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一、大题1、北京猿人答:北京直立人,距今71-23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1)过程a、1921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b、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c、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
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e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发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
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
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始形态。
(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
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学术意义: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良渚文化答: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发现中心聚落和多处祭坛,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形制随葬品数量与质量有明显的等级分界。
出土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
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有些表面刻有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由石、骨、木等制作而成;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及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良渚文化应是马家浜文化的继续和发展。
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课题,关系到国家的起源,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
被誉为文明的曙光,标着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文明发展阶段。
3、二里头文化答: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
一、二期由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陶器多褐色,器形多平底,纹饰多蓝纹、细绳纹及方格纹,与二里岗类似的因素逐渐增加。
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宫殿建筑基址,有青铜器爵、斝、戈、戚、刀、镞、铃和嵌绿松石牌饰等,在灰坑、灰层中发现散置人骨架,这些大都属于三、四期。
宫殿基址经复原,有堂、庑、门、庭,规模较大。
以1959年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而名,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遗址数百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夏县),一般将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碳十四测年为BC1900-1600年,接近夏代纪年,又分布在传说中的夏人活动范围内,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丰富数据。
有学者认为二里头一、二期属夏文化,三、四期为商文化早期;也有学者主张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二里头文化总的特征:陶器有炊器(鼎、罐);饮食器(豆、三足盘);酒器(爵、鬹、斝、觚);容器(鬲、尊、瓮、罍等)大部分有绳纹和篮纹,或云雷纹、兽面纹等,几乎均为手制;玉石器大体似龙山时代,并发现大型精美玉器(玉琮、圭、璋、钺等);青铜器主要是生活工具和兵器,如戈、铃、镞、戚、刀、锥、鱼钩等,铸造了较大的青铜容器,如爵、鼎等,表明当时已掌握较复杂的铸造工艺,运用复合范铸成,铸造工艺复杂;遗迹:居址与宫殿有大中小型之别,并发现成熟的宫殿,如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基址:反映了中国早期宫殿建筑的先例(“华夏第一都”);墓葬多为小型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原始文字:陶器上一再发现有刻划的符号(记号),其中有的可能是原始文字乐器有陶埙和石磬两种占卜:用猪、牛等动物的肩胛骨作卜骨4、殷墟答:1.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
位于河南安阳西北郊洹水两岸。
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前11世纪。
自盘庚迁都于此到帝辛(纣王)亡国,273年间一直以此为都。
2.殷墟是考古学在中国产生以来中国最大的考古发现。
20世纪初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开始发掘,目前发掘仍在持续。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世界遗产。
3.殷墟遗址的范围约30平方千米,分布在洹水两岸。
整个都城有一定的布局。
(1)南岸以现在的小屯村为中心,小屯村北至洹水之滨是宫殿、宗庙区,宫殿基址成排或对称分布。
其东、北两面以洹水为屏障,西、南两面有防卫沟壕与洹水相通,将宫殿区与外界隔开。
(2)在洹水以北是侯家庄商王陵区,已发掘大墓13座及排列整齐的人祭坑等。
王陵13座大墓中,除一座因未竣工而未埋人外,其余12座都有墓道、墓室和椁室。
其中8座为墓室四边各出一条墓道的墓,整个墓呈亚字形。
