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党建工作的“助推器”发表日期:2009年8月14日出处:市直工委作者:蔡尧【概况】现代远程教育是将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在信息传递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它传播全球性、资讯时效性、信息广博性、功能多样性、检索便捷性的传媒特点,有效提高了党组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对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党中央提出的“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昭通市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于2007年启动实施,由于设备不到位等因素影响,直到2008年11月才正式全面铺开,根据中央、省委的安排部署,按照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建管结合、学用结合,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的原则,以电信公司互联网资源为依托,充分整合利用农业等部门现有的资源,有效地推进了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础平台建设。

昭通目前有党员人数150306名,其中农村党员113878名,占总数的75.8%。

全市计划建1418个站点对条件较差的广大农村进行全覆盖,目前,已建成电信模式站点472个,具备“两机一室”(电视机、播放机和党员播放室)条件的播放点有916个,依托中小学远程教育卫星资源建有党员电教片库487个,教学碟片13860碟。

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运行实践,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已经凸现。

全市利用远教站点组织累计收看人数超过87.5万人(次),其中党员34.4万人(次),占39.3%;党员受教育面为57.2%,干部受教育面达90%以上,群众受教育面为30%;开展专门培训1.5万多场(次),直接培训人员超过30万人(次)。

广大党员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热情明显高涨,促进了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做法】建平台传信息助推农村党建市委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规划和要求,从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和指导,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增强服务群众本领的重要举措。

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党员干部和新型农民。

一是抓投入建站点确保经费投入。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站点建设是基础,设备正常运行是保障。

为确保站点的覆盖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市、县(区)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从2008年开始,纳入市、县(区)本级年度财政预算”,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大投入,扩大站点覆盖和设备运行维护。

镇雄县从县级留存党费中划拨30万元,各乡镇自筹5万多元,为缺专用设备的站点添置了118台长虹32英寸液晶电视和184台DVD播放机。

大关县投入远教资金10余万元,为36个村民小组党员活动室按“六有”标准配备远教设备。

威信县投入8万余元对高田、三桃、罗布三个乡的电教设备的更换。

巧家县筹措解决资金20余万元,划拨到各村用于远程教育站点运行维护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制定了严格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确保划拨经费全部用于村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全县各站点的良好运行。

二是抓管理强实效确保站点效益。

为充分发挥网络站点的作用,切实加大“建管结合”的力度,市委先后下发了《关于印发<昭通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施办法>等四个远程教育工作制度文件的通知》等文件,各县区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和具体工作方案,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贯彻落实。

昭阳区与各乡(镇)、办事处签订了《昭阳区2009年党建责任书》,远程教育占了《昭阳区2009年党建责任书》的较重的分值,同时把远程教育确考核情况作为考核乡(镇)党委书记是否称职的一项重要内容。

鲁甸县把思想素质好、年富力强、有热情、熟悉设备管理维护、能够做好站点教学组织和信息收集反馈的人员组织起来,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使其成为远教站点管理员的骨干力量。

巧家县制定下发了《中共巧家县委组织部关于创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示范点的通知》文件,建立了4个县级远程教育工作示范点,带动了全县各乡镇、村进一步健全远程教育工作管理、播放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了播放收看记录、教材登记、教材借阅等表格填写。

水富县把远程教育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立足县情结合市级相关要求及时修订了《水富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制度》在原设备管理与使用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符合农村实际,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要求各站点做好设备、资料的规范化管理,遇到问题,及时处理上报,确保信号畅通。

威信县结合自办的“大学生村官博客”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开展远程教育管理,加强和充实业余生活,还组织编写《威信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手册》,将全县远教工作基本情况、管理文件汇编、使用说明及操作手册、“三支队伍”建设及人员和联系方式等纳入到手册中。

以党建促和谐固基层阵地通过把远程教育工作与党建机结合起来,利用党建网络平台,开展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教育和培训,使党员干部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效促进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是抓实党建强基础。

鲁甸县利用远程教育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00多人,发展新党员300多人。

巧家县利用远教平台强化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提高乡村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执政能力。

威信县明确要求各乡党委至少保证每月每名机关干部职工参加收视培训2次,经过近一年的培训,乡镇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服务意识、为民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请假、旷工的现象逐渐减少。

