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道德教育与“超越式幸福”-最新文档资料

论道德教育与“超越式幸福”-最新文档资料

论道德教育与“超越式幸福”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德性、 完善人格以及追求更高价值的教育 方式,已经开始引领一种新的生活状态一一超越式幸福, 是道德教育的理想,更是一个人生活的终极价值追求。

、道德教育实现“超越式幸福”之内在可能 一)道德教育的含义1. “知性”德育的超越知性”德育指德育的知识化和思维化。

知识化即道德知识 的传授与习得 ; 思维化即对道德思维的训练。

知性德育观认为道 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道德知识的内化和思维的养成。

但是作为 道德教育主体的“人”, 是“理性存在与非理性存在、 与缄默存在的统一, 是饱含了肉体与灵魂、 情感与理智等各方面 的活生生的、完整的人。

”人不应当是被灌输的客体,而是追求 的主体。

因此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对生活德育的回归成为必然, 道德教育的本真就应当是追求人更高境界的完善。

2. “诗意”德育的转向诗意”是德育的新起点,是德育转向人的生活的重要方向。

“诗意”似乎带有了更多的文学色彩, 但更营造了德育审美 的、幸福的意境。

诗意德育是归真的, 即德育立足于真实的生活, 而非抽象的理论 ; 是求善的,即德育重在培养人的德性,而排挤 利己主义的倾向 ; 是至美的,即德育追求幸福生活,追求人的终这不仅 言说存在极目标,幸福也许是人生最美好的向往。

二)“超越式幸福”的意蕴人人渴望幸福,然而对待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亚里士多德从德性的角度说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 康德眼中的幸福是仅次于德行的,德行通向幸福;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集大成者密尔把幸福作为唯一值得追求的目的。

笔者认为,幸福是内心的积极的、向善的、自由的体验,它不被任何异化的欲求所左右,不被任何伪装的利己主义所牵制,它是高尚的生活品质、积极的生活追求、纯粹的生活方式在内心的投射反应。

超越式幸福,是针对幸福的异化或者说是针对幸福的不完整性理解而提出的,是在世俗的“普通”幸福、短暂的“即时”幸福以及外在彰显的幸福基础上建设的一种具有延续性、内隐性、精神性的更高尚的幸福,即“超越式幸福”。

但这并非对于世俗幸福、即时幸福和外显幸福的否定,而是批判性的继承与创新。

二、道德教育实现“超越式幸福”之可能一)道德教育指向可能生活的建构在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中指出:“可能生活是现实世界条件所允许人们进入的生活,但不完全等于现实生活,因为现实生活只是可能生活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可以进入的生活是能够创造出来但尚未创造出来的。

”[1] 道德教育是指向生活意义世界的,因为生活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归宿。

鲁洁教授曾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是引领生活的建构,即突破以往把道德教育作为约束人的手段, 或在教育过程中把人抽象化的倾向。

德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引领一种幸福生活,正如克里夫 贝克认为的: “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本身, 而应看作是通向 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

这种美好的生活是对人格、 生命和幸福 的关注。

二)道德教育贯穿人文关怀的理念人文关怀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注重人文关怀理念首先体现在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 这种关注把人的物 质满足作为人之存在的基础性前提, 并没有把人抽象化、 空洞化。

其次体现在对人精神的关注, 即对人尊严和自由的肯定, 对人精 神自由、心灵解放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道德教育在帮助 人们减少物质欲望的同时,更强调实现人的精神的快乐和富足, 这正式超越式幸福实现的前提条件。

三、道德教育实现“超越式幸福”之维度爱因斯坦说: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 人们总是 能够凭着高尚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 其实道德教育也是如此, 它所追求的幸福是拥有一定高度和境界 的幸福,这种幸福能引领一个人的生活,使之去努力超脱世俗, 寻求高贵。

一)延时幸福对即时幸福的超越即时幸福是短暂的幸福体验, 是偶然的外界刺激对自身需要的即时满足而产生的幸福体验。

这种快感是合理的, 因为幸福需 要物质的支撑,没有物质的满足,幸福其实也无从谈起,脱离了 物质的抽象也是空洞的概念化东西, 是没有实质意义的。

但是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满足同时存在才可称之为完整的幸福。

区别就在于,物质幸福是可以被侵占和剥夺的、不稳定的 ; 但是 在精神上的幸福体验是无法被外界所剥夺的, 它是稳定的、 持久 的、深刻的,超越了物质自身所带有的初级性和短暂感。

因此来 世幸福也可谓幸福在时间内的延伸, 它是永存不灭的。

幸福的真 谛就在于其持续的散发正能量,不断地增加生活中的美好体验。

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满足, 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道德教育的人 者的二)形上幸福对世俗幸福的超越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即强调道德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可能会成为未来在职场上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

