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维生素与辅酶单元自测题(一) 名词解释1.维生素, 2.抗维生素, 3.维生素缺乏症, 4.维生素中毒症, 5.脂溶性维生素6.水溶性维生素, 7.维生素原, 8.内源因子(二) 填空1.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健康所必需的一类化合物,该物质主要来自,其中,两种维生素可以在体内由和转变生成。
2.维生素A在体内的活性形式包括、和。
3.自然界黄红色植物中含β—胡萝卜素、它在小肠粘膜催化下生成两分子,所以通常将β—胡萝卜素称为。
4.维生素D是属于衍生物,储存于皮下的经紫外线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3,必须在肝、肾羟化生成是D3型。
5.维生素E对极敏感,且易自身,因而能保护其它物质免遭氧化,所以具有作用。
6.维生素K的生化作用是促进肝合成的前体分子中谷氨酸残基羧化生成转变为活性型。
催化这一反应的为酶,维生素K是该酶的,因此具有促凝血作用。
7.维生素B1 因含有硫和氨基又名,其在体内活性形式为,它是体内酶和的辅酶,参与糖代谢。
8.维生素B l缺乏时,神经组织不足,并伴有和等物质堆积,可引起。
9.维生素B2是和的缩合物,因其结晶呈桔黄色又称。
10.维生素B2在体内黄素激酶和焦磷化酶的催化下转变成活性型的和,是黄素酶的辅基,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11.维生素PP包括和两种,都是的衍生物,在体内可由转变生成。
12.维生素PP在体内的活性形式是和是多种不需氧脱氢酶的辅酶,分子中的尼可酰胺部分具有可逆的及特性。
13.维生素B6在体内经磷酸化转变为活性型的和,它们是及的辅酶。
14.临床上常用维生素B6治疗小儿惊厥和呕吐,其机理是维生素B6是的辅酶,能催化脱羧生成,该产物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15.泛酸与及3′磷酸腺苷5′焦磷酸结合组成,后者是酶的辅酶。
16.因为生物素具有转移、携带和固定的作用,所以是体内酶的辅酶,参与多种物质的反应。
17.叶酸在体内叶酸还原酶的催化下转变为活性型的,是体内酶的辅酶,携带参与多种物质的合成。
18.维生素B12在消化道与胃粘膜分泌的结合才能在小肠被吸收。
维生素B12体内的活性型为。
19.维生素B12是的辅基,参与同型半胱氨酸转变成的反应。
当维生素B12缺乏时导致核酸合成障碍,影响细胞分裂结果产生。
20.维生素C参与体内多种物质的反应,因此具有促进合成的作用。
维生素C还可作为一种,参与体内多种氧化还原反应。
(三) 选择题1.下列辅酶中的哪个不是来自于维生素?A CoAB CoQC PLPD FH22.肠道细菌可以合成下列哪种维生素?A 维生素KB 维生素C C 维生素D D 维生素E3.下列叙述哪一种是正确的?A 所有的辅酶都包含维生素组分。
B 所有的维生素都可以作为辅酶或辅基的组分。
C 所有的B族维生素都可以作为辅酶或辅基的组分。
D 只有B族维生素可以作为辅酶或辅基的组分。
4.下列化合物中除哪个外都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
A 维生素DB 胆汁酸C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D 肾上腺皮质激素5.下列化合物中,除哪个外都是异戊二烯的衍生物。
A 视黄醇B 生育酚C 鲨烯D 核黄醇6.多食糖类需补充A 维生素B1B 维生素B2C 维生素B5D 维生素B67.多食肉类,需补充A 维生素B1B 维生素B2C 维生素B5D 维生素B68.以玉米为主食,容易导致下列哪种维生素的缺乏。
A 维生素B1B 维生素B2C 维生素B5D 维生素B69.下列化合物中哪个不含环状结构?A 叶酸B 泛酸C 烟酸D 生物素10.下列化合物中哪个不含腺苷酸组分?A CoAB FMNC FAD D NAD+11.需要维生素B6作为辅酶的氨基酸反应有A 成盐、成酯和转氨B 成酰氯反应C 转氨、脱羧和消旋D 成酯、转氨和脱羧12.下列情况中,除哪个外均可造成维生素K的缺乏症。
