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学名词解释1.胎产式: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之间的关系称胎产式。
两轴平行者称纵产式,占妊娠足月分娩总数的99.75%。
两轴垂直者称横产式,仅占足月妊娠分娩的0.25%。
两轴交叉者称斜产式,属于暂时的,分娩过程中转为纵产式,偶尔转为横产式。
2.胎方位: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简称胎位。
3.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4.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为6周。
5.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及坏死的蜕膜组织经阴道排出的液体。
6.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宫内有缺氧征象,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者。
是一种综合症状,主要发生在临产过程中,也可发生在妊娠后期。
发生在临产过程者,可以是发生在妊娠后期的延续和加重。
7.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一分钟后,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为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出生后常见的一种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精心护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预防远期后遗症。
8.流产:凡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
9.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之间分娩者。
此时娩出的新生儿称早产儿,出生时体重多小于2500g,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
1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
11.前置胎盘:正常胎盘附着于子宫体部的后壁、前壁或侧壁。
孕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处,其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时,称为前置胎盘。
12.异常分娩:影响产妇分娩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及产妇精神心理因素。
这些因素在分娩过程中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因素发生异常,或几个因素间不能相互协调适应,而使分娩过程受到阻碍,称为异常分娩,又称难产。
13.产褥感染:是指产褥期内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
14.产褥病率:是指分娩24小时后的10日内,每日用口表测量体温4次,间隔时间4小时,有2次达到或超过38摄氏度。
15.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指由于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造成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存在。
16.闭经:是妇科常见症状,表现为无月经或月经停止。
通常根据既往有无月经来潮将闭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7.葡萄胎: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变性,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间借蒂相连成串形如葡萄,称为葡萄胎,也称水泡状胎块。
18.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育龄妇女。
19.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
20.不孕症: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两年而未曾受孕者,称为不孕症。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概述1、内生殖器: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二者为子宫附件。
子宫:位于盆腔中央,呈倒置梨形,前后扁平,后面稍突出,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空腔器官。
2、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四对韧带: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位)阔韧带(维持子宫在盆腔正中位置)主韧带(固定子宫颈正常位置)宫骶韧带(间接保持子宫前倾位)3、骨盆组成:骨盆由左右两块髋骨和一块骶骨及一块尾骨组成。
每块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联合而成,骶骨由5~6块骶椎合成,尾骨由4~5块尾椎组成。
4、骨盆的分界: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分界线以上部分为假骨盆(大骨盆),分界线以下部分为真骨盆(小骨盆)。
5、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新生儿期(出生后4周内的新生儿):在子宫内受性激素影响,子宫内膜和乳房均有一定程度发育,出生后数日内,阴道可有少量血性分泌物排出,即假月经,乳房可稍肿大,甚至分泌少量乳汁。
儿童期(出生4周至12岁左右):生长发育快,生殖器仍幼稚。
10岁后乳房和内生殖器开始发育,脂肪分布开始出现女性特征和其他特征。
青春期(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10至19岁):第一性征进一步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
月经初潮是青春期重要标志。
性成熟期(18岁开始持续30年左右):特征为卵巢功能成熟并分泌激素,引起周期性排卵和行经。
围绝经期(绝经前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月经不规则,直至绝经,生殖器官开始逐步萎缩,丧失生育能力。
老年期(60岁以后)雌激素水平低落,不能维持女性第二性征,易出现感染,发生老年性阴道炎,骨质疏松及其它疾病。
6、性腺轴:月经周期的调节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作用。
