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游戏治疗的主要学派重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难点:格式塔学派游戏治疗第一节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一、历史回溯⏹运用游戏治疗是精神分析学派之首创⏹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疾病的产生源于一个或几个人格结构无法发展,或这些结构之间的冲突。
⏹精神分析的精髓在于解释,这种解释聚焦的是无法倾诉出来的深层次的纠结。
⏹1.弗洛伊德为儿童游戏治疗奠定了基石。
⏹他认为:游戏对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因内驱力受社会制约而产生的紧张与压力,帮助儿童积累处理适应不良的经验,因而具有“治疗”的作用。
受“快乐原则”的驱使。
⏹2、赫尔姆斯架起了精神分析学派和游戏治疗的桥梁。
⏹她是经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与游戏治疗结合起来的第一人。
⏹3、安娜·弗洛伊德与梅兰妮·克莱因拓展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
⏹二、核心概念⏹补充:⏹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1. 意识:能被人感知和觉察的心理活动和内容,如记忆、思考、观念、态度等。
⏹2. 前意识:通常情况下潜隐,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去可以回到意识能够被人觉知的心理内容,如通过努力回忆而想起的往事,梦和日常生活中口误所显露的内容。
⏹3. 潜意识:心理结构中深藏不露的潜隐意识,包括各种本能和被意识(各种社会规范和观念)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一)人格理论概念⏹1.本我指人格结构中与生俱来的原始欲望、非理性的冲动和本能,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由于被压抑的缘故,本我处于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层面,但压抑并不能使之消失,本我总是试图冲破压抑表现自己。
它在个体的精神生活中永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自我:指人格中理智又现实的部分,调节着本我与外界的关系以及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行事。
⏹3. 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良知部分,它超越生存需要,追求美德与卓越。
超我按道德原则行事,超我的大部分处于潜意识之中。
⏹三、游戏治疗实践⏹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是用作与儿童建立分析性关系的一种方式。
二是观察的媒介和分析数据的来源。
三是儿童通过分析者的解释,来释放潜意识中的困扰情绪。
⏹1、游戏治疗实施的理论依据⏹克莱因认为运用游戏来分析儿童健忘或被压抑的负面情绪,还原儿童的真实世界,乃是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之关键所在。
⏹2、游戏治疗师应采取的态度⏹无论是在游戏过程中,还是对游戏结果加以解释,游戏治疗师都应站在客观和中立的立场。
⏹3、游戏治疗室中的环境创设⏹按照克莱因的设想,游戏治疗室应是一个安静,简洁的房间。
⏹4、游戏治疗室中的玩具投放⏹根据克莱因的看法,为了使儿童能更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幻想和体验,在游戏治疗室中所投放的应该是小型多样的玩具。
⏹四、游戏治疗的目标和实施⏹1.游戏治疗的目标⏹要加强或修正心理结构及其功能,以促进正向的发展。
⏹依据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 对儿童需要进行分析的因素理论,治疗师要帮助儿童完成下列目标:⏹1.解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增加生活能量;⏹2.消除会抑制自我功能的不当防卫,用较具功能的防卫代替;⏹3.降低会妨碍功能的焦虑层次;⏹4.消除固著的性能量,使儿童能正常发展;⏹5.了解并提供造当的攻击管道,增加活动力。
⏹2. 游戏治疗的实施2.精神分析游戏治疗的实施⏹引导、定向阶段,包含儿童及其父母的互动,治疗师和父母约定治疗时间、强调出席的重要性和缺席时的处理作法。
⏹负向反应阶段,儿童可能在这一阶段出现治疗过程产生敌意和抗拒,在移情关系中发生敌意和抗拒,会导致儿童拒绝治疗师和治疗过程。
⏹修通阶段,治疗师将诠释延伸到其他线索、情境和方向,这样一来案主将减少消极的行为,取而代之以适应性的行为。
治疗师可能一再重复诠释,以此来帮助案主放弃无效的防卫和应付策略,向下一阶段发展。
⏹结束阶段,是精神分析游戏治疗非常重要的阶段,治疗师必须帮助儿童解决任何可能引起移情反应的心结,和理解失去重要客体。
第二节儿童中心主义学派游戏治疗一、历史回溯⏹儿童中心主义学派游戏治疗是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游戏为媒介,以儿童为对象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
⏹(一)儿童中心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游戏治疗理论⏹卡尔.罗杰斯,马斯洛,阿克斯莱茵。
⏹卡尔.罗杰斯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
⏹1、罗杰斯及其理论⏹(1)人是理性的,能对自己负责,能促进自我成长并不断迈向自我实现。
⏹(2) 人是建设性的,值得信任,能对别人产生同感,发展出亲密人际关系。
⏹(3 ) 人有能力去发现自己心理上的适应不良,也可以通过改变来寻求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有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应对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消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治疗的根本原则是:⏹人为的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的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路。
⏹2、马斯洛及其理论⏹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的另一位主要创立者。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给予的启发: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得碍于归属的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儿童,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宽松的游戏环境中,通过游戏中的想象和模拟,使他们实现自己的高层次需要。