A 新生儿B 长期口服抗生素C 饮食中完全缺少绿色蔬菜D 素食者13. 维生素A在视色素中的活性形式是( )A 反视黄醛B 11-顺视黄醛C 胡萝卜素D 视黄酸14.真正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D是( )A 25—羟基D3B D3C 7—脱氢胆固醇D 1,25—二羟基D315. 维生素D的结构是一种( )A 醇B 酚C 醛D 酮16. 在凝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许多凝血因子的生物合成依赖于下述的哪一种维生素A 维生素KB 维生素EC 维生素CD 维生素A(四) 是非题1.四种脂溶性维生素都是异戊二烯衍生物,属于类脂。
2.所有B族维生素都是杂环化合物。
3.B族维生素都可以作为辅酶的组分参与代谢。
4.脂溶性维生素都不能作为辅酶参与代谢。
5.除了动物外,其他生物包括植物、微生物的生长也有需要维生素的现象。
6. 植物的某些器官可以自行合成某些维生素,并供给植物整体生长所需。
7.维生素E不容易被氧化,因此可做抗氧化剂。
8.B族维生素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9.经常做日光浴有助于预防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的出现。
10.还原型核黄素溶液有黄绿色荧光,氧化后即消失。
11.维生素B12缺失症可以通过口服维生素B12加以治疗。
12.L-抗坏血酸有活性,D-抗坏血酸没有活性。
13.有些动物可以在体内合成维生素C。
(五)问答题1.比较两类维生素的生物特点。
2. 试述维生素A缺乏时,为什么会患夜盲症。
3. 简述佝偻病的发病机理。
4. 维生素K促进凝血的机理是什么?5.为什么维生素B1缺乏会患脚气病?6.试述维生素B6的生化作用。
7.简述维生素C的生化作用。
8.叶酸和维生素B l2缺乏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关系如何?9. 试述维生素E的生化作用。
10.为什么长期服用异烟肼的病人宜配合服用维生素PP和维生素B6。
六、参考答案(一) 名词解释1.维生素: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从食物中摄取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维生素虽然需要量少,但是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以必需从食物中摄取。
2.抗维生素:某些化合物的结构类似于维生素的结构,它们在体内与维生素竞争,而使维生素不能发挥作用,这些化合物被称为抗维生素。
在研究维生素缺乏病的过程中经常使用某些维生素的抗维生素来造成动物发生维生素缺乏病。
3.维生素缺乏症:当缺乏维生素时,机体不能正常生长,甚至发生疾病,这种由于缺乏维生素而发生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病。
维生素缺乏的主要原因有:①摄入量不足或缺乏。
包括食物中缺乏维生素或食物中的维生素被破坏,以及使用抗生素杀死了肠道细菌,使由肠道细菌提供的维生素发生缺乏。
②维生素的吸收发生障碍。
由于消化系统疾患或缺乏维生素吸收所必需的某些因子。
③维生素需要量增加,使摄人量相对不足。
4.维生素中毒症:当某种维生素的摄人量过量时,可以造成机体发生某些疾病,这些疾病就被称为维生素中毒症。
5.脂溶性维生素:能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维生素称为脂溶性维生素。
主要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E。
6.水溶性维生素:能溶于极性溶剂的维生素称为水溶性维生素。
主要包括: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泛酸、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2等)7.维生素原:某些物质本身不是维生素,但是可以在生物体内转化成维生素,这些物质就称为维生素原。
如: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源;7—脱氢胆固醇是维生素D源。
