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面积约960万Km2,疆域辽阔,山川壮丽。
西南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珠穆郎玛峰海拔8848m,为世界第一高峰;西北有中国最低的吐鲁番盆地,海拔-155m,为世界著名的洼地之一。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海拔4000m以上的高原。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峰峦峻拔,逶迤东延;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涛浪翻滚,蜿蜒东流;在广大的东部地区,丘陵与盆地纵横交错,沃野与河湖相映生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为中华民族休养生息之地,更为现代中国和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重要基地。
中国处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相接,各地区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
从整体来说,中国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活动带与稳定区并存;岩浆活动频繁,演化历史漫长;变质作用类型齐全,变质程度各民;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球具有重要地质特公的地区之一,也是全面研究地壳构造演化,特别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地层:中国幅员广阔,各断代地层发育齐全,自中—下太古界至新生界皆有分布。
各时代地层出露总面积粗略统计为860261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89.6%。
其中:太古宇出露面积为737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0.9%;元古宇出露面积为5963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6.9%;下古生界573500Km2,占6.7%;上古生界945600Km2,占11%;中生界2457700Km2,占28.5%;新生界3955810Km2,占46%。
沉积类型多种多样,显生宙生物化石丰富。
太古宇、大都元古宇以及部分活动带的显生宙地(岩)层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
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变质岩系。
岩浆岩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侵入岩出露面积为99739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0-4%。
其中:超镁铁岩面积为16360km2,占侵入岩面积的1-6%;镁铁岩7044km2,占7-1%;中性岩(含中基性岩)47600km2,占4-8%;酸性岩(含中酸性岩)861690km2,占86-4%;碱性岩1300km2,占0-1%。
岩浆活动十分频繁,从太古宙至近期都有发生。
岩浆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岩浆喷溢和爆发,又有岩浆侵入。
岩浆活动可划分为前吕梁、吕梁、四堡、晋宁、震旦、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10个期。
前吕梁,吕梁、加里东和华力西在中国北部(昆仑一秦岭以北)最为强烈;四堡、晋宁期在中国南部较为强烈;印支和燕山期在中国东部最为发育;喜马拉雅期在滇藏地区尤为重要。
各期、各类侵入岩出露面积见表11。
中国多期次、规模巨大的岩浆活动是岩石圈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国内生矿产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前吕梁期:前吕梁期岩浆岩包括太古宙的迁西期、阜平期和五台期,主要发育在华北地区的北部,在豫西、小秦岭地区以及阿尔金山和佳木斯地区也有分布。
火山岩火山岩在太古宙为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近东西向展布。
侵入岩前吕梁期侵入岩主要有超镁铁岩、镁铁岩和酸性岩,中性岩较少。
吕梁期:吕梁期岩浆在我国分布甚广,其出露范围与早元古代地层基本一致,主要见于华北地区的北部,吉、辽、鲁、冀、晋地区,内蒙古阿拉善、大青山,黑龙江东部佳木斯、东风山,以及西北部额木尔、塔河等地。
此外,还见于天山、昆仑一秦岭和川滇地区。
火山岩本期火山岩构成早元古代沱群、哀牢山群、那拉提岩群及其相当(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侵入岩本期侵入岩有超镁铁岩、镁铁岩、闪长岩类及花岗岩类。
四堡期:四堡期岩浆活动主要发育于长城纪,至蓟县相对减弱。
火山岩长城纪火山岩出露于塔里木一华北地区的南、北缘和扬子区的北缘,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断裂活动带内。
侵入岩四堡期侵入岩比火山岩发育程度相对较差,但岩类较多,包括超镁铁岩、镁铁岩、中酸性、酸性岩和碱性岩。
晋宁期晋宁期岩浆在中国北方以侵入岩为主,在中国南方火山岩和侵入岩都较发育。
火山岩在黑龙江的马家街云和落马湖群中,分布有中酸性火山岩。
侵入岩晋宁期侵入岩有超镁铁、镁铁岩类和中酸性、酸性岩。
区域变质岩系中国区域变质岩系分布广泛,岩石类型复杂。
主要岩类有麻粒岩、片麻岩、变粒岩、片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变质镁铁岩及区域混合岩等。
这些岩类比均属不同的原岩建造遭受不同期次和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
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埋深变质作用等四类。
