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学情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共35分) (共7题;共35分)1. (6分)阅读下列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qì________ ,不在多言。
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chuǎn________病。
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huò________然开旷,像tuò________宽了几尺。
2. (6.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屋瓦檐漏,安静淡雅清秀。
门窗精致,工匠细心(diāo zhuó)。
阳光穿透,金粉洒在楼阁。
微风吹拂(),竹香渗满山林。
鱼游池底,涟漪()点缀灵动。
蔷薇木香,_ (màn yán)角落走廊。
(1)正确书写汉字和拼音。
①________(diāo zhuó)②________(màn yán)③吹拂(________)(A.fó B.fú)④涟漪(________)(A.yī B.qí)(2)上段文字和以下哪一句的内容及情感最接近?()A . 满园花木,庭台楼阁:粉墙青瓦,数竿翠竹。
B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屋瓦檐漏,安静淡雅清秀”:________。
3. (2分)下列语段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电影《让子弹飞》看过已有一段时间了,电影中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巨大的长方形院落由一座座中西合璧的楼房组成,鳞次栉比的建筑在豪华的背后又难掩其颓败的迹象,这场景与传奇的故事结合完美,相得益彰。
那眼花缭乱的特写镜头,更是将场景的线条和色调表现得极清晰真切。
A . 历历在目B . 鳞次栉比C . 相得益彰D . 眼花缭乱4. (2分)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为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育才学校决定加快创建文明校园的规模与速度。
B . 深受天津人民喜爱的曲艺名家苏文茂先生,是津味相声的杰出代表。
C . 随着对各区县的实地调查,使专家组对当地义务教育达标状况有了全面了解。
D . 市十六届人大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并审议了新修订的《天津市滨海新区条例》。
5. (2分) (2017八下·澄迈月考) 下列都是我国四大名著中的标题,其中出自《三国演义》的一项是()A . 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B . 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C .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D . 大观园月夜感幽魂散花寺神签惊异心6. (11.0分)(2019·凤庆模拟) 根据提示填空。
(1) 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古诗词中有很多体现亲情的名句,请写出上下相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7. (6分) (2016九上·桐乡期中) 读下面语段,完成填空题。
当下立住脚看,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条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颠撞进来。
A看那人时,却是经市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B.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了;以此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
却说B抢到A面前,就手里把那口宝刀扯出来,问道:“汉子这口刀要卖多少钱?”A道:“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
”B喝道:“什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钱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做宝刀?”A道:“洒家的须不是店上卖的白铁刀。
这是宝刀。
”B道:“怎地唤作宝刀?”A道:“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
”B道:“你敢剁铜钱么?”A道:“你便将来,剁与你看。
”……(1)请写出文中的人物A的姓名及绰号,写出人物B的姓名。
文中A是________其绰号是________;文中B是________。
(2)请简要概述接下来所发生的故事情节。
(3)从《水浒传》全书看,你认为A人物的性格怎样?二、阅读理解(45分) (共4题;共45分)8. (6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家(明)孙承宗呵冻提篙①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注】①篙: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1)两首诗均提及“寒江钓雪”。
《江雪》通过“独钓寒江雪”表达了作者内心________的感受,《渔家》则表明了对“好作寒江钓雪图”的“画家”________的态度。
(2)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你对诗歌的理解:《渔家》通过________的细节描写以及________的环境描写,表现渔家的________。
9. (14.0分)阅读下面两选段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论语》(节选)【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乙】①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②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
”(《述而》)③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④问于我,空空⑤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④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释]①识(zhì):记住。
②厌:满足。
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鄙夫:鄙陋浅薄的人。
⑤空空:诚恳,虚心。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B . 温故而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C . 诲人不倦(教导)D . 日知其所亡(死亡)(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B . 择其善者而从之默而识之C . 于我如浮云有鄙夫问于我D . 必有我师焉我叩其两端而竭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4)选文【乙】四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其中一点。
10. (13.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大学》里“格物”、“致知”指什么?(2)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________。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4)你认为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11. (12分)(2017·黔东南)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窑变余显斌①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
可是,他的店里,有时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②他开一爿(pán)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
各种瓷器,琳琅满目。
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
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幽蓝光,让人眩晕。
③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④买家只许看,不许摸。
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
在他这儿买瓷的,尤其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
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
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用放大镜,他用手一摸,鼻子一嗅,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
一查,果然是宋代的。
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⑤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
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纯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⑥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这个罐。
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着。
他用纸盒随手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⑦由于路近,他没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
这时,一轮三轮车冲来,他躲闪不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⑧三轮车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没事吧,大哥?”他火了:“没事?瞧我这罐。
”三轮车司机说:“不就一个罐吗?多钱!”⑨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不送来?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
三轮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三──三万元啊?”他眼一翻:“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三轮司机呆了一会儿,一咬牙:“我赔!”他哼一声:“民工吧,你有钱吗?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
”说着,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
⑩回到家,他拿了另一件鲁山花瓷罐,四耳的,黑底白釉,装入纸箱,去了买主那儿。
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⑪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
所以,撞碎那件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⑫一个冬日的早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
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民工司机。
司机吸溜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
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握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缩缩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