8.内源因子:胃幽门粘膜分泌的一种糖蛋白,维生素B12只有与它结合才可能透过肠壁被吸收,且不被肠细菌破坏。
缺乏内源因子可导致维生素B12缺乏。
(二)填空1.小分子有机食物维生素D3维生素PP 胆固醇色aa2.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3.加氧酶视黄醛维生素A原4.类固醇 7—脱氢胆固醇 l,25—(OH)2—D3活性5. 氧氧化抗氧化6.凝血因子Ⅱ、Ⅻ、Ⅸ、X γ—羧基谷氨酸γ—羧化酶辅助因子7. 硫胺素 TPP a-酮酸氧化脱羧转酮醇酶8.供能丙酮酸乳酸多发性神经炎9.核醇 7、8二甲基异咯嗪核黄素10.FMN FAD11. 尼可酸尼可酰胺吡啶色aa12.NAD+ NADP+加氢脱氢13. 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转氨酶脱羧酶14,谷氨酸脱羧酶谷aa γ-氨基丁酸15. 巯基乙胺辅酶A 酰基转移16. C02羧化羧化17.FH4 一碳单位转移酶一碳单位18. 内因子甲钴胺素 5′—脱氧腺苷钴胺素19.甲基转移酶蛋aa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0.羟化胶原蛋白抗氧化剂(三)选择题1.B 2.A 3.C 4.C 5.D 6.A 7.D 8.C 9.B 10 .B 11.C 12.D 13. B 14. D 15.A 16. A(四)是非题1.错。
2. 错。
3. 对。
4.错。
5.对。
6.对。
7. 错。
8.错。
9.对。
10. 错。
11.错。
12.对。
13.对。
(五)问答题1.水溶性维生素种类较多,包括B族和维生素C。
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
易溶于水、可直接吸收,由于很少在体内储存,必须由膳食供给,一般不易引起中毒。
发挥生理功能有共同特点,在体内主要构成辅酶或辅基而参与物质代谢。
脂溶性维生素溶于脂肪、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多数采自动物性食物。
在胆汁酸的协助下被吸收,可在肝脏等组织储存。
易引起中毒,此类维生素各自发挥不同的生理作用。
2. 所谓夜盲症是指暗适应能力下降,在暗处视物不清。
该症状产生是由于视紫红质再生障碍所致。
因视杆细胞中有视紫红质,由1l—顺视黄醛与视蛋白分子中赖氨酸侧链结合而成。
当视紫红质感光时,ll—顺视黄醛异构为全反型视黄醛而与视蛋白分离而失色,从而引发神经冲动,传到大脑产生视觉。
此时在暗处看不清物体。
全反型视黄醛在视网膜内可直接异构化为ll—顺视黄醛,但生成量少,故其大部分被眼内视黄醛还原酶还原为视黄醇,经血液运输至肝脏,在异构酶催化下转变成11—顺视黄醇,而后再回视网膜氧化成ll—顺视黄醛合成视紫红质。
从而构成视紫红质循环。
当维生素A缺乏时,血液中供给的视黄醇量不足,11-顺视黄醛得不到足够的补充,视紫红质的合成量减少,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因而暗适应能力下降造成夜盲症。
3. 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或代谢障碍所导致的儿童因骨质钙化不良,造成骨骼形成的障碍性疾病。
因维生素D具有促进肠道和肾小管对钙磷的吸收和促进骨细胞的转化,有利于骨盐的沉积和骨骼钙化作用。
维生素D生化作用的发挥依赖于肝、肾功能的正常,它首先在肝25—羟化酶催化下生成25-(OH)-D3,经血液运送至肾,在肾1—羟化酶催化下生成l,25—(OH)2—D3是维生素D3的活性形式,才能发挥生理功能。
当维生素D缺乏或肝肾功能不健全时,同样会造成钙磷代谢紊乱,骨骼形成障碍,而引起佝偻病。
4. 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不可缺少的物质。
同时也能调节凝血因子Ⅶ、Ⅸ、X在肝内合成。
在肝内合成这些凝血因子的前体并不直接参与凝血,由无活性型向有活性型转变,需要前体的10个谷氨酸残基(Glu)经羧化变为γ—羧谷氨酸(Gla),Gla具有很强的螯合Ca++的能力,因而使其转变成活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