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鸡马立克氏病及与其他肿瘤病鉴别诊断

5.鸡马立克氏病及与其他肿瘤病鉴别诊断

鸡马立克氏病及与其他肿瘤病鉴别诊断能够引起家禽肿瘤病理变化的病毒性传染病第一种是MD,主要侵害外周神经,并在不同程度上侵害其他组织和内脏器官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原为疱疹病毒。

第二种由若干密切相关的RNA反转录病毒引起的一组白血病/肉瘤群,它是另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主要侵害法式囊和内脏器官。

第三种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性病毒群有关,在这群抗原上相关的含RNA的反转录病毒中,某些分离物在人工感染的鸡中可引起B细胞源和T细胞源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或淋巴瘤。

三种病剖检上均表现肿瘤变化,肉眼难以区分,但该三种病在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组织学上有较大区别,据此,可对临床肿瘤病进行准确定性。

MD引起的肿瘤病及特点神经型(古典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经,臂神经,腰荐神经,坐骨神经,迷走神经,神经变粗或呈结节状,多为一侧性,临床可见瘫痪,病侧肢体变细,麻僻下垂,素囊扩张。

内脏型:心肝脾肾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或弥漫性肿大,卵巢变大形成皱褶,法式囊萎缩或皱褶变平(镜下可见淋巴滤胞间存在多形态淋巴细胞)。

眼型:瞳孔周围锯齿状,有灰点或瞳孔消失。

皮肤型:毛囊变粗,囊内出现肿物。

组织学变化病变组织中可见到多种形态,大小不一,胞核浓染积聚的淋巴细胞,原有组织结构消失,侵害中枢神经,可见到非化脓性脑炎变化,由淋巴细胞组成的血管套。

侵害肝组织,正常结构破坏,见淋巴细胞,主要是小淋巴细胞呈肿瘤样灶状增生。

马立克的肿瘤是由多种细胞组成,其中淋巴母细胞是真正的肿瘤细胞。

病理发生病毒经空气→肺→被肺泡上皮吞噬细胞吞噬或复制→到达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法氏囊)3-6天达高峰→出现炎症反应伴有淋巴细胞和炎性细胞侵润→B淋巴细胞受到破坏→一过性免疫抑制→脾增生性炎,胸腺,法式囊萎缩。

6~7天,感染进入潜伏阶段。

细胞介导免疫在转变中起重要作用。

遗传有抵抗力的鸡,只在羽毛囊上皮细胞发生持续低度感染。

易感鸡在持久免疫抑制的同时,2~3周后,发生第二次溶细胞感染感染,此时,各内脏器官发生局限性病灶。

疫苗免疫改变了马立克病毒感染的致病性:极度缩短和消除了早期溶细胞性感染,降低潜伏性感染的程度,消除了晚期溶细胞性感染和免疫抑制。

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现状发病日龄偏低,30日龄可发病,特别是饲养期短的肉鸡,虽不表现肿瘤病变,但却表现免疫抑制,肉品质量差,损失也较大。

病程延长,从90日龄可到300日龄。

典型病理变化少见。

混合感染病例增多,常与淋巴白血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REV),骨髓瘤混感。

许多病历是由于感染REV导致对MD疫苗接种的不反应性导致免疫免疫失败而发病,这样的病理在诊断定性上可以见到两种肿瘤变化。

毒力逐渐增强,强毒型出现在60年代,超强毒出现在70年代后期,而特超强毒出现在90年代初,并流行至今,可感染成年鸡发病,而过去在成年鸡是有年龄相关抵抗力的。

感染鸡出现典型和急性型短暂麻痹,在随后存活的鸡中,大部分出现神经征候群并死于淋巴瘤和神经病变。

马立克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早期感染,1日龄雏鸡比14和26月龄易感性高1000-10000倍。

具有足够保护力的疫苗接种后的保护率1-2天20%,7天70%,14天90%。

接种疫苗后10天内的生物隔离最重要,包括孵化厅的消毒,早期感染是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免疫抑制病的垂直感染。

