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亳州市水资源公报资料

2011年亳州市水资源公报资料

综述2011年底,亳州市户籍人口604.22万人,常住人口486.32万人。

年生产总值62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0.9亿元,增长25%。

其中:第一产业164.04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2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9%;第三产业21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全年粮食总产量468.5万吨,比上年增加6.51万吨。

亳州市地处皖西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位于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

西部、北部与河南省接壤,西南部于阜阳市毗邻,东部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部与淮南市为邻。

辖谯城区和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国土面积8374平方公里。

亳州市分属淮河、涡河、洪泽湖三大水系。

主要河流有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阜蒙新河、芡河、北淝河等。

涡河为亳州市的重要水源,涡河的主要支流左岸自上而下有:惠济河、小洪河、亳宋河、武杨河、武家河、五道沟、青阳沟;右岸自上而下有:宋汤河、赵王河、油河、界洪河、涡楚河、北凤沟、阜蒙新河等。

涡阳河自市境西北向东南流经涡阳县至蒙城县东南入怀远县,境内长173公里,流域面积4039平方公里:西淝河源于谯城区淝河镇,向东南流经涡阳县、利辛县,在利辛县展沟镇出境入凤台县界,境内长125公里,流域面积2267平方公里,茨淮新河自利辛县大李集镇入境,向东流经利辛县境南部,至蒙城县邹楼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66公里,流域面积1401平方公里。

亳州市大型闸坝有亳县闸(大寺闸)、涡阳闸、蒙城闸、阚疃闸共4座,中型闸坝有包河闸、高阁闸、贾集闸、油河闸、洺河闸、铁佛寺闸、十河闸、百尺河闸、朱楼闸、武家河闸、五道沟闸、朱集闸、四星陈闸、芮集闸等共30余座。

根据对亳州市区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以及《安徽省亳州市地热资源勘查报告》(普查)(2003年),对区具有形成地热资源的地质背景条件,且已经有的地热井—丰水源地热井验证,水温在50℃左右,水质独特、水量丰富。

亳州市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属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征是夏热多雨,冬寒晴燥,秋旱少雨,易发生旱涝灾害,多年平均降水量827.3毫米,汛期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1.3%。

本《公报》按行政分区对亳州市当年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水资源各要素的多年平均值采用1956~2000年系列均值。

全市当年平均降水量671.1毫米,较上年偏少14.9%,较多年均值偏少19.1%,属偏枯水年份。

涡河(大寺河)入境水量4.140亿立方米,较上年偏少54.4%,较多年均值偏多5.6%;涡河(蒙城闸)出境水量为4.384亿立方米,较上年偏少71.6%,较多年均值偏少73.2%。

涡河大寺闸(闸上游)站、涡阳闸(闸上游)站和蒙城闸(闸上游)站年量最高水位分别为35.55米、29.57米和25.49米,分别为建闸以来的第十二位、第三十位和第四十六位。

茨淮新河(插花闸)年过境水量为0.156亿立方米,较上年偏少95.8%,较多年均值偏少97.6%;阚疃闸(闸上游)站年最高水位为25.03米,为建闸以来的第二十位。

全市水资源总量19.41亿立方米,全市四座大型闸坝年末蓄水量约为1.881亿立方米。

全市供水总量10.7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3.88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6.84亿立方米。

全市用水总量10.72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6.40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59.7%;工业(总)用水量2.29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220.1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171.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11.7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139.8立方米,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30.4立方米。

亳州市境内地表水涡河代表断面郑店大桥段、铁路大桥段全年皆为Ⅳ类水站占25%,劣Ⅴ类水占75%。

涡阳闸上段全年Ⅲ类水占25%,Ⅳ类水占58.33%,劣ⅴ类水占16.67%。

蒙城闸上段全年Ⅲ类水占50%,Ⅳ类水~Ⅴ类水占41.67%,劣Ⅴ水占8.33%。

主要污染物氨氮。

茨淮新河代表断面阚疃闸上段全年以Ⅱ~Ⅲ类水为主,占91.67%,Ⅳ类水占8.33%。

按水功能区管理目标评价,在以监测的13个功能区中,全年水质符合2020年水质管理目标的4个,占30.77%。

汛期水质符合2020年水质管理目标的4个,占30.77%,非汛期水质符合2020年水质管理目标的3个,占23.08%。

水资源量1、当地水资源量1.1降水量全市当年平均降水量671.1毫米,折合水量56.20亿立方米,较上年少14.9%,较多年均值少19.1%,属偏枯年份。

四个分区的年降水量除蒙城县较上年偏大1.0%外,其余分区都较上年和多年平均值小。

各分区年降水量与上年、多年均值比较详见表1和图1。

亳州市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状况:整个谯城区和蒙城县、利辛县的大部分,时空分部基本一致。

在蒙城至望疃站有一大于800毫米的高值区,高值区内蒙城站年降水量最大,为860.6毫米;在涡阳孙土楼附近有一个低于500毫米的低值区,低值区内孙土楼站年降水量最小,为483.6毫米。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量集中在6、7、8、9四个月份,6、7、8、9四个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2.5%。

