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设财税信息化课程的必要性与
意义
财税信息化建设是财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财税管理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各级财税部门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部署要求,把财税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信息技术融入财税业务,在推进科学理财、依法治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撑了财税改革与发展。
随着金财工程和金税工程的成功建设和逐步完善,财税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一功能点的分散建设阶段,迈进了一体化大集中建设的阶段,建设内容涵盖了财政收支和税收征纳的各个核心环节。
信息化建设不仅大大提高了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和税收执法的正确性,而且有效降低了财税业务开展的行政成本。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基地,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需求的职业岗位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立足当地民营中小企业培养第一线的制造类服务业高技能会计专门人才。
其培养目标应是“一个面向、一个加强、两个突出”,即面向民营中小企业会计管理类岗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突出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突出会计实践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会计核算、税务代理与纳税筹划、内部稽核、财务管理等四方面职业能力。
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学生,树立能力为本的观念,以动手能力、交流能力(说和写)及创新能力开发为核心,挖掘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三大能力要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强化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技能、纳税操作技能,形成专业能力教育和职业资格认定两大体系,以增强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与竞争发展能力。
因此,应在创新和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理论够用,技能管用,应知为用,应会为主”的高职教育理念,创新专业理论教学,重点突出和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运用能力。
改革会计课程体系,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作为教学改革内容;结合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任务驱动方式加强产学合作;打破传统的以会计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以及在教学中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换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以会计“工作过程或工作流程”构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或工作流程”方法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会计原始凭证编制与审核、记帐凭证填制与审核、会计报表编制、财务信息分析、纳税程序与申报处理、审计工作流程和财务理财分析处理等。
因此,财税信息化课程建设应当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