⏹阿克斯莱恩及其理论⏹阿克斯莱恩在游戏治疗中运用卡尔.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治疗理论,发展成为非指导的儿童中心游戏治疗。
⏹核心在于相信每个儿童都有自我发展的力量。
只要治疗者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条件,制造自由舒畅的气氛,无条件地接受并理解他们,儿童就能获取自信,达到自我实现。
⏹二、核心要素⏹(一)游戏治疗的要素⏹儿童本身,现象场、自我(二)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八大基本原则⏹原则一:治疗者必须和儿童建立温暖、友善、真诚的关系,以强化治疗关系⏹原则二:无条件接纳儿童,接纳儿童真实的一面⏹原则三:治疗者创造和维持一种宽容的环境,使儿童能够完全自在的探索和表达感受。
⏹原则四:治疗者必须专注于儿童的感受,并将此感受回应给儿童知道,帮助儿童增加自我了解⏹原则五:保持对儿童尊重的态度,相信只要提供机会和所需资源,儿童有能力解决问题。
⏹原则六:不干涉,让儿童做引领者,启发儿童自我觉悟。
⏹原则七:不去强求治疗进程⏹原则八:制定必要的游戏规则(二)游戏治疗目标和实施⏹1.游戏治疗目标⏹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的目标非常广泛和普遍,治疗师不为儿童制定具体的个人目标,而是提供正向的经验帮助儿童积极正向成长。
⏹帮助儿童增加正向的自我概念;⏹帮助儿童为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儿童达到自我接纳、自我依赖以及自我指导;⏹帮助儿童学习自我作决定;⏹帮助儿童体验控制的感觉;⏹帮助儿童增加对问题因果历程的觉察;⏹帮助儿童发展内在的评价系统;⏹帮助儿童学习更信任自己。
⏹(三)游戏治疗的基本前提⏹理解、沟通、关注⏹(四)非指导游戏的基本概念⏹指儿童有能力争取自我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自己的行为⏹三、游戏治疗的实践⏹(一)游戏室⏹(二)玩具⏹(三)疗程⏹1、决定接受治疗阶段⏹2、初次治疗阶段⏹3、接受和宣泄阶段⏹4、情绪的认识和解释阶段⏹5、中介阶段⏹Morstakas 通过描述儿童的感受和态度,将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历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儿童会在每种游戏里表达负向的感受;⏹第二阶段,开始出现明显的冲突情绪,通常是焦虑或敌意;⏹第三阶段,再次出现明显的负向感受,但主要是针对父母、手足或治疗师,或是出现退化性行为;⏹第四阶段,冲突的情绪再度浮现,但此阶段主要与父母、手足、治疗师或其他人有关;⏹第五阶段,儿童能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正向和负向的感受而没有冲突。
第三节格式塔学派游戏治疗⏹一、历史回溯⏹格式塔学派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由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
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1、魏特默与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整体不同於其部件的总和」。
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格式塔心理学的特点是强调心理结构的完整性和整体知觉。
⏹2、皮尔斯与格式塔学派游戏治疗⏹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又称完形治疗法,是自己对自己疾病的觉察、体会和醒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自我治疗方法,其基本前提是:如果人要达到成熟,就必须寻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应负起的责任。
格式塔疗法理论源自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的含义即“完形”,强调人的完整性和整体知觉二、主要观点:⏹1、完型⏹格式塔治疗法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完形”,即强调用整体观点看人、物或事。
它认为,人的整体性功能要大于人的各个部分之和,因此该理论强烈反对把人的功能进行元素分解的做法。
该理论指出每一个人都期望过上一种整合的、高效率的生活,人们总是努力将其各部分协调、整合成一个健康的、有机的整体。
它认为人类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自己分割得支离破碎,在这种残缺不全的情况下生活,以致出现了很多矛盾、冲突和痛苦。
因此格式塔疗法的一个目标就是促使来访者达到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整合。
⏹人性观⏹格式塔疗法的人性观主要以存在哲学与现象学为基础。
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由知觉者的立即体验而产生。
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于整合一个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
重新拥有个人曾经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过程需要逐步渐进,直到当事人坚强得足以继续自己的成长为止。
格式塔疗法基本上假设个人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完全察觉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
格式塔疗法强调接纳真实的原有自己,不去受到自己或他人的合理化、期待、判断、曲解所操纵,而以自己所想的、所要的、所感觉的为基础表现自我。
此外,皮尔斯提出个体的人格分成两部分:胜利者(topdog)和失败者(underdog),前者很正义,很具权威也很完美,以“应该”“必须”等观念来对个体作操纵与摆布,类似心理分析学派的超我;而后者以“我想”“我希望”等表达个体的内在愿望,类似心理分析学的本我。
由于胜利者和失败者都在不断挣扎,夺取控制权,这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便对人造成一种持续不断的折磨。
因此,格式塔治疗法即是要协助当事人,自觉这两个不协调部分的存在,寻求解决方法,将内在分裂情况改善,以求达到身心统整为一。
⏹3、自我觉察⏹自我觉察是格式塔疗法的核心。
格式塔疗法认为个体有自我调整的功能,个体若能充分觉察,必然改变;也就是,觉察本身即具有治疗的效果。
觉察是指去发现某些事情,让个体接触到或感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
感觉到自己的思考、动作、身体姿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