计2016年海上勘探开发支出将减少20%,2017年海上勘探开发支出将在2016年的基础上再减少10%。

随着勘探开发开支的减少,海工船闲置数量将不断增加,订单量及交付量都将大幅降低。

未来海工装备市场唯一的亮点可能来自海上风电场建设。

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目前非常重视海上风力发电能力建设,中国等国家也在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项目,被批复的海上风电场建设项目不断涌现。

根据英国能源咨询公司Douglas-Westwood的预测,2022年全球海上风机安装容量将达到9.2吉瓦,较2015年装机容量增长约142%。

而2010年以来,海上风电安装船等海上风电相关的工程船舶订造量有所下滑,难以支撑未来全球海上风电场建设,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有风电安装船、风电场服务居住船等海上风电相关船型订单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