应激导致机体类固醇含量升高,抑制T细胞的活性。

超强毒的出现。

疫苗质量问题,疫苗的制造、运输、保管。

操作问题等。

稀释液:禁止冷冻和暴晒,变色后禁用。

不许加入其他物质,如抗菌素、化药、氨基酸制剂等。

扬州大学吴长新报道,将青霉素钾,硫酸链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加入稀释液中,观察对疫苗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显著减少活疫苗病毒的空斑数,使疫苗灭活。

免疫鸡群发病后的诊断用做疫苗的是不致病的自然弱毒或人工减毒的MDV,由疫苗激发的免疫有助于抑制病毒的繁殖并防止肿瘤的出现,但不能完全抑制病毒在鸡群中的传播,疫苗与野毒在鸡群中同时存在,又叫抗感染免疫。

所以所有代次的鸡群都要免疫,即使鸡群看起来很健康也不要放弃对MD的免疫。

由于MD疫苗接种的特殊性,给诊断带来难度,目前常用的血清学诊断不能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接种。

所以,羽毛囊琼扩实验不能作为MD感染的定性依据,如果是单纯感染MD 时,可以病理组织学定性,但如果是混合感染,在病原分离的基础上要通过单抗试验鉴定是疫苗毒还是野毒为准。

鸡马立克氏病疫苗的血清型分类的意义血清I型疫苗又叫同源弱毒疫苗,是指有毒力致癌性的I型MDV人工致弱的或自然低毒制备的,比较成功的是CVI988液氮苗,疫苗毒存在活细胞中,不受母源抗体干扰,3-5天产生抗体,抗体产生完整,与VVMDV的抗原同源性高,保护作用最强,如使用HVT出现免疫失败的地区,应考虑选用液氮马立克。

血清II型疫苗用无毒力的鸡疱疹病毒生产的疫苗,包括SB-1冰冻苗。

血清III型疫苗是无毒力的火鸡疱疹病毒生产的疫苗,即HVT,目前使用较多的冻干苗和冰冻苗,都是异源病毒疫苗,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运输方便易保存,但不能抵御超强毒的侵袭,在现有条件下,使用冻干HVT没有发病时,可坚持选用优质的HVT,注意保证PFU大于3000。

疫苗研究进展70年代初,出现了保护率高而又能制成冻干制剂的血清III型HVT(Fc126)疫苗。

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初HVT疫苗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疫苗。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以来由于HVT 疫苗屡屡发生免疫失败。

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均陆续分离到一些HVT疫苗不能很好保护的MDV超强毒株。

因此,出现了MDVII型(SB1或301B/1)和III型(Fc126)结合的双价苗,新的I型病毒疫苗(CVI988/Rispense),以及I、II、III型病毒组成的多价苗,它们都比HVT疫苗有更好的保护力。

有试验证明:保护协同作用不是由于双价或多价疫苗中病毒总量的增加,而是由于疫苗中存在不同型病毒引起更强的保护作用的免疫应答。

疫苗研究进展—双价疫苗有试验结果证明,实验鸡对MD越易感,攻毒的MDV毒力越强,则MD二价苗的免疫协同作用越显著,这说明MD二价苗不仅免疫效力显著高于MD单价苗,而且能使免疫鸡群更好地抵抗MDV强毒、超强毒的致瘤作用,能使对MD高度易感的免疫鸡得到较好的保护,有效地克服MD单价苗免疫失败的现象。

多价疫苗免疫机理实验表明:多价苗免疫组鸡的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免疫组织的粘膜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显著高于单价苗免疫的鸡。

因此,多价苗免疫后保护率较高的部分原因可能也与其能引起雏鸡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粘膜免疫组织的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阻止病毒侵袭和扩散而构成的防御感染的前沿屏障有关。

多价疫苗免疫后中枢及外周免疫器官的变化MD多价苗和单价疫苗免疫后,其体液免疫中枢法氏襄及外周免疫器官脾脏中浆细胞、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免疫后20、40、60天时,多价苗与单价苗、单价苗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MD疫苗免疫20天后,多价苗免疫组盲肠扁桃体、肺支气管粘膜下淋巴组织及哈德尔腺中浆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40天后HVT苗与对照、多价苗与HVT苗之间也出现显著差异。