3座为南北各出一条墓道的墓,墓呈中字形。
1座只有南墓道,墓平面作甲字形。
著名的司母戊鼎相传出自东区的一座甲字型大墓中(1937年出土)。
这些大墓都有人殉与人牲。
王陵区内的祭祀坑集中在东西长450米、南北宽250米的范围内,已发掘的1400多个祭祀坑,绝大多数埋人,少数埋动物。
(3)在孝民屯为中心的殷墟西区分布着大批墓葬。
已发掘的900余座墓,分为8个不同族的墓区,反映了商代的“族墓地”埋葬制度。
5、汉代长安城答: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高祖、惠帝与武帝相继完成,汉长安城初具规模,主要建筑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武库等。
汉末毁于王莽战火。
城址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城中各功能区比较集中。
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历史:位于西安市西北郊的渭河南岸,汉高祖、惠帝、武帝时相继完成;汉末长安城毁于王莽战火布局:城墙周长63里(汉),12城门,各3门道,每门道6米合4车轨;街道:驰道和旁道;武库、市、官手工业作坊;南郊礼制性建筑:辟雍、明堂、王莽九庙汉长安城的特点:城墙多曲折,布局不甚规整;大致符合《考工记》关于城市的理想状态;各功能分区较战国城市集中,宫殿区占全城绝大部分6、唐代长安城答: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兴起于隋朝为隋文帝君臣建立。
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新建大明宫、西内苑、东内苑。
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
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
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唐末朱温摧毁长安。
长安城的历史:隋开皇二年(582),宇文恺设计建设,初名大兴城;唐初更名长安,扩建旧宫和郭城,新建大明宫,阎立德主其事;唐末天佑元年(904),朱温“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河而下”平面布局:宫城、皇城、外郭城、里坊、市;中轴、对称、整齐、封闭主要宫殿:大明宫:贞观八年(634)始建,位于宫城东北龙首原高地上,南部长方形、北部梯形,已发掘含元殿、麟德殿、太液池等;兴庆宫:开元以后的遗址,与大明宫、太极宫合称“三大内”7、山顶洞人答: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
1930,裴文中主持发掘,山顶洞遗址位于周口点北京猿人遗址的顶部发现了丰富的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和装饰品。
并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墓葬。
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多种动物化石,绝大多数为哺乳动物,且除去少数几种,其余均为现生种类。
这说明山顶洞的时代应为晚更新世的较晚阶段。
山顶洞人的人骨材料非常丰富,其中有3个完整头盖骨,至少代表8个个体。
其共同特征是:前额隆起,颅穹隆的圆隆程度,脑量达1300-1500毫升,头骨最高处在顶结节附近,矢状脊小,头骨壁较薄,前颌部后缩,牙齿细小,齿冠较高。
这些特征都说明山顶洞人属于典型的晚期智人类型。
主要方面都与现代蒙古人种接近,反映的是正在形成中蒙古人种的特点。
山顶洞分为上、下层。
上层是山顶洞人的居住之地。
下层有大量集中安置的人骨,周围有赤铁矿粉(在之后的墓葬中频繁出现)第一次出现墓葬。
山顶洞人的原始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骨针和装饰品的制作可以看到,当时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
另一项技术成就是磨制技术的出现,尽管这种技术还是初步的,并且只用于加工装饰品类的非生产性制品,但无疑为这种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骨针的出现,意味着山顶洞人已会缝纫;装饰品的出现,表明在温饱的需求外,已有了审美观念;将死者埋入下室,表明山顶洞人已有了原始宗教;工艺水平的大大提高,人的进步,原始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名词解释版: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
1930年发现,距今约1.8万年。
化石至少属于8个人类个体,体制形态已明显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
山顶洞的下层有大量集中安置的人骨,周围有赤铁矿粉(在之后的墓葬中频繁出现),标志墓葬第一次出现,出现原始宗教。
这一时期的工艺水平也大大提高,磨制骨针的出现,不仅表明山顶洞人已学会缝纫技术,更表明钻孔技术与初步磨制技术的掌握;装饰品的出现,表明在温饱的需求外,已有审美观念。
8、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答: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
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集中表现。
石窟分布在伊河两岸的峭壁上。
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连续营造了400 余年,从五代到清代也有少数的雕凿。
龙门石窟共有窟龛2100余个,佛塔43座,碑刻题记3600余方,大小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 米,最小的仅2 厘米。
宾阳洞是北魏迁洛后的代表性洞窟,景明初年,宣武帝仿云冈石窟为父母营建的石窟,宣帝死后,又营一所,合称“宾阳三洞”,仅中洞完工。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
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北朝石窟的特点是以五尊组合为主要造像,多大型世俗供养人行列,秀谷清像,褒衣博带,造像优雅端庄,装饰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