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受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在一定温度、压力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矿物和常见的矿物组合,并由此分别构成不同变质程度的麻粒岩相、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緑片岩相(高緑片岩、低緑片岩相)、蓝闪石片岩相(蓝闪粶片岩相、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及次緑片岩相(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緑纤石相)。
中国的区域变质岩系,按构造期分为12期,按空间分布分为10个变质区。
太古宙变质岩系迁西期变质岩系(>2900±Ma)分布与华北变质区别的集宁、冀东、辽东和吉南等地区,呈近东西向的带状分布,以麻粒岩相和部分高角闪岩相为特征,属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类型。
阜平期变质岩系(2900± --2600±Ma)广泛分布于华北变质区,其次见于昆仑一一秦岭变质区的桐柏山地区。
以角闪厌相为主,局部为麻粒岩相,属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类型或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
五台期变质岩系(2600±--2500±Ma)主要分布于华北变质区中北部,在天山一兴安变质区的鸡西地区可能也有它相当的岩层。
主要形成低緑片岩相到高角闪岩项的递增变质带,局部有麻粒岩相,属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
元古宙变质岩系吕梁期变质岩系(2500±--1800±Ma)主要分布于华北、塔里木一阿拉善、昆仑一秦岭等变质区,其次见于天山一兴安变质区。
四堡期变质岩系(1800±—1000Ma)主要分布于扬子变质区周边及昆仑—秦岭变质区东部,其次见于天山—兴安变质区及塔里木—阿拉善变质区的部分地区晋宁期变质岩系(1000—850Ma)主要分布于扬子变质区中部和塔里木—阿拉善变质区南、北两侧,其次零星见于天山—兴安变质区、昆仑一秦岭变质区、华南变质区及高喜马拉雅一滇西变质区。
震旦期变质岩系(850—600Ma)分布零星,主要见于天山一兴安变质区东部,其次见于塔里木一阿拉善变质区东部、昆仑一秦岭变质区东部及华南变质区。
古生代变质岩系加里东期变质岩系(600--405±Ma)主要分布于天山—兴安变质区的阿尔泰、额尔古纳、苏尼特—锡林浩特—四平—延边等地区。
华力西期变质岩系(405±5--205Ma)广泛分布于天山—兴安变质区、昆仑—秦岭变质区和巴颜喀拉—唐古拉变质区,部分见于华南变质区。
中生代变质岩系印支期变质岩系(250—205Ma)主要分布于巴颜喀拉一唐古拉变质区,其次见于华南编制区别的政和一大埔断裂附近以及海南地区。
燕山期变质岩系(205—66 Ma)主要分布于西藏变质区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新生代变质岩系喜马拉雅期变质岩系(66±2—2 .48Ma)主要分布于高喜马拉雅一滇西变质区。
地质构造构造期:根据各地质时代间存在的不整合接触、研浆侵入关系以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并考虑其分布范围,划分为12个构造期。
迁西期迁西期的时限为2900±Ma以前。
期末的构造运动,在河北称为迁西运动,在内蒙古称为兴和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又称为铁堡运动。
五台期五台期的时限为2600±—25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五台运动,在黑龙江称为麻山运动。
吕梁期吕梁期的时限为2500±—18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吕梁运动,又称中条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兴东运动,在安徽称为凤阳运动。
四堡期四堡期的时限为1800±—10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四堡运动,在湖南称为武陵运动,在贵州称为梵净山运动,在黑龙江成为黑龙江运动。
在安徽称为皖南运动。
晋宁期晋宁期的时限为1000—85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晋宁运动,在新疆称为塔里木运动。
震旦期震旦期的时限为850—6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张广才岭运动,在河南称为少林运动,在安徽称为霍丘运动,在湖北称为惠亭运动,在宁夏称为兴凯运动。
加里东期加里东期的时限为600—405±5Ma。
包括寒武纪至志留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
华力西期华力西期的时限为405±5—250Ma,包括泥盆纪至二叠纪。
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华力西运动。
印支期印支期的时限为250—205Ma,仅含三叠纪。
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印支运动。
燕山期燕山期的时限为205—66±2Ma。
包括侏罗纪和白垩纪。
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燕山运动。
喜马拉雅期喜马拉雅期的时限从66±2Ma起,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断裂分布分布与古亚洲构造域的断裂,多呈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和南东向;分布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断裂,多呈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断裂,则多呈北西西向和北北西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