上述结果表明,MD多价疫苗免疫后,全身及消化道、呼吸道局部的体液免疫应答功能明显增强。

关于马立克疫苗的质量标准毒株:以同源的血清I型疫苗效果最好,特别是针对超强毒感染。

价次:根据当地感染现状,更新换代,双价疫苗和多价疫苗效果较好。

FPU含量:多项研究证明注射1000FPU足够,规定FPU不小于2000。

疫苗性状:细胞苗效果优于冻干苗。

作好疫苗安全性检查:出厂前检验,入关前检查。

注意疫苗外源性病毒的携带检查。

注意疫苗胚源性感染病如沙门氏菌,支原体感染的检查。

关于马立克疫苗的安全性近年来,垂直传染病如REV,LLA,CAA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其传染来源认为有种鸡问题,疫苗携带问题等。

生产胚源活苗所用的鸡胚要经过严格的检疫的SPF胚。

梅里亚公司在控制蛋传病方面采取了严格的措施,除使用SPF胚外,疫苗出厂前要进行十项检验,其中包括支原体,沙门氏菌,REV,LLA,CAA。

免疫剂量与抗强毒感染的关系国际公认1000PFU,并认为增加剂量和增加免疫次数均无必要,但随着MDV毒力增强和免疫失败的发生,使人们认为加大剂量会提高免疫效果,比较高的噬斑含量会使抗体产生的时间和数量先于强毒,梅里亚的单价CVI988噬斑含量为4000PFU,双价苗噬斑含量各为4000PFU 以上,同时具备生产厂和中检所的检验报告。

免疫剂量的试验试验是在MD阳性鸡场进行的,在1日龄进行首免,第1组鸡注射HVT疫苗1个免疫剂量,结果成活率为70.0%,第5组鸡注射HVT疫苗2个免疫剂量,成活率为87.0%,比第1组的成活率高17个百分点,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

表明在MD阳性鸡场用HVT疫苗免疫方法来控制该病流行是可行的,其免疫效果与首免时注射HVT疫苗的剂量有关。

紧急免疫试验第2组鸡在饲养过程中出现MD的临床症状和死亡时,立即用大剂量(3个免疫剂量)的HVT 疫苗进行紧急免疫,结果很快控制了病情,鸡群停止死亡,成活率达90.0%。

表明鸡群发生MD后及时用大剂量的HVT疫苗进行紧急免疫,对控制该病的流行和遏制鸡群死亡效果明显。

免疫次数的试验实验鸡首免时注射2个剂量的HVT疫苗;在饲养至50日龄时再进行二免。

功毒结果表明实验鸡未发现MD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成活率最高。

表明首免时不论注射1个免疫剂量还是2个免疫剂量的HVT疫苗,50日龄时再用HVT疫苗进行二免,会显著提高鸡群的成活率。

MD的两次免疫首先从欧洲开始,目前意大利仍在实施,我国也有多次报道,临床具有一定效果。

时间为7~10天注射第二次。

经过长途运输的雏鸡进行补强接种是必要的。

克服母源抗体的影响HVT和SB1受母源抗体干扰显著,Rispens株不明显。

联苗的使用:肉种鸡使用联苗,二价的保护率优于三价。

蛋种鸡在高污染地区可以使用二价或三价MD疫苗。

白羽蛋鸡对MD的易感性更高,相同品种中母鸡的发病率高于公鸡。

SB1诱发白血病的问题随着品种的优化以得到改善。

疫苗使用要求使用前要仔细观察疫苗外包装是否完整,破损疫苗禁止使用。

疫苗与瓶底分离的疫苗禁止使用。

瓶尖有少许疫苗是罐装过程所致,不影响疫苗质量。

疫苗浑浊是正常细胞团块所致,不影响疫苗质量。

疫苗缓冻后颜色发红是正常PH值,不影响使用效果。

禁止粗暴的取苗或把刚出罐的疫苗粗暴的丢到解冻的水盆里,因为在-196度的玻璃是非常脆的易破损。

一瓶疫苗连接几个注射器时,连接管要成Y型而不要成T型。

在注意器具消毒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消毒和人员的消毒,许多注射感染是因此发生的。

马立克疫苗现场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免疫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缓冻过程在45秒以内,水温要准确,抽苗用12号粗针头,注射用7号针头,一小时内注射完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