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10 金属棒线膨胀系数的测量(详写)

实验10 金属棒线膨胀系数的测量(详写)

《实验10 金属棒线膨胀系数的测量》
实验报告86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用光杠杆测定金属棒在一定温度区域内的平均线膨胀系数
2、熟悉几种测量长度的仪器及其误差的数量级
3、学习用图解法求在温度为零时的原长及线膨胀系数的方法
二、实验描述
线膨胀系数是反映物质材料特征的物理量,在工程结构的设计、机械和仪器的制造以及在材料的加工中都应充分考虑,本实验用光杠杆放大法测量长度的微小变化,学会不同测长方法并研究其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
线膨胀仪、待测金属棒(约50cm,铜质)、卷尺(1mm)、游标卡尺(0.02mm,20.00cm)、温度计(2℃),光杠杆一套。

-1
四、实验原理
当固体温度升高时,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固体微粒间距离增大,结果使固体膨胀。

在常温下,固体线膨胀度随温度的变化可由经验公式表示为
L(t)=L0(1+αl t)
该式中,αl称为固体的线膨胀系数;L0为t=0℃时长度。

实验表明,在温度变化不大时,αl是一个常量。

实验可测得物体在室温t1(℃)时的长度为L1,温度升到t2(℃)时的长度伸长量为δL,根据上式,可得
L1=L0(1+αt t1)
L2=L1+δL=L0(1+αt t2)
消去L0,可得
αt=δL
L1(t2—t1)−δLt1
当t1,t2较小时,由于δL和L相比甚小,L1(t1−t2)>>δLt1,上式可以近似写成
αt =

L 1(t 1−t 2)
上式求得的是αt 在温度(t 1−t 2)间的平均线膨胀系数。

显然,实验中测出δL 是关键。

本实验同样是利用光杠杆(原理如图1)来测量由温度变化而引起的长度微小变化量δL 。

实验时将待测金属棒直立在线膨胀系数测定仪的金属筒中,将光杠杆后足尖置于金属棒上端,前刀口置于固定的台上。

设在温度t 1时,通过望远镜和光杠杆的平面镜看见直尺上的刻度n 1,刚好在望远镜中叉丝横线处,当温度升至n 2移至叉丝横线上,由光杠杆原理可得
δL =
(n 2−n 1)K
2D
式中,D 是光杠杆镜面到直尺的距离,K 为光杠杆后足尖到前刀口(二前足尖连线)的垂直距离。

将上述几式联立,可得:
αl =
(n 1−n 1)K 2DL (t 2−t 1)
-----------------------(1)
可见,只要测出各长度1n ,2n ,D ,K,1L 及温度21t t ,便可求得l α。

对于
050cm L ≈的铜棒,其l α的值得数量级为-5
10
-1C ,若温度变化21t=t -t 100C ∆≈时
其伸长量L δ约为-210cm ,可见0L L δ》,因此1L 可近似取为室温下的棒长值L ,
11t n ,是对应1L 的室温及光杠杆系统直尺上刻度的读数。

五、 重点和难点
1、线膨胀系数测量的方法;
2、多种长度测试方法和仪器使用;
3、误差分配的应用;
4、作图求参数的方法。

六、 实验步骤
1、将铜棒取出,用米尺测量其长度L 1,并记下室温t 1。

然后把被测棒慢慢放入加热管道内,直到铜棒的下端接触到底部,调节温度计,注意不要让
图1 实验光路图
温度计碰到加热壁;调节光杠杆平面镜法线大致与望远镜同轴,通过刀口进行调整,且平行于水平底座,该过程可以用水平仪进行调节,在望远镜中找到标尺的像,该过程可以通过调节物镜和目镜的焦距来实现,注意读数时,视线要水平,并且要在光杠杆平面镜法线与望远镜的轴线上(还需消视差)
-2,记录此时望远镜对应L1的读数l1;
2、打开电源,加热金属棒,测出不同温度是望远镜对应的读数l1,l2……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读数要又快又准);
3、关闭电源,记录随着温度降低,望远镜对应的读数;
4、数据处理,计算得出金属的线膨胀系数,并分析误差;
5、结束实验,整理仪器。

七、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前测得相关物理量为
cm
D50
.
183
=
cm
K412
.8
=
149.70
L cm =
128.0
t=℃
112.45
n cm
=
1、升温过程
升温时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
则用所得数据做n t
∆-∆图得图2:
由图2知,所得n t ∆-∆图线方程为
∆n =0.0439∆t −0.0605(cm)
相应地,斜率
0.0439k =(cm/℃)(单位?具体步骤)-2 所以由(1)式得
51
2.02010(/)2K
k m DL α-==⨯℃
若要求得0℃时金属棒的长度,则令
28.0t ∆=-℃ 1.350n cm ∆=- 所以
01149.6692nK
L L L L cm D ∆=+∆=+
=
2、降温过程
降温时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降温时温度及对应读数记录表
由图3知,所得n t ∆-∆图线方程为
∆n =0.0453∆t −0.1204(cm)
相应地,斜率
k=0.0453(cm/℃)(单位,具体步骤)-2
联系式(1)
-251
10 2.09010(/)2K
k m DL α-=
⨯=⨯℃
若要求得0℃时金属棒的长度,则令
28.0t ∆=-℃
∆n=-1.389cm
所以
01149.6682nK
L L L L cm D ∆=+∆=+
=
3、不确定度分析:
由于实验数据只测量了一次 ,故各分量的不确定度即是仪器不确定度,对D 、L 来说,是用卷尺进行测量的,所以
∆1=∆D=∆L =0.01cm
而K 是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的,所以
∆2=∆K=0.02mm

α
α∆=
所以(∆K ,∆D ,∆L 各为多少?如何算得?)(-5)
-5-5=0.001 2.0210=0.00210/m α∆⨯⨯⨯℃(升温)
-5-5=0.001 2.0910=0.00210/m α∆⨯⨯⨯℃(降温)
-5= 2.0200.00210/m α±⨯()℃(升温)
-5= 2.0900.00210/m α±⨯()℃(降温)
于是
升温过程铜棒的线膨胀系数-5= 2.0200.00210/m α±⨯()℃ 降温过程铜棒的线膨胀系数-5= 2.0900.00210/m α±⨯()℃
文字描述一下(-2)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
由公式可以看出,L,D,K 的值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L,由米尺测量,距离较长,在实验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是平台不平,即望远镜与平面镜不在一个平面内,此时用米尺测量,会明显高于实际值,另一方面,米尺较软,在悬空测量中,难免会有弯折,使测量值偏大,实验中,我们选用了水平仪来进行调节,但是还是会有一定的误差。

此外,整个加热过程大约需要十分钟,虽然有散热层,但是仪器同样是金属制作的,同样会被加热,这会使n i 偏大,而且这种增大是伴随整个过程的,进而使最后的αl 的值增大。

九、问题与建议
实验过程中对K 值测量不易,因为三角足影响到了测量,我们采取了,用硬纸板将三角足的印痕记录下来的方法,之后再进行较精密的测量。

如果实验选取材料相同,同样为铜质,但是粗细、长度不同的金属棒,在同样的温度变化范围内,它们的线膨胀系数是相同的,因为,以上因素并
不会影响到αl ,αl 是金属的特征,只与材料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