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贫血的定义小儿贫血是指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健康儿童的正常值。
(一)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个月Hb<140g/L,3个月Hb<110g/L,6个月~6岁Hb<120g/L,7~13岁Hb<130g/L,>14岁Hb与成人相同。
(二)我国6个月内的婴儿贫血标准(会议暂定)新生儿Hb<145g/L; 1~4个月Hb<90g/L; 4~6个月Hb<100g/L。
二、病因(一)红细胞和Hb生成不足1.造血原料缺乏:缺铁、叶酸、维生素B12等;2.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继发性);3.感染、癌症、慢性肾病等。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1.红细胞内在缺陷。
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等;2.红细胞外在因素。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三)红细胞丢失(失血)三、小儿代偿性贫血(一)代偿性贫血的临床特征1.呼吸和心率增快;2.反应灵敏;3.能饮水或吃奶;4.正常、平静地呼吸,伴有腹部运动;5.极小的胸部运动。
(二)代偿性贫血的治疗1.支持疗法;2.针对病因治疗;3.密切观察,暂不输血。
四、小儿失代偿性贫血(一)失代偿的原因1.需氧量增加(感染、疼痛、发热、运动);2.氧供应的减少(急性失血、肺炎)。
(二)失代偿的早期征象1.呼吸快速伴三凹征;2.因呼吸增加腹肌的使用;3.鼻翼扇动;4.喂食困难。
(三)失代偿的体征1.呼吸窘迫;2.精神状态改变;3.脉搏减弱;4.肝脾肿大或充血性心力衰竭;5.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大于2秒;6.进食困难。
* 重度贫血儿童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少见,其呼吸困难可能是酸中毒所致。
(四)失代偿的治疗1.支持治疗(1)改善通气,如坐起;(2)高浓度吸氧;(3)如有发热应降低体温以减少氧的需要;(4)取血标本作交叉配血试验及有关检查;(5)用利尿剂治疗血容量超负荷和心力衰竭;(6)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
2.输血适应证(1)Hb<40g/L (Hct < 0.12)不论临床情况如何都需要输血;(2)Hb40~60g/L (Hct 0.13~0.18)伴有酸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或意识障碍也需要输血。
3.输血注意事项(1)如需要输血则应给足量红细胞使病情稳定;(2)红细胞5mL/kg通常能缓解症状(存在继续出血或溶血除外)(3)用儿科小包装血液或输血装置以控制输血速度和容量;(4)如果需要快速输液则应首先输注红细胞5mL/kg,以消除组织缺氧的急性症状。
随后的输血速度应放慢,5mL/kg的红细胞历经1小时输入;(5)为避免发生肺水肿,输血前口服呋塞咪(速尿)1mg/kg或静注0.5mg/kg,缓慢注射,最大剂量20mg/kg(药物不能加入血袋中);(6)输血期间要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压及急性输血反应等情况;(7)输血后复查Hb或Hct,必要时再输红细胞5~10mL/kg;(8)为减少细菌污染的危险,输血前应保持血袋在2℃~6℃,不用已离开冰箱30分钟以上的血液,一袋血输完不能超过4小时。
五、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发展中国家有50%儿童缺铁)(一)病因1.先天性储存铁不足:如早产、双胎;2.铁摄入不足:如: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未添加营养品,牛乳喂养;3.生长发育快:随体重增加未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4.铁的丢失过多:如:钩虫病,未加热鲜牛奶引起过敏致小量肠出血等。
(二)临床特点(6个月~2岁最多见,起病缓慢)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不爱活动等;2.髓外造血:肝脾肿大,年龄越小,肿大越明显;3.非造血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可有异食癖,智力差等。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铁代谢检查异常(血清铁、铁蛋白、骨髓可染铁等)(四)治疗(去除病因及补铁)1.补铁应以口服铁剂为主(注射铁剂不比口服铁剂产生更快或更好的疗效);2.铁剂的剂量以元素铁计算(3mg/kg•d)3.一般不应输血,3岁以下儿童患重度贫血,特别合并急性感染者死亡率高,应输红细胞(5~10mL/kg)。
六、其他营养缺乏性贫血(相对少见)(一)病因缺少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A等,由于不适当的饮食引起,感染使其加重;(二)治疗针对病因治疗,必要时联合用药,不轻易输血。