7、基础体温测定:正常妇女在排卵后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此特点可作为排卵的重要标志。
8、子宫内膜的变化:增殖期:月经周期第5-14日。
行经时子宫内膜功能层脱落随月经排出,在雌激素影响下内膜很快修复,逐渐生长变厚,细胞增生。
分泌期:月经周期的第15-28日。
子宫内膜继续变厚,血管迅速增加,更加弯曲,间质疏松水肿,腺体增大,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分泌糖原,为孕育着床做准备。
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4日。
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已无孕激素存在。
内膜螺旋小动脉开始收缩痉挛,血管远端的管壁及所供应的组织缺雪缺氧坏死,坏死的内膜脱落,与血液想混排出,表现为月经来潮。
第三章病史采集与检查1、月经史采集:p24询问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持续时间(如11岁初潮,月经周期28-30天,持续4-5日,可简写为11又28-30分之4-5)。
了解经量多少(每日更换卫生经次数),经前有无不适(乳房胀痛,水肿,精神抑郁或易激动),有无痛经和疼痛部位,性质,程度,起始时间,消失时间,常询问末次月经时间及经量和持续时间。
若其流血情况不同于以往正常月经时,还应问再前次月经(PMP)日期。
绝经后病人应询问绝经年龄,绝经后有无不适,有无阴道流血,分泌物增多或其它不适。
2、婚育史采集:包括结婚年龄,婚次,男方健康情况,是否近亲结婚,同居情况,双方性功能,性病史。
生育情况包括足月产,早产,流产次数以及现存子女数,以4个阿拉伯数字顺序表示,可简写为足-早-流-存,如足月产一次,无早产,流产一次,现存子女一人可记录为1-0-1-1。
同时询问分娩方式,有无难产史,新生儿出生情况,有无产后大出血或产褥感染史,末次分娩或流产的时间,以及采用的计划生育措施及效果。
第四章妊娠期妇女的护理1、胎儿附属物是指胎儿以外的组织,包括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
P352、胎盘的形成: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构成,是母体与胎儿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
P353、胎盘的功能包括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排出胎儿代谢产物、分泌激素、防御功能和合成功能。
P374、胎儿的发育及生理特点P398周末:胚胎初具人形,能分辨眼、耳、口、鼻,四肢已具雏形,超声显像可见早起心脏及胎心搏动;12周末:胎儿身长9cm,体重20g,胎儿外生殖器已发育;16周末:可确定性别,有毛发和呼吸运动,部分孕妇自觉有胎动;20周末:可听见胎心音,出生后有心跳、呼吸、排尿及吞咽运动;24周末:各脏器已发育;28周末:胎儿身长35cm,体重约1kg,皮下脂肪沉积不多,有呼吸运动,易患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2周末:注意护理,可以存活;36周末:能啼哭、吸吮,基本可以存活;40周末:胎儿已成熟5、胎儿的循环系统:P40(1)脐动脉2条:带有来自胎儿氧含量较低的混合血,注入胎盘与母血进行物质交换。
(2)卵圆孔:位于左、右心房之间,多在出生后6个月完全闭锁。
(3)脐静脉1条。
(4)动脉导管。
6、正常子宫与怀孕子宫的比较:P41-42(1)子宫体:明显增大变软,早期呈球形且不对称,12周时,子宫增大;晚期多呈不同程度的右旋;子宫壁妊娠中期逐渐增厚,末期又渐薄。
(2)子宫峡部:逐渐被拉长变薄,形成子宫下段。
(3)子宫颈:妊娠早期宫颈外观肥大,着色,质地软,因腺体肥大,导致黏液分泌增多,形成黏液栓,保护宫腔不受感染。
7、在妊娠32-34周,分娩期(尤其是第二产程)及产褥期最初3日之内,血容量增加最多,最易发生心衰。
8、早期妊娠的症状:停经、早孕反应、尿频。
P479、不同妊娠周数的子宫底高度:P48满12周手测子宫底高度为:耻骨联合上2-3横指满16周手测子宫底高度为:脐耻之间满20周手测子宫底高度为:脐下1横指满24周手测子宫底高度为:脐上1横指满28周手测子宫底高度为:脐上3横指满32周手测子宫底高度为:脐与剑突之间满36周手测子宫底高度为:剑突下2横指满40周手测子宫底高度为:脐与剑突之间或略高10、胎方位的判断:P51,表4-211、国际上对围生期的规定:P51(1)围生期Ⅰ:从妊娠满28周(即胎儿体重≧1000g或身长≧35cm)至产后一周;(2)围生期Ⅱ:从妊娠满20周(即胎儿体重≧500g或身长≧25cm)至产后四周;(3)围生期Ⅲ:从妊娠满28周至产后4周;(4)围生期Ⅳ:从胚胎形成至产后1周。
12、预产期的推算:末次月经第一天起,月份减3或加9,日期加7.阴历月份减3加9,日期加15。
13、四步触诊法的目的:检查子宫大小、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及先露是否衔接。
P5414、胎心音在靠近胎背侧上方的孕妇腹壁上听得最清楚。
15、肩先露时,胎心音在脐部下方听得最清楚。
16、骶耻外径线可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长短,是骨盆外测量中最重要的径线。
17、妊娠期妇女的健康教育:嘱孕妇每日早中晚各数1小时胎动。
每小时胎动次数应不少于3次,12小时内胎动累计数不得小于10次。
凡12小时内胎动累计数小于10次,或逐日下降大于50%而不能恢复者,均应视为子宫胎盘功能不足,胎儿有宫内缺氧,应及时就诊,进一步诊断处理。
18、分娩的准备(有时间随便看一下)。
P62第五章分娩期妇女的护理第一节决定分娩的因素【产力】(一)子宫收缩力—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
1、节律性--临产的重要标志。
每次宫缩由弱渐强,维持一定时间,再由强渐弱,直至消失进入间歇期。
2、对称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迅速向子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
3、极性:以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
4、缩复作用:子宫体部肌纤维短缩变宽。
(二)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是第二产程中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
在第二产程末期配合宫缩时运用最有效。
(三)肛提肌收缩力有协助胎先露部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的作用。
【产道】1、骨产道:又称真骨盆。
中骨盆平面为骨盆的最下平面。
2、软产道:由子宫下端、宫颈、阴道、外阴及骨盆底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
【胎儿】1、胎儿大小:胎头颅骨;胎头径线(双顶径是胎头的最大横泾)2、胎位:胎头的矢状缝及囟门是确定胎位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