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教育思想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问题的提出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必须实现与实践的结合,这在今天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
如果我们把系统传授理论知识的教育称为理论教育,把实现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称为实践教育,那么,这两种教育形式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实践教育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等重要文件,先后提出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强国必先强教,对于我国教育目前“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现实,中央是十分清楚的。
2008年,在国务院的主持下,中央开始制定新世纪的第一份教育发展纲要,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于2010年5月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
《纲要》指出,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在这个现状中,无论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还是学生适应社会、就业创业能力不强,都根源于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片面地强调理论教育,忽视了实践教育。
针对这些问题,《纲要》对于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安排,把实践教育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纲要》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实践教育的具体措施,《纲要》也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设想,例如:“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在教师教育活动中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等。
而且,在实践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纲要》也提出:“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纲要》的这种安排,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我们对实践教育的大胆探索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理论的探索,即为了寻找指导我国实践教育活动的权威思想的理论探索。
这个维度很自然地指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实践教育思想。
(二)我国长期忽视实践教育的弊端我国教育系统秉承苏联时代高度集中的体制,又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具体国情的制约,长期以来,理论教育一枝独秀,实践教育发展不足,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已经越来越体现出劳动者思想文化素质不高、创造精神不强、实践能力弱等问题,与欧美高度发达的实践教育比较更是相形见绌。
(三)当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存在的两方面问题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倡导的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
这种教育与资产阶级的实践教育和公民教育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近年以来,我国在推动实践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在职业教育和研究性教育领域更是这样。
但是,在实践教育的指导思想的发掘方面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一方面,一些学者为了使当前的实践教育获得支撑,找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理论指导,在具体实践教育活动中,我们实际上还处于无纲领、无计划、无实施途径的“三无”状态。
殊不知指导实践教育的强大的科学的理论武器,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理论。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教育思想亟需研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教育与实践结合,最重要的是与生产劳动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凡劳动都不是单纯的体力活动,其中都包含有精神活动的因素,就是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产品,而且还创造了文化;因而,教育在本质上始终是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在现代社会普遍的劳动异化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正是改造现代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这些都是马克思早已经阐述过的基本结论。
但是,马克思的这些结论本身对于我们而言,是没有经过系统深刻的探讨的。
例如,什么是生产与劳动结合的条件,怎样才能实现生产与劳动相结合,人在生产劳动中如何克服异化、实现全面发展问题等等,都还在未知数中。
因此,开展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实践教育思想研究,对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目标而言已经是迫在眉睫的理论奠基工程。
总之,在从事实践教育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社区服务、公民教育这样一种表面的层次,也不能始终只抓住生产与劳动相结合等个别的抽象的结论,还应该注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现实条件和改造现代社会关系、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一些深层维度。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总体来说,国内外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教育思想的专著或专论出现。
以“实践教育”为关键词进行电脑检索我们发现:《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79年至2010年收录相关文献395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79年至2010年没有相关文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79年至2010年收录相关文献5篇。
这些论文的内容集中在如下方面:(1)论述当前我国实践教育的实施途径和体系模式;(2)论述当前我国实践教育的缺陷和对策;(3)介绍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各国实践教育的经验;(4)论述毛泽东、列宁、陶行知等人的实践教育思想。
其中没有一篇是专门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实践教育思想的。
而通过“读秀学术搜索”,同样使用“实践教育”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得到472种相关文献,仅在一本书,即邱伟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新论》(1994,同济出版社)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整个第一章是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教育思想”,也没有专门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实践教育思想的专著。
使用关键词“practical education”和“marx”或“marxism”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进行限定搜索,没有找到有相关性的书籍,说明国外暂时也没有论述马克思的实践教育思想的专著。
不过,与本课题高度相关的研究可以综述如下:(一)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大量关于教育的论述,国内外的学者已经把散见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论述整理成书。
如,苏联教育科学院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相关的还有侯惠勤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尤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前三卷)和《剩余价值学说史》中的某些论述对于本课题有重要意义,而且不被学术界所重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践教育思想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实践教育思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象化,即个性的丧失和社会关系的事化等思想引起国内外极大的重视和争论。
(二)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研究这方面有大量的专著,不过都集中在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或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研究方面,还没有直接针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教育思想。
例如:厉以贤的《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学说探讨》(1986)、王焕勋的《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1988)、张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1989)、车树实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史初稿》(1990)、刘茂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引论》(1991)、靳西斌的《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原理著述》(1992)、王北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现时代》(1994)、李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新编》(1996)、章能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概述》(1998)、董标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论纲》(1999)、孙来斌的《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2003)。
至于有关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方面的论文,则数量庞大,不必列举。
(三)关于各级教育机构实施实践教育的理论探讨除了以上专著以外,值得重视的是有大量探讨我国当前的实践教育方面的问题和对策的专著和期刊文章,以及少数几篇以实践教育为主题的学位论文。
这些文章中有一些也对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实践教育思想进行过初步的探讨,但是,它们停留在马克思关于实践的一般论述、以及关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粗浅的方面,不能深入地进行下去。
突出的如邱伟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新论》(1994,同济出版社),整个第一章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教育思想”为题,分三节来论述这个问题。
分别是: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教育观;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第三节社会实践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整个论述占据16页。
这篇文献早在1994年就已经较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教育观、实践教育方法论和实践教育的理论依据等问题,是难能可贵的。
不过,文献还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引用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论述并不多,也没有超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基本问题的层次。
另外,在期刊上,还有一些学者为了使当前的实践教育获得支撑,找到了一种理论,但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教育理论,而是哈贝马斯的交往实践理论,①这恰恰说明了为当前的实践教育活动寻找科学的理论支持已经是一种迫切的需要。
四、本课题研究的总体设计为了能够按时、顺利、高质量地完成本课题,特对本课题的研究作如下设计:(一)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本课题试图为当前的实践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实践教育寻找理论根据,以突破当前实践教育无纲领、无计划、无实施途径的“三无”局面,为各级各类实践教育确立原则。
显然,①唐静、朱广智:《和谐实践教育模式新探——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载《湖南工业职这样的理论根据和原则并不能到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去寻找,而必须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马克思本人那里去寻找。
(二)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具体内容本课题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探讨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教育思想,因此,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