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时新作文素材1.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要引导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努力向焦裕禄同志看齐”“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体党员、干部发出的动员令。
深刻领会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把焦裕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忘初心、慎终如始是关键。
古语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初心是起点时心怀的承诺与信念,是困境时履行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党旗下庄严许下的铮铮誓言,是融入血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正是一批又一批的共产党员恪守初心,牢记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价值追求,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实依靠与力量源泉。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
然而,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一些党员干部渐渐忘了当初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群众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党的事业存在着被贻误和侵蚀的危险。
只有不忘初心,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秉持公仆情怀,才能使党的事业行稳致远。
【热评】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入党誓言,把对党的忠诚之心转化成实干动力;要向先进模范看齐,淡泊名利,不存非分之想,不计个人得失,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
只有不忘初心,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秉持公仆情怀,才能使党的事业行稳致远。
【应用角度】宁静淡泊、追求、榜样2.国民素质不应停留在“绿皮车时代”记者从北京铁路局了解到,2014年5月24日在北京铁路局阳泉北站,一名旅客蛮横拒绝铁路安检人员对其携带的黑色液体进行安检并殴打工作人员,致使一名安检人员受伤入院治疗,本人被公安部门暂时拘留10天。
(2014年5月26日人民网)近日,人民网连续报道了在铁路乘车方面发生的两起旅客不文明行为,引起网友的热议。
广大网友对这些发生在个别旅客身上的,与当前全国都在倡导文明的大趋势背道而驰的行为大为愤慨,纷纷发声谴责。
然而,像这样的不文明行为每天都发生在铁路旅客运输的各个区域,甚至是交通运输的其他环节,与社会极为不和谐。
究其根源,不文明行为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民素质仍停留在“绿皮车时代”。
虽然火车大大提速了,公路四通八达了,服务质量和服务设施也都有了质的飞跃,但人的素质不提高,我们还是感觉到有些许缺憾。
也就是说,真正体现国家社会和谐繁荣的一面,需要我们的国民素质也要有一个飞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以适应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形象的建立,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无论是醉酒旅客抢座还是拒安检打人,一次次的旅客出行不文明行为,都对我们的国民素质提出了质疑。
不客气地说,火车的提速已经把国民的素质落下了,我们的国民应该觉醒了,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巨变,跟得上高铁的速度。
因而,我们的国民素质也不应始终停留在“绿皮车时代”。
我们要与时间赛跑,要认识到,火车的提速要带动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提素”与“提速”应比肩并进同行快车道,才不至让我们的国民在时代高速发展的潮流中被淘汰,而空留遗憾。
【热评】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却在公共场所做出了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不文明行为,应该感到愧疚与自责。
遇事要有包容之心。
只有对别人尊重和包容,我们才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进而以高铁的快速比肩自身的高素质,以自身的高素质享受高铁的高速度,才更加快意无穷、其乐融融。
【应用角度】国民素质、宽容、和谐社会3.奉献的青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从让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角度,强调了青年一代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特别强调,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并用“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等八个“学会”,激励青年一代铺展开以奉献为核心的更有意义的人生。
奉献是青年人生价值的试金石。
有的青年说,如果我有余粮剩米,如果我足衣饱食,如果我一帆风顺,我一定也像雷锋和焦裕禄一样,树立奉献的形象。
可是,我现在面临着缺房少车、薪水微薄和工作压力大等问题,拿什么去奉献呢?其实,这些青年误读了奉献,他们把奉献看成了只是开明绅士的锦上添花之举,只是人生成功后标榜德行的续貂之作。
实际上,奉献是青年有无价值的刻度表,奉献是青年价值大小的路由器。
一个人,如果不为他人创造价值,那他自身就没有任何价值。
奉献,不仅在于有能力后的捐献,有时间时的帮助,更在于不名一文时的心怀天下,穷困袭扰时的卓立前行。
【热评】青年马克思曾豪情满怀地宣布:“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因此,青春因奉献而穿越了社会形态,超越了文明纷争,具有了终极价值。
”是的,接通奉献的开关,青年一代的人生就会看山山巍峨,看水水浩荡。
