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国历史练习题1)意大利史专项练习题 答案

(大国历史练习题1)意大利史专项练习题 答案

(大国历史练习题1)意大利史专项练习题答案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 【解析】由图中法律刻在十二块铜板上,可知该法律是《十二铜表法》。

罗马公法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的法,故A项错误;图中可见《十二铜表法》调整了贵族与平民关系的法律,故B项正确;C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但在图中没有体现出,故C项错误;D项是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变化,故D 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注重调解商业纠纷,而是强调罗马法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罗马法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没有涉及法律的形式且程序繁琐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保留习惯法的痕迹,而是强调罗马法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故C项错误;材料中“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

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说明古罗马法强调诚信原则,没有诚信是不道德的行为,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故D 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罗马法给世界带来重大影响,自能冠绝古今,卓越东西”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罗马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而非强调罗马法的内容,故B项错误;依所学,《十二铜表法》仅是罗马法的基本法,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而非强调罗马法的程序公正,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习惯法指习惯与法律没有什么区别,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公民法适用于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中“是由大自然确立起来的,通过健全的理智方能发现,而且对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民族都一样有效”,推知罗马法中蕴含了公正、公平的理念,故D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材料法律案例很少涉及司法程序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法庭的判决并非主要依据证据,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原被告平民或是贵族的身份,故C 项错误;根据材料“按照约定,店家洗好衣服后应妥善保管好”,反应的是罗马法尊重契约的理念,故D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材料考察的是天人关系的思想,荀子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故①正确;王夫之是明清交替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其主要思想主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的思想、还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故②错误,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故③正确,芝诺是古希腊哲学家,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他们的口号是“按照自然生活”,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的存在,而且认为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故①正确;塞内卡是罗马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世界存在着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故②正确;孔子主张中庸,实际上强调主客观因素的统一和和谐,故③正确;王夫之是哲学的集大成者,主张唯物论、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与题干无关,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8.【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写实传真为首务,第一幅《蒙娜丽莎》体现了人性,故①正确;第二幅图是《吉内薇拉·班琪》,是达·芬奇1474年在佛罗伦萨时期的创作一幅画作,女主角的眼神,美中有忧伤和茫然是映射她的内心,体现人文主义思想,故②正确;第三幅图是《最后的晚餐》,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③正确;第三幅图是《末日审判》,是中世纪的宗教画,不是人文主义,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9.【答案】B 【解析】价格革命表现为黄金白银贬值,物价上涨,故A项错误;由材料“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北部汉萨同盟各城市丧失了原来的中心地位,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葡萄牙的里斯本、荷兰的安特卫普等城市繁荣起来”可知贸易中心的转变,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非殖民扩张,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开辟新航路的影响而非原因,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强调的“大变动”是指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

①③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故可排除;②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④属于工业革命政治方面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项。

11.【答案】D 【解析】材料仅提到意大利提出无理要求失败,无法体现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A项错误;19世纪末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而且材料涉及的是军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故C项错误;根据“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结合所学,甲午战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重建,说明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故D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三国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故A项错误;欧洲一体化是推动它们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力,故B项正确;欧盟正式成立于1993年,故C项错误;1951年欧洲正开始迈上一体化的道路,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德奥缔结同盟条约是在1879年,英法签署协约是在1904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是在1892年,意大利倒戈加入协约国是在1915年,选择B项符合题意。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条约为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同盟条约”的签订形成了三国同盟,刺激了协约国的出现,加剧了欧洲局势的紧张并推动走向世界大战,故A项正确;“同盟条约”的签订与拿破仑的扩张无关,故B项错误;此时的意大利和德国实行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德、意两国对法国都有敌意,不能说明法德矛盾成为此时欧洲最主要的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欧洲的主要矛盾是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故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小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3国在法国支持下建立的军事政治联盟,故A项错误;协约国为了削弱奥匈帝国,令捷克斯洛伐克等产生了一些新的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30年代又转向同样对凡尔赛体系怀有强烈不满的纳粹德国”,匈牙利王国是仆从国,故C项错误;凡尔赛体系暂时缓和了欧洲国际关系的矛盾,而材料中“30年代又转向同样对凡尔赛体系怀有强烈不满的纳粹德国”表明具有不稳定性,故D项正确。

16.【答案】D 【解析】列宁格勒战役的时间为1941年9月9日开始至1943年1月18日,是近代历史上主要城市被围困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和死亡人数第二多的包围战,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莫斯科战役从1941年10月到1942年1月,打破了希特勒吹嘘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故B项错误;斯大林格勒战役从1942年6月到1943年2月,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故C项错误;题干中“盟军登陆了西西里岛”是1943年7月—8月,库尔斯克战役从1943年7到8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一场对攻战役,故D项正确。

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是慕尼黑协定,德国吞并奥地利,是武装占领的,故A项错误;慕尼黑协定中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故B项正确;意大利武装入侵并吞并阿尔巴尼亚,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是在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1943年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二战的转折点,中途岛战役是1942年6月,故①错误;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故②正确;1943年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故③正确;美、英、苏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在德黑兰会晤,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9.【答案】C 【解析】阿拉曼是在北非,与材料中盟军夺占“西西里岛”不符,故A项错误;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而西西里登陆开始于1943年7月,与材料中“西西里岛”不符,故B项错误;盟军于1943年8月夺占西西里岛后,9月,意大利无条件投降,故C项正确;太平洋战场与材料中盟军夺占“西西里岛”不符,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材料中意大利爱国者既意识到拿破仑对外战争对意大利的客观进步性,又从爱国主义出发认识到了拿破仑对外战争对意大利的侵略性。

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符合题意,故①正确;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同时具有侵略性一面符合题意,故②正确;由意大利爱国者的言论可以推断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故③正确;④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是针对法国本国的影响而言,与材料中意大利爱国者的言论无关,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21.【答案】C 【解析】奥林匹亚遗址与材料中“同圆柱和框缘构成的单个矩形拱门相比”不符,故A项错误;雅典卫城与材料中“同圆柱和框缘构成的单个矩形拱门相比”不符,故B项错误;大斗兽场将拱门和柱式建筑结合起来,与材料中“圆柱和框缘构成的单个矩形拱门”相符,故C项正确;万神殿与材料中“同圆柱和框缘构成的单个矩形拱门相比”不符,故D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罗马帝国成立于公元前27年,大斗兽场建成于公元80年,不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故A项错误;大斗兽场是罗马皇帝建立的进行角斗的场所,不是神庙建筑,故B项错误;大斗兽场是外部采用了希腊柱式,但是露天场所,没有结合罗马圆顶式,故C项错误;大斗兽场是古罗马帝国专供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地方,由观众席、表演区和地下室三个部分构成,故D项正确。

23.【答案】B 【解析】题干没有提及罗马图拉真皇帝,故A项错误;“罗马公民能感到他自身是高大建筑物和建筑物所代表的巨大帝国的一个有意义的部分”可以得知大斗兽场提高了罗马公民的归宿感和积极性,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在大斗兽场)罗马公民能感到他自身是高大建筑物和建筑物所代表的巨大帝国的一个有意义的部分”,没有提及大斗兽场的力度与美感,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角斗表演,故D项错误。

24.【答案】D 【解析】“实则不屈而斗争的精神”得出是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体现的,“天堂之门”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筑,故A项错误;椭圆形广场是圣彼得大教堂的,故B项错误;屋顶壁画不是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建筑内容,故C项错误;大圆顶是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建筑内容,故D项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