七、感染性贫血(少见)(一)病因1.反复发生的病毒或细菌感染可引起贫血;2.婴儿长期反复感染、营养不良伴贫血称雅克什综合征;3.寄生虫感染,如钩虫引起失血性贫血,疟原虫引起溶血性贫血,HIV感染也会贫血。
(二)治疗针对病因治疗,严重贫血也有输红细胞适应证。
八、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少见)(一)病因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二)临床特点1.先天性生后2~3个月出现明显贫血,肝脾不大,骨髓中红系增生极度低下;2.获得性2岁以后发病,突然发生贫血并逐渐加重,肝脾轻度肿大,网织红细胞为零,骨髓红系抑制,病程呈自限过程。
(三)治疗1.先天性首选免疫抑制剂治疗,红细胞输注仅限于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2.获得性去除病因,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贫血可输红细胞。
九、再生障碍性贫血(一)病因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种因素所致,有的病因不明。
(一)临床特点1.分急性和慢性两型,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和感染;2.血象三系细胞减少;3.骨髓象增生重度减低为急性型,增生不良为慢性型。
(二)治疗1.病因治疗;2.对症治疗;3.造血干细胞移植;4.药物治疗;5.成分输血(1)Hb<60g/L,对贫血耐受差可输红细胞;(2)血小板<20×109/L,严重出血应输血小板;(3)中性粒细胞<0.5×109/L伴感染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输浓缩白细胞。
十、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一)病因红细胞内缺乏G6PD,进食蚕豆或某些药物发生急性溶血。
(二)临床特点在某些诱发因素作用下,患儿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贫血、黄疸及血红蛋白尿)。
(三)治疗1.治疗原则去除病因,补充血容量、碱化尿液等;2.输血(1)Hb70~90g/L有血红蛋白尿应输红细胞;(2)Hb<70g/L,无论有无血红蛋白尿都应输红细胞;(3)应输入G6PD正常者血液,防止二次溶血。
十一、地中海贫血(一)病因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二)临床特点1.慢性进行性溶血性贫血;2.轻型者呈轻度贫血或无症状;3.重型者贫血较重,常合并肝脾肿大;4.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三)治疗1.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本病的唯一有效措施;2.输血轻型者不需输血,重型者靠输红细胞维持生命,不宜输全血(最好输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3.输血方法(1)低量输血:间歇输红细胞使Hb维持在60~70g/L的“安全”水平,摆脱近期死亡威胁;(2)高量输血:通过输血使Hb最低90~100g/L,不是单纯为了减轻贫血症状,而是使患者的生长发育接近正常;(3)超高量输血:通过输血使Hb维持在正常水平,由于极大地增加了输血量,现已很少使用;(4)输年轻红细胞:可减少输血次数并延长输血间歇。
由于只能降低输血要求的12%~16%,且制备繁琐、价格贵,也较少采用;(5)为防止长期输血发生血色病,当血清铁蛋白>1000μg/L时需用去铁胺治疗。
十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一)病因体内产生了自身抗体,使红细胞破坏增速的一种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二)临床特点1.温抗体型(1)急性:3岁以下婴幼儿,起病急,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2)慢性:多见于年长儿,起病慢,反复发作性溶血伴黄疸,肝脾肿大。
2.冷抗体型以中老年患者为多,除贫血和黄疸外其他体征很少。
(三)治疗1.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2.输血(1)输血应十分慎重,可输可不输时尽量不输;(2)病情稳定,即使Hb在40g/L左右原则上不输血;(3)患者的自身抗体能使输入的红细胞寿命缩短,发生溶血;(4)输入相对大量的红细胞,自身抗体可使输入的红细胞严重破坏,导致输血无效或溶血现象;(5)应输注洗涤红细胞,输血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输血量不宜太大,输血速度宜慢,病情垂危或年幼者<1mL/(kg•h);(6)当患者的ABO定型发生困难时,可用温盐水洗涤红细胞后再定型,如仍有凝集现象可将洗涤后的红细胞在45ºC水浴中放散数分钟,再用温盐水洗涤数次后重新定型;(7)如果ABO血型一时难以鉴定,病情又十分危急,需要紧急输血挽救生命时可输O型洗涤红细胞;(8)在交叉配血不完全相合时,应选择多份ABO血型相同的血液做配合性试验,采用患者血清与献血者红细胞反应最弱的血液输注;(9)患儿取血样一次仅作一次配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