但是教育的真谛并不是塑造职场人或经济人,回归教育的本真状态即回归教育的形上之形。

形上教育注重人格的完善,让人掌握追求发现幸福、获得幸福、拓展幸福的能力,引导道德教育敞开个体幸福的实现方向,因为人不仅是事实性的存在,更是精神性的存在,追求道德教育的终极追求,就是实现形上幸福的重要途径。

三)内隐幸福对外显幸福的超越幸福是内心的体验,但内心的幸福感受又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

外显的幸福是具象的、直观的、共通的,而内隐的幸福是抽象的、隐含的、独特的。

它不需要个体刻意地去体验或评价,而是自觉的,有韵味的。

道德教育所塑造的幸福应该是隐 藏于内心深处的幸福。

有人说内隐的幸福是向上的、 诗意的幸福, 外显幸福是向下的、肉体的幸福,无论这个观点正确与否,从侧 面反映出内隐幸福的高贵性。

因此, 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人追求更 高生活的方式,必然会把内隐幸福的培育作为关注点。

四、道德教育实现“超越式幸福”之策略一)树立“希望”德育理念,展望幸福憧憬幸福是希望,是关于生活的美好论证 ; 幸福是追求,是关于 未来的美好期待。

希望本身蕴含着美好, 是因为我们无法认定幸 福在哪里, 是什么, 但是我们能够认定的是幸福生活是美好的生 活,是我们所希望得到的生活。

美好的东西往往不仅指其本身, 而且饱含着对未来的想象,是对未来的企求。

可以说,没有希望的生活是没有色彩的。

存在的思想一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错误,或者一种简单的游荡,而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发现这一先于思想之存在一样不可避 未来是一种哲学,在未来的时间,即使未来充满的不确定 性,但其无限的可能会让一个人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幸福 恰就是这样一种可能的生活。

道德教育以希望的理念作引导, 追求幸福为目标, 奠定在生活意义尺度之上, 不断将希望转化为 幸福的动力。

希望是美好,幸福也将成为超越既定存在的幸福。

二)挖掘美国“焦点解决”模式中的积极因子,传递幸福 勒维纳斯说过:寻求一种超验的人的概念, 寻求一种先于免。

”能量焦点解决模式是心理咨询中的短期心理治疗,是在不注重探求问题发生原因的情形下,助人者通过挖掘求助者的积极资源来达到心理咨询的目的。

它的特色在于关注正向的、积极的思考关注小改变带动大改变; 关注求助者主动探索; 最终实现求助者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

焦点解决模式蕴藏着巨大的鼓舞与推动的功能,它使一个人从消极的情绪步入自我反省、自我挖掘、自我接纳的积极心态中,这种态度对于学生幸福感的获得有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教育借鉴焦点解决模式,更有助于幸福感的传递和幸福的延伸,真正使一个人从内心深处向往幸福,追求幸福。

在道德教育中,传递出教育对人的尊重,表达了教育对人的充分信任和理解,建构了个体通向幸福的渠道,而且这种幸福是超越物质幸福的、存在于内心深处的、高尚的幸福。

三)充分发挥校园和网络的双重作用,多元幸福获得的途校园是教育的“第二环境”,它承载着教室之外的学生生活的空间,校园环境是人―自然―校园文化的有机统一。

道德教育秉承人本理念,把握幸福智慧的方向,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情景育人方面的功能。

校园人文情境内蕴着校园文化的伦理精髓和时代特色,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它本该如此的性情和美感。

它为学生提供了更人文化的环境,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陶冶内心,感受幸福。

网络教育是应承科技发展的新形式教育,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室课堂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接受教育的空间,提供了学生更加自主和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的自觉性,更增加了教育内容的时效性。

道德教育通过网络环境构建了学生学习的完满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内容,通过网络中的哈佛幸福课,幸福成才教育等学习资源,实现幸福的内化,这种内化是学生自觉地行为,而非灌输式的教条内化,因此这种超越式幸福是自由的、自觉的、无约束的幸福。

四)提高教师的幸福自觉度,实现幸福渗透教师在道德教育中渗透幸福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本身能够体验到幸福,能够关怀自己的生命,关心自己的幸福。

具体表现在教师具有体验幸福的愿望、教师具有实现幸福的能力、教师具有传递幸福的诚心。

只有自己拥有了正确的幸福观,才有条件和资格在道德教育中渗透幸福。

教师的幸福自觉度是实现“超越式幸福”的前提条件。

叶澜教授曾说,“教育是师生共度生命的历程”,师生关系并不是一味的教师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关系,在新的师生观中,教师是教育的引领者,引导着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求幸福。

然而,这个过程的实现得益于教师内在的幸福体验。

这个过程实质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既是幸福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的体验者;学生既是幸福的享受者,也是幸福的创造者。

正是这个过程,使幸福得以延伸和传递。

幸福是道德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超越式幸福则是幸福的更咼层次,是幸福的去粗取精,是幸福的时代精进。

道德教育自始至终树立起人文关怀的理念,让超越式幸福的实现成为必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