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之死——兼谈创新与生存新年伊始,曾经在摄影、胶卷领域独步全球的柯达公司接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警告,即将申请破产保护传闻和评级下调等坏消息接踵而至,令这个胶片帝国摇摇欲坠。
柯达,一个世界级的工业巨人,一个持续百年辉煌的庞大企业,为什么会轰然倒塌?原因很简单,转身慢了。
柯达显然低估了数码对传统胶片的冲击,在一个快鱼吃慢鱼的年代,遗憾地死去。
柯达败落,像一个壮汉猝死,像一个勇士牺牲。
凶手是谁德国专家博西尔指出,柯达5/6的生命里一直是领先者,但在后面1/6的时间里,也就是数字影像大发展时期,却不求改变,“它并非自杀也非他杀,是被时代抛弃了”。
柯达之死,首先死于无妄之灾,那就是数码技术的神速发展。
柯达市值曾达到310亿美元,占据着全球75%以上的照相器材市场。
数码技术的发展如洪水猛兽,最聪明的天才亦无法预料——人们不再需要冲洗的相册,习惯在电脑上欣赏照片。
更可怕的是,智能手机飞速发展,拍照、发彩信、上传等技术与网络相得益彰。
这种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没有任何神奇,却是传统感光照相器材的天敌。
技术的进步是双刃剑,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同样是胶片公司的日本富士公司成功转型,除了开拓数码产品,转型化妆品也很成功,在激烈的竞争中盈利颇丰蔚然挺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柯达在鼎盛期,乐观和自满情绪让他们在转型战略上慢了对手一步,错失宝贵的商机。
最终,柯达输了。
生于胶片,死于数码,这个一路遥遥领先的发明大王,被挡在终点线前销售利润的围栏上,狠狠地摔倒。
《大西洋月刊》评价道:“柯达善于发明,却不善于将这些发明转换成商业利润。
”坐以待毙我们在柯达的葬礼上,真正关注的不应该是“死者”,而是苟活者的命运。
随着数码领域的到来,数码相机取代传统胶卷相机已经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科技潮流中,不进则退;历史的车轮从不等人。
而柯达行动太慢,错过太多。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柯达的转折点。
其实不远,就是上世纪末,当日韩数码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柯达似乎并没有感觉到压力,固执地坚守胶卷阵地,甚至想到出一次性相机来对抗数码产品。
直到2003年末,柯达才提出“全力进军数码领域”的战略。
2004年,柯达推出6款姗姗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利润率仅1%。
而这几年,无论是尼康还是佳能甚至韩国三星,在数码领域的发展都大大超越了柯达。
相比柯达执迷于传统感光器材的固执。
日本的富士胶卷,采用了完全纠错的策略。
除了在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等领域开拓疆域。
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富士公司竟然开始卖化妆品。
原因是化妆品所需的重要物质胶原蛋白,就是富士生产胶卷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富士驾轻就熟地应用了这一技术,他们的传统业务虽然被逐步废弃,富士的市值依旧高达126亿美元,而柯达仅为2.2亿美元。
据说富士胶卷对化妆品期许颇多,不过从未听说周边有人用过。
其勇气和底气让人不能去轻易嘲笑,毕竟一个巨头的艰难转型,即便婴儿般蹒跚学步,也令人动容。
教训何在柯达错了么?人不可以预料天崩地裂,但可提前建好危崖上逃难的洞穴。
柯达的破产表明一个企业不论他曾经多么辉煌,历史多么悠久,如果迷恋曾经的辉煌,在经营战略上反应迟钝慢人一步,或者出现重大失误,都有可能出现资不抵债最终申请破产保护的局面。
经营企业要有长远战略,要有忧患意识,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思想恐怕难于打造生命永续型企业。
这就要求企业在技术上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同时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预判产业形势及时做出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切记如果没有“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企业的发展,不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预测和开拓上“花大力气,下足功夫”,那么下一个被破产的企业可能就是自己。
对于曾经的行业巨头,因对技术创新和消费体验的忽视,甚至出于对市场需求的傲慢,而被市场最终遗弃,柯达并非是先例。
对于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而言,企业的优胜劣汰亦遵循着均衡法则,随时有新生企业横空出世,随时有老牌企业黯然出局。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
柯达等诸多老牌企业的颓势,也从反面证明了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创新没有近路,更没有退路。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创新可能拖死,不创新,只有等死!执着与变通种子落在了土里,长成了树苗,就不能随意的地移植,一动就不能成活。
而人和植物不同。
人是有脑子的,遇到事情是可以灵活处理的,一种方法不行就换另一种,总会有一种适合解决某个问题的具体方法的。
做人,不能太“死板”。
要懂得变通。
难道你明知道前面是万丈深渊,你还要往前走,最终掉下去吗?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的,困难就像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物,需要你去用各种方法去清除它们,让他们不会成为你成功的绊脚石。
有人会问,香蕉该从那头吃起?香蕉是可以从两头吃起的,这是对这个问题的最佳回答。
难道不是吗、。
就像我们平时做习题,有时候一题是有多种解法的,关键就在于你懂不懂的变通,会不会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
若人们太习惯于某种想法,或某个非黑即白的绝对判断上,生活中就少了丰富的可能性,也就难以享受路途上的诸多美妙的惊喜。
生活的乐趣是可以主动的,就好比在笔直的前行中,中途转个弯。
探访不同的小径,或许会意外地发现一片美丽、开阔的风景,获得意外的精彩和美好。
在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加利福尼亚洲涌来了大量的淘金者,淘金的人越来越多,金子就越来越难淘。
当地的气候十分炎热干燥,水源极缺,不少人因为缺水而被渴死。
一位十七岁的男孩亚默尔灵机一动,断然放弃淘金的念头,改为买水。
