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检测题》(带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检测题》(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卷(时间:xx分钟总分:xx分)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座号________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一、在情境中填写词语。

(5分)屋外的寒风犹如一头狂狮不停地páo xiào()着,xiōng yǒng péng pài()的浪涛愤怒地拍打着海岸,破旧的小屋艰难地dǐ yù()着海浪的阵阵撞击。

桑娜紧紧jiū zhù()衣角,嘴里念念有词,祈祷上帝能够qīng tīng()到她的心声,保佑她的丈夫平安归来。

二、第1~3题中,都有一项读音是错误的。

把它找出来,并填在括号里(3分)()1.A.狞笑(níng) B.模样(mú) C.糟糕(zāo) D.凛冽(lǐng)()2.A.笨拙(zhuō) B.悻然(xìn) C.嗤笑(chī) D.蜷缩(quán)()3.A.盔甲(huī) B.忐忑(tǎn) C.岷山(mín) D.陨石(yǔn )三、第4~5题中,都有一项错别字。

把它找出来,并填在括号里。

(2分)()4.A.忘乎所以 B.指手划脚 C.不假思索 D.心惊肉跳()5.A.沧海一栗 B.群马疾驰 C.叱咤风云 D.斩钉截铁四、第6~7题中,都有一项解释是错误的。

把它找出来,并填在括号里。

(4分)()6.A.硕大无朋.(比) B.自作自受.(承受)C.死而后已.(已经)D.一.碧千里(都,全)()7.A.技高一筹.(筹码) B.惟妙惟肖.(相似)C.暴露无遗.(遗漏)D.顾.影自怜(照顾)五、第8~12题中,都有一项填入画线处最恰当。

把它找出来,并填在括号里。

(10分)()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散文诗,诗歌以第一人称的手法,从花的角度描绘了四季更替花开花落的现象。

B.《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上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下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

C.《春日》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诗,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D.《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9.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了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绝路。

B.要把成都建设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我们应均衡利用和开发环境资源,合理划分城市生态功能分区,因地制宜....规划发展。

C.在学校创新作文比赛中,王芳的《美丽人生》一文,构思别出心裁....、选材新颖典型,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D.莉莉在全省中学生舞蹈大赛中,以其优美舒展的舞姿和新颖的编排,征服了评委,获得一等奖,全家人简直是乐此不疲....。

()10. 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次数学考试,全班同学普遍成绩提高了。

B.小刚的肩头被沉重的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C.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爷爷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D.尽管天气多冷,亮亮每天早晨都锻炼身体。

()11. 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与其它不同的一句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12. 下列诗句中,最符合右边图画内容的一项是:。

A.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C.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5分)13. ,还来就菊花。

14. ,无边光景一时新。

15. 捐躯赴国难,。

16.少小离家老大回,。

17.问渠哪得清如许?。

第二部分阅读一、根据课外阅读完成下列试题。

(15分)(一)第18~22题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它找出来,并填在括号内。

()18. 刘备经常寄人篱下,大举进攻吴国时,被陆逊打败,不久病死于。

A. 新野B. 白帝城C. 隆中D. 沧州()19. 下列不是《城南旧事》中的故事是。

A.我们看海去 B.兰姨娘 C.放河灯 D.驴打滚儿()20.“好事儿”的身份是。

A.工人B. 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C.学徒D. 主教()21.“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这句话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

A.诸葛亮B.周瑜C.关羽D.刘备()22. 英子小学毕业时参加毕业典礼时衣襟上别的花是,妈妈说戴着她,就像爸爸看她上台。

A.夹竹桃 B.石榴花 C.白缨花 D.栀子花()23. 是阿廖沙的终身朋友,也是他最知心的人。

A. 小茨冈B. 好事儿C. 外祖母D. 萨沙()24.《童年》中的作者是的高尔基。

A.法国 B.苏联 C.美国 D.英国()25. 《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小说,似乎整篇都是十分沉重的故事,但是“”却用童真的眼睛、纯真的思想去看,去思考,去叙述。

A.小茨冈B.阿廖沙C.格里高利D.卡杰琳娜()26.吕蒙原是一介武夫,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鲁肃称之“士别三日,非复吴下阿蒙”。

下面和他有关的事情是。

A.单骑救主B.草船借箭C.火烧连营D.白衣渡江()27. 下面不是发生在新帘子胡同时的故事是。

A.我们看海去 B.兰姨娘 C.驴打滚儿 D.惠安馆(二)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为“×”)。

()28.《童年》第一主题是阿廖沙的成长,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

()29.阿廖沙遇到第一个优秀人物是“好事儿”,这个绰号是因为每次叫他吃饭或喝茶时,他总是回答一句好事儿而得来的。

()30.《城南旧事》中妞儿是我最好的朋友,她家住在胡同口往南的“井窝子”旁。

西厢房是我们的快乐窝,我们在那里唱打花鼓、喂小油鸡。

()31.赵云用了辕门射箭一计使刘备与袁术两家和解了。

()32. 《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二、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26分)(一)艾滋病概述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

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

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害了人体,即造成T4淋巴细胞的破坏,使机体丧失了抵抗疾病的能力,病人容易患各种罕见的疾病。

如:卡波氏肉瘤、卡氏肺囊虫肺炎等。

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

①艾滋病自1985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近万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②1985年6月,由上海入境的一名美籍阿根廷青年男性游客因艾滋病住院,医治无效,死于我国境内,这是出现在我国的首例艾滋病。

③据有关部门推测,在今后几年内艾滋病发展趋势是:发达中国家是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急剧上升趋势。

④艾滋病发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2年正式将此病命名为“艾滋病”。

⑤以后不久,艾滋病迅速蔓延到了各大洲。

目前,我国已将其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为国家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以后才发病。

艾滋病病毒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病人因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而重复感染多种疾病,如带状疤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及其他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

最终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艾滋病蔓延很快,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共有四千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且目前还没有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

一旦发病,在我国当前的医疗条件下,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死亡。

所以目前艾滋病还是一种病死率接近..100%的极为严重的传染病。

1.文章第二段的次序混乱,应调整为。

(填序号,2分)2.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了有关AIDS的三方面知识,请用2个字概括。

(2分)答:一是艾滋病的病理,二是艾滋病的,三是艾滋病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

B.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以后才发病。

C.我国已将艾滋病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为国家卫生最重点监测的传染病。

D.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

4.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分别使用了和的说明方法。

(2分)5.最后一句的加点词“接近”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二)城里是没有黄昏的。

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

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选一处河堤,坐下吧。

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

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

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

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

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

还有晚开的棉花呢。

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

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

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

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

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

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

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1.细细品味“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句中“吞”字含义理解最恰当的是()(3分)A.街道的灯光早早亮起来把黄昏照得和白天一样亮。

B.城里的光太亮,就没有黄昏了。

C.写出了城市灯光亮的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

2.这篇文章是按()顺序写景。

(3分)A.空间方位B.季节变化C.时间推移3.文章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其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3分)A.用联想手法,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B.看到地里的棉花就想起童年趣事,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的回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