大关县结合镇情、村情和民情,在农村专业协会中建立支部,通过“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以支部领办、支部介入和支部引导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支部带领协会办产业、促增收,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彝良县小草坝乡金竹村依托远教站点传播法律常识,全村社会治安案件、刑事案件、邻里纠纷明显下降,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乡风文明程度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基层阵地,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单位、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党总支书记刘洪毅2009年被省委表彰为全省百名优秀村支部书记。

二是以人为本重民生。

各县区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坚持“贴近需求、贴近实际”,着力解决政策信息、法律信息和科技致富信息等方面的学习需求。

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根据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实当地最急需的乡土课件,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因人施教,按需施教,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市、县(区)两级充分用好远程教育站点这一“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把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发布出去,便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农牧渔各行各业的政策、市场、生产、消费、科技各个领域的信息、知识等。

镇雄县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对煤矿345人新工人进行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常识、矿规矿纪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煤矿管理人员和工人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

组织各中小学校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收看防控甲型H1N1等专题节目2000多场,15万人(次);林口乡通过组织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和播放专题片等形式,组织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务工技能培训167场次,7700人次参加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均掌握了一至二门基本技能。

三是全面发展促和谐。

远程教育平台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各基层站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经常性播放村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同时组织村民开展各种演出活动,寓教于乐,不断传播先进文化,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广大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貌,促进农村保持良好风气,推动农村和谐发展。

昭阳区通过播放群众喜闻乐见的远教节目和影片,使部分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精神面貌有力一定改观。

巧家县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做好少年儿童和老年群众工作,着力思考形成群众和站点间的良性互动工作机制。

镇雄县把开展远程教育与加强“五五普法”、做好创安工作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利用网上法律法规课件,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法律法规,切实开展好“五五普法”工作,增强了群众的法律意识,有效促进了农村的创安工作,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盐津县豆沙真党员群众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学习发达地区经验,提升集镇居民的综合素质,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抓好古镇旅游开发,目前,已接待游客56万余人(次)。

威信县通过组织收看政策法规和计划生育专题片等,使群众法律意识和政策观念增强,婚育观念转变,计划生育等老大难问题有效解决,一年来,三桃乡计划生育对象主动到服务站接受手术的人数比上年增加22例;在观看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典型村寨专题片后,部分村社用文明活动替代了原来的陋习,打牌赌博、打架闹事的少了,爱卫生、讲荣誉的人多了,乱、脏、坏的人少了,比文明的良性发展氛围逐步形成。

彝良县在远程教育节目中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向村民宣传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加强对《婚姻法》、《物权法》、《继承法》的普及,增强了村民妥善解决邻里、土地、债务、婚姻家庭等方面纠纷的的法律意识,确保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抓科技强产业促进农业增效通过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收看科技类节目,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的学习培训,提供农业信息服务,提高了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的提质增效,产业富民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巧家县老店镇田坝村过去只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群众收入微薄。

2007年,镇里安装了远程教育播放设备后,田坝村民纷纷前往镇上观看经济作物种植专题片,学习花椒栽培和核桃嫁接技术,学到技术的村民回村后在全村掀起了种植核桃、花椒热潮。

今年,全村已发展花椒1000余亩、核桃2000亩,两项产值预计可达200万元。

大关县天星镇海马村党支部通过远程教育,组织引进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在当地推广,几年发展下来,当地蔬菜产值达到40余万元,户均蔬菜收入达万元的大户就有20多户,有的种植大户年种销货蔬菜收入竟达3万元以上;玉碗镇旧公馆村民小组通过观看养鸡致富教材光盘,约有50户人家都不同程度的养起了土鸡。

彝良县小草坝乡结合实际发展天麻、竹子、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从2008年至今,种植竹子4.2万亩,天麻菌材林2万亩,蔬菜发展到1万亩。

威信县实施“科普”培训工程,坚持以“学用成果”转化为着力点,及时将远程教育学习内容转化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果,不断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素质与增收致富能力,有力促进烤烟、蚕桑、山嵛菜、玉米制种等重点产业的优化升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