他的这一行动引起了不少人的不解与讪笑。
然而,当许多的淘金者空手而归时,亚默尔已成为一个小富翁了。
亚默尔正是学会了变通,不执着于很多人已尝试过的失败的事物上,而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转换思维寻求商机。
他以改变自己为途径通向成功,这一点,往往是会被许多人忽视的。
所以,学会变通,会使我们走向成功。
在充满不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是不是朝着既定的方向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应变中学求生的出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
我们不能否认执着对人生的推动作用,但也因该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动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要好得多。
只知道执着的淘金者走向失败,而知道变通的亚默尔却成了富翁。
执着与变通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不能单纯的说哪个好与不好。
单纯的执着于变通都是不完美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在学会变通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执着于变通二者兼顾。
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人受益。
任何事情,要是都能用积极的心态,多换几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肯定都会有通融的办法的。
学会多角度灵活看待,处理问题,生活会因此而更加美好!执着与变通当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被巨鹰啄食,当西楚霸王的鲜血染红了天边的斜阳,当列国的道路上布满了孔子失意却执著的车辙……历史的清风发出阵阵悲鸣,为他们执著的身影扼腕叹息。
其实,还有一条路摆在他们面前,这就是变通。
但在执著与变通的岔路口上,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我想,能执著,亦可变通之人,才是真英雄,真豪杰。
首先,执著并不排斥变通。
马克思曾对无产阶级的革命者说:“我执著地追求我的理想,但你们可以变通地运用我的思想。
”由此可见,执著与变通,并不一定是相对立场。
文天祥被扣北营时,受到了“不在使者之目”的不公待遇,分当引决。
可是他没有,是他不执著于自己的理想,不忠诚于自己的国家?不!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了一句:“将以有为也”!爱国的执著,若少了他的变通,那么“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执著,将由谁来诠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又将由谁来承担?如果丧失了自己的生命,那还谈什么执著与追求?执著与变通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清晰可见。
其次,变通是一种更大的执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关于生死的观念。
他在遭受奇耻大辱的腐刑后,本该血溅墙头。
可他最终忍辱含垢,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
这是一种变通,更是一种大理想、大执著。
项羽沽名钓誉了一辈子,导致垓下被围,被逼到了乌江之畔,临死仍不肯变通,弃乌江亭长的劝告于不顾,不肯渡江,自刎而死。
后人哀叹:“卷土重来未可知”又有何用?他根本不懂何谓变通,徒有匹夫之勇,到头来只能落了个“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虚名罢了。
同样是被逼到了绝境,司马迁懂得变通而项羽不懂,孰成熟败,自有公论。
当然,执著还是变通也要看具体情况。
尾生为了等待与自己约会的姑娘,不顾洪水,抱住而死,这未免太迂腐了。
还有人借变通之名而行胆小怯弱之实,这就更不值一提了。
总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目标,执著也好,变通也罢,都是通向目标的道路,到底走哪一个,就由你自己来决定吧!——春秋战国、帝王术济乱世,显身手,志未酬。
风尘已去,谁能解得,腹里春秋?——题记他们在刀光剑影中出生,又在鼓角铮鸣中离去。
一生浩荡,一世风光。
留名于竹帛间,留芳在汗青里。
他们充分地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变通,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站稳了脚跟,塑了这一世风流。
而明枪暗箭之后的变通谋略,才是他们留名千古的英雄本色。
一、礼贤下士求治国我插上思维的翅膀,飞越过森林,打开历史古老的门,找到你们——肃穆依然的霸主。
公子小白,当初你风尘仆仆赶回齐国争夺帝位,连性命都堪忧,怎样的变通,怎样的谋略,让你竟成了春秋五霸之首呢?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人们对历史的态度如何转变,却从没有,从没有人否认过你的霸主之位。
你的变通从何而起?看着你深邃的眼神,想起你博大的胸怀,我明白了,是他,是管仲。
一个君主,当昔日的刺杀者成为自己的阶下囚,是不是应该跃起而杀之,以报一箭之仇?你知道管仲的旷世之才,你知道在乱世里若想成为霸主只有变通,你知道你若是学不会变通,学不会宽容,那么你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代明君”的头衔上而不能称霸天下。
于是你退让了,你尽情展示着身为人君的气度,你非但不怪罪管仲,反而大力提拔他为相,在他的帮助下治理国家,并顺应天意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博大的胸怀使诸侯退让,霸主非你莫属!那么你呢?穆公。
你没有那样深邃的眼神,烛之武的一席话就让你退掉所有秦军。
你也没有那样博大的胸怀,蹇叔的先见之明也被你的刚愎自用所蒙蔽。
可是你怎样变通的呢?你一脸诚恳地对着我笑,我明白了,就是它,你的诚恳。
当丢失的良马被三百土著居民聚食后,依法应处罚他们。
可是你没有,你变通法律,提出“人重于马”,不但不处罚,反而赐给他们酒。
而后来当秦国闹饥荒,晋国乘机偷袭时,被围困的危难关头,忽见那三百勇士冲进晋军阵营,反败为胜。
你的变通,救你于危难关头。
理应属于你的陪嫁小臣逃窜至楚,穆公,若你不是穆公,你是会因为这臣子对你的蔑视拍案而起还是因为他身份的卑微泰然处之呢?可你是穆公,你是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的穆公,你当然舍不得让他就这样在楚国放羊。
他在你心中的价值胜过千金!可是你不敢用百万黄金换回他,你不能告诉别国他是人才。
于是你学着变通,为掩人耳目,你用五张羊皮换回百里奚,回国后向他赔罪,你用你高超的变通