而一旦断开奉献的按钮,青年一代的价值不但会陷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境地,而且容易滑向“荒原白草怪禽啼”的邪路。
【应用角度】奉献、青春、人生价值4.毕业生该以何种姿态离开学校?高考在即,学生们的情绪压抑太久,需要调整心态。
于是,有的学生撒书,校园里纸片飞扬。
这一看似荒诞的行为,却在许多中学上演,并被看作是一种情绪的放松。
放松当然可以,但我们的学生该以何种姿态离开校园呢?毕业是一个驿站,学习要继续。
在我们的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三年,就像一次炼狱,既辛苦又难忘。
有的学生甚至因此对书本生出愤怒;有不少学生觉得高考压力太大,书读得太苦而生出厌学的情绪。
其实,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无论是步入大学,还是进入社会,都需要继续学习。
中学毕业,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可以小憩片刻,但不要对学习充满愤怒,要对继续学习保有一份渴望。
离开代表成长,要怀有感恩的心。
中学时代,老师的教育批评,学生有时不理解,切不可有报复之心,当以感恩的心待之。
因为老师的教育,包括批评,都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经历。
因为有老师的教育,才会让你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才有了到毕业时的成长与成熟。
感念老师,感恩老师,是社会常识。
诚信与友善,才是迈向社会大学的最好文凭。
请记住,任何一个老师,都不是你宣泄愤怒的对象,尊师才是应有的姿态。
向中学时代作别,请记住这个美好的时代,切莫放松了管束,一失足成终身的遗憾。
毕业要离开学校,不要以为可以放弃清纯与单调,就学着“变坏”,把心肠变冷、变硬。
离开校园,切莫丢掉校园中学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热评】学生以何种心态离开学校,映射出教育的得与失,对学生是一堂人生课,对教育本身是一次考试。
我们总寄希望于青年一代更强,更优秀,更文明。
少年的进步,恰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家长要呵护孩子的童心,学校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心怀感恩,社会大环境也要给孩子一片干净的成长天空。
【应用角度】感恩、终身学习、成长5.“微”而可道,改变生活记录微博客、观看微电影、发起微公益,想购物有微促销,想出门有微旅行,还有数不清的微梦想、微道德、微表情……林林总总的微生活和数以亿计的微个体,将一个“微时代”推上前台。
“微”观念普及,“微”元素盛行,得益于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技术支撑。
140个字或1分钟语音的表达与交流中,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也可以照见观点、启迪思想。
形式更便捷、平台更广阔、个性更张扬,因而聚拢了更多人气。
“微时代”,可以说是网络时代公众参与的必然走向。
更重要的是,“微”字背后,是信息被动接受的“被时代”向信息定制和分享的“我时代”转变。
这是一种全新的聚合式“生产方式”。
“微”,所投入的或许只是点滴成本:车上厕上的一心多用、茶余饭后的休闲时间,都可以被“微”所覆盖、所充实。
而“微”的精确打击,更让“私人定制”一般的生活体验,产出更具含金量的信息和服务。
当“国字头”部委微博集体上线,政务微博总数以十万计;当微博客自发组织,凝聚“我们都是雅安人”的能量,恐怕没有人会怀疑“微”而可道。
一个“微”字重塑了信息形态,更重塑了社会价值,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在其中悄然变化。
繁荣背后,也有隐忧。
网络上擅长“微新闻”的标题党,每每断章取义;地铁上沉迷“微媒体”的低头族,看的不是书本而是手机……当整体性思考被微小的断片所取代,如何避免认识被“微”碎片化?当只言片语的吐槽变成众声喧哗的狂欢,又如何防范价值被“微”肤浅化?不独是文化层面,社会治理覆盖若跟不上,“微时代”可能同样难以为继。
言语暴力能不能从根子上拔除?负面情绪会不会误导网络舆论?这些都考验着治理者的智慧。
【热评】越是各有怀抱的时代,越需要建设心态和理想情怀;越是分众独我的演进,越不能缺少文化担当和整体考量。
在诉求个体利益的同时多一些宏观思考,在专注自我小圈子的同时多一些虑他情怀,唯有培护好社会的共有价值,个体价值的姹紫嫣红才能绚烂绽放。
对治理者而言,提升微素养,强化微管理,创新微服务,是完善基层治理毛细血管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
涓滴之水,汇流成河。
微,是一种力量。
我们要做的,是在每一次的鼠标滑动和键盘敲击中,记录时代、记录美好,汇聚起中国前行的磅礴动力。
【应用角度】改变、微时代、信息社会6.诗词吟诵与心灵成长人生未必如诗,但人生却应该如诗。
以诗意的心灵去感知和判断世事,才会有诗意的人生。
诗意的心灵源自何处?以唐诗宋词中的优秀篇章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是历史合理性的集中体现;这些诗词以优美的形式表达了深切的情感和价值关怀,可谓年轻人滋养诗意心灵的源头活水。
“诗意地栖居”,体现为价值与情感的统一,诗词吟诵是抵达的一条路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诵起《春江花月夜》时,一种对宇宙自然亲切的体认感油然而生,“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天人同构的文化观念赋予我们温暖的宇宙情怀,使我们的心灵不致困于永恒的孤独中。
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中深含的对待历史的态度,更是直接为我们找到价值的依归。
当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则会兴起强烈的悲剧意识,而这正是价值建构的重要契机——只有对世事、人生常怀悲悯之心,才会善于思索和追问,才会不断将富有合理性的价值注入个人情感中。
发现并体认自我也是人格修养的重要课题。
吟诵古典诗词,能让人在审美愉悦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确认自我。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边是边关功业,一边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两难选择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诗的艺术魅力由此氤氲开来,人们沉浸其中,对自己的情感和选择不断进行着发现、认识和确认,心灵也在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