上年11、12月和本年1、2月降水量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38.3%。

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见图2。

表1 2011年亳州市分布降水量与上年、多年均值比较全市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比较,即年降水量距平分布的变化范围-37.1%~0.8%。

谯城区安溜站距平值0.8%为最大,涡阳县涡阳站距距平值-37.1%为最小。

降水分布相对较为均匀。

全市年降水量距平值分布见图3。

降水量(毫米)图1 2011年亳州市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多年平均降水量比较示意图谯城区代表站亳县站的年降水量628.5毫米,较上年偏少5.6%,比多年均值偏少21.6%;1~4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51.6%;5~9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30.7%;10~12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多81.8%。

1~4月、5~9、10~12月份降水量分别占年降水总量的10.1%、64.2%、25.7%。

涡阳县代表站涡阳站的年降水量518.2毫米,较上年偏少30.3%,比多年均值偏少37.1%;1~4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57.7%;5~9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40.4%;10~12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多13.6%。

1~4月、5~9、10~12月份降水量分别占年降水总量的11.8%、67.1%、21.1%。

蒙城县代表站蒙城战的年降水量860.0毫米,较上年偏多14.4%,比多年均值偏少1.8%;1~4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48.0%;5~9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多8.4%;10~12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多12.7%。

1~4月、5~9、10~12月份降水量分别占年降水总量的10%、76.6%、13.4%。

利辛县代表站王集站的年降水量674.6毫米,较上年偏少38.3%,比多年均值偏少24.8%;1~4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46.3%;5~9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27.5%;10~12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多25.2%。

1~4月、5~9、10~12月份降水量分别占年降水总量的13.4%、67.0%、19.6%。

亳州市2011年各分区代表站当年各月降水量与上年、多年月均值比较见图4.1.2地表水资源量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0.56亿立方米,折合平均径流深126.1毫米,较上年偏少17.5%较多年均值偏少18.2%。

图 2 2011年亳州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1.3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全市面积8374平方公里,均为平原,浅层地下水资源总量11.92亿立方米。

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2.76亿立方米、2.80亿立方米、3.42亿立方米和2.94亿立方米。

各分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市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比例见图7。

23.50%图7 2011年亳州市分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市浅层地下水资源总量比例示意图1.4水资源总量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9.41亿立方米。

2011年亳州市各分区水资源总量见表3.表3 2011年亳州市分区水资源总量水量单位:亿立方米1.5地下热水资源1.5.1地热田类型亳州市地热田热水温度为40~60℃,属低温地热田;根据成因及埋藏条件,定性为沉积地层型地热田。

1.5.2地热田的分布根据早期工作及近年丰水源、交通局施工的地热井资料分析,亳州城区地热田主要有;两类:早古生代(石灰岩岩溶裂隙水)热储。

根据埋藏条件及富水性共有三个热储较好的区块。

早古生代热储储存在亳州背斜的东南翼寒武、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中,位于谯城区政府及西南地区,热储顶板埋藏深度为1000~1200米,往西南至市区边界埋深在800米左右;早新生代热储储存在下第三系砂岩孔隙裂隙中,主要分布在亳州断裂两侧及其东南地区和张完集断裂两侧及其西北地区,热储顶板埋藏深度为800~1000米,热储厚度500~1000米。

第三纪以来,亳州地区沉降幅度较大,堆积了巨厚的湖相沉积物,深度达1500米以上。

根据近年来亳州市及近邻地区的开采实践,在埋深700米以下是第三系含水层中,赋存了较丰富的低温地热资源(已开发的绝大部分为该层地热资源—丰水源为该层水),水温50℃左右,局部可达55%以上。

因此,该层也成为地热流体的理想热储层(亳州市的主要分布在亳州市东南及涡河以北地区)。

1.5.3各区块热储分析(1)亳州断裂以东区块(Ⅰ-1)(南部新区,城区东南部)该区块热储顶板埋藏深度1000米左右,热储厚度1000米。

热储地层为下第三系始新统界首组、古新统双浮组的泥岩、细砂岩。

该区含水地层分布稳定,水量较丰富,井深1500米左右,水温在50℃以上(开采1000~1500米段地热水),深度增加,水温将会更高。

该区段是亳州市城区范围最好的热储带,亳州断裂东侧附近更优,是亳州市最理想的地热水分布区。

(2)张完集断裂以西区块(Ⅰ-2)(涡河以北,城区西北部)涡河以北,城区西北部该区块热储顶板埋藏深度900米左右,热储厚度600米。

热储地层为下第三系始新统界首组泥岩、细砂岩和古新统双浮组上部的细砂岩、泥岩。

该区含水地层分布稳定,水量较丰富,井深1500米左右,水温在50度左右、该区段是亳州市城区范围较好的热储带,张完集断裂两侧更好,丰水源地热井位于该区,井深1552米,取水深度900-1400米,水温51℃左右。

(3)亳州背斜区块(Ⅱ)(城区中西部)该区块热储顶板埋藏深度1000~1200米,最浅处在800米左右,热储地层为背斜核部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石灰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