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濒危物种

濒危物种

何謂「瀕危物種」﹖
科學家共錄得約140萬個動植物物種,但全球物種的確實數目仍不得而知,估計介乎500萬至3000萬之間。

估計每年共有 17 500個物種絕種,相等於每30分鐘便有一個物種在世上絕跡﹗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分類及定義:
類別定義例子
絕種物種在過去50年明確在野外消失。

渡渡鳥
瀕危物種有絕種危險,如致危因素持續,存活的機會渺茫。

大熊貓
易危可能面臨瀕危威脅的物種。

非洲象
稀有物種只有少量種群數目,目前未至瀕危水平。

得州更格盧鼠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之物種瀕危等級
.tw/~hastwww/Canada.html
1. 稀有度分級(Rarity Ranks)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保育資訊中心(Conservation Data Center) ,對瀕危物種之分類有二種不同層級之分類法,第一種是以該物種在全球之分布及保育情形之全球分類,第二種是以該物種在哥倫比亞省境內之分布及保育為著眼,以地方觀點考量其稀有度及面臨生存危機。

(1) 全球性基本等級(Global Ranks)
A. 全球性基本等級(Basic Global Ranks)
(A) 推測已絕滅(GX, Presumed Extinct)
一般相信在其分範圍內均已絕滅。

即使密集地調查也找不到,幾乎不可能再發現。

(B) 可能已絕滅(GH, Possibly Extinct)
目前只有以往出現地之資料,仍有可能再次發現者。

(C) 極危(G1, Critically Imperiled)
因為極為稀有或某些因素造成它特別容易受害而絕滅。

一般而言,只剩下5個或更少的出現地點或現存個體
已少於1000。

(D) 瀕危(G2, Imperiled)
因為極為稀有或某些因素造成它特別容易受害而絕滅。

一般而言,只剩下6到20個出現地點或現存個體在
1,000~3,000之間。

(E) 易危(G3, Vulnerable)
因為稀有或分布局限,只在某些地區發現(即使在某些地方數量很多),或某些因素造成它特別容易受害而絕
滅。

一般而言,有21到100個出現地點或現存個體在3,000~10,000之間。

(F) 似乎安全(G4, Apparently Secure)
廣泛分布,不是很常見但仍不至於稀有。

值得長期注意。

一般而言,分布地點多於100個,現存個體多於
10,000。

(G) 安全(G5, Secure)
很普遍,廣泛分布,數量也很多者。

B. 變異等級(Variant Global Rank)
(A) 跨級(G#G#, Range Rank)
對於不能確定屬於那一級比較適當者,可以跨級處理。

例如 G2G3。

(B) 無法分級(GU, Unrankable)
因為欠缺有關保育狀況之資料,目前尚無法分級者。

(C) 未分級(G?, Unranked)
迄未進行分級者。

(D) 雜交種(HYB, Hybrid)
雜交種應多列出,不另分級。

C. 分級之修飾語(Rank Qualifiers)
(A) 不確定的分級(?, Inexact numeric rank)
表示不確定的分級。

(B) 有疑問的分類群(Q, Questionable taxonomy)
分地位仍有疑問者。

其分級將會隨分類地位而改變。

(C) 栽培或繁殖(C, Captive or cultivated only)
該物種目前只有栽培或人工繁殖之個體,或其再引回 (reintroduction) 之族群未建立者。

D. 種內分類之分級(T, Intraspecific Taxon Ranks, Trinomial)
亞種或變種等種內分類群之分級,以該種之分級後面加上該亞種或變種之等級,並以T表示,至於T之分級完全和前述各點相同。

例如一個全球普遍種之瀕危亞種,可以G5T1表示。

(2) 省的瀕危等級(British Columbia Provincial Ranks)
A. 省的基本等級(British Columbia Provincial Ranks)
基本等級共有SX、SH、S1、S2、S3、S4、S5等七級,其定義與前述全球基本等級之GX、G、G1、G2、G3、G4、G5相同。

B. 變異等級(Variant Provincial Ranks)
共有S#S#、SU、S?、HYB四種等級,萁定義與前述全球之變異等級之G#G#、GU、G?、HYB相同。

C. 分級修飾語(Rank Qualifiers)
除了全球性分級之?、Q、C三種外,增列二級如次:
(A) 繁殖季之分級(B, Breeding):
指移動性動物繁殖族群之出現情形。

(B) 非繁殖季之分級(N, Non-Breeding):
指移動性動物非繁殖族群之出現情形。

D. 種內分類群之分級(T, Intraspecific Taxon, Trinomial)
其定義同全球性分級之T。

2. 紅、藍分級
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之稀有物種及族群,除照該省保育資訊中心 (Conservation Data Center) 之全球性及省的稀有性分級外,省環境部還有所謂的紅、藍分級,茲分述如次:
(1) 紅色級(Red List)
包括任何被認為在該省將絕滅、瀕危及受威脅之原生物種或亞種。

(2) 藍色級(Blue List)
包括任何被認為在該省易受害原生物種及亞種。

他們均是面臨危險之物種,惟仍不至於絕滅、瀕危或受威脅。

(3) 黃色級(Yellow List)
在該省屬於安全,沒有生存危機之原生物種。

(4) 除外物種(Excluded Taxa)
海洋爬蟲類及哺乳類不屬於環境部主管業務範圍,但是保育資訊中心仍然依其稀有性予以分級。

這些海洋爬蟲類及哺乳類有全球性瀕危等級與省瀕危等級,但在紅、藍分級上則以「除外物種」(N/A, not applicable)註記。

3. 分級名錄(Tracking List)
以前述稀有度分級及紅藍分級為基礎,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保育資訊中心之專家和相關生物學者之合作下,目前已針對易受害的脊椎動物、維管束植物及植物群落,建立一個包括學名、俗名、全球性保育等級、省保育等級及紅藍分級等五個項目的省分級名錄(Provincial Tracking Lists),以供進行保育工作之重要依據。

香港法例第586章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
z法例於2006年12月1日生效,條例旨在於香港施行在1973年3月3日於華盛頓簽訂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規管某些瀕危動植物物種及其部分及衍生物的進口、從公海引進、出口、再出口和管有或控制;並就附帶及相關事宜訂定條文。

z受保護物種詳列於法例第586章附表1、第586A章附表1、及第586B章附表1。

法例原文可參閱
.hk/blis_export.nsf/chome.htm
瀕危物種面對的威脅
1. 即時威脅
- 包括生境地喪失、過度開採資源、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競爭、及種群細小導致存活機會偏低。

2. 野生生物貿易對稀有及瀕危物種構成莫大威脅
3. 污染帶來的直接及間接影響
4. 「酸雨」摧毀北美洲、歐洲、中國及其他國家幅員廣闊的森林,同時也導致海洋及河流的酸鹼下
降及鋁的濃度上升,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

5. 殺蟲藥氯苯三氯乙烷 (DDT) 而及很多人造化學物質導致多種生物不能成功繁殖而數目大降。

瀕臨絕種生物 (Endangered Species)
十大世界瀕危生物
第一位:黑犀牛(Diceros bicornis)
第二位: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us)
第三位:東南亞虎
第四位:大鱘魚
第五位:金璽草【植物】
第六位:大 龜(Marcrochelys temninckii)
第七位:玳瑁海龜(Eretmochelys imbricata)
第八位:大葉桃花心木(Swietenia mahogani)【植物】
第九位:綠頰鸚鵡
第十位:馬可鯊
其他瀕臨絕種生物
黑臉琵鷺
紐厄爾剪水
巴西馬代拉海燕愛斯基摩杓鷸
帝啄木鳥
蕉鵑

密克羅尼西亞翠鳥長尾地佛法僧
達爾文美洲鴕
無鱗甲三刺魚
葉唇魚
菲爾角銀光魚
小杜父魚
帕朗泊
黃鰭連尾
潮汐蝦虎魚
大彎食蚊魚
黑側雅羅魚
鉺魚
貂熊
白頸長尾雉
鷹鴞
棕尾虹雉
白頭鶴
比薩亞疣豬白枕鶴
草原鵰
白鷴
領角鴞
白鸛
草鴞
白暨豚

大靈貓
白頰長臂猿
細痣疣螈
阿爾及利亞鳾
高山兀鷲
亞洲獅
中華鱘
小鼷鹿
儒艮
冠斑犀鳥
疣鼻天鵝
長耳鴞
北美紅眼雀
巨蜥
滇金絲猴
北方狼
駝鹿
"馬馬虎虎"
華南虎
舟山黃牛
鯨魚
越南犀牛
赤頸鶴
黑鶴
大鴇
蜂鷹
褐鰹鳥
褐林鴞
黑頸長尾雉
指猴
小天鵝
白掌長臂猿
白頭葉猴
斑林狸
蛇鵰
斑海豹
雪鴞
血雉
雙角犀鳥
河狸
岩雷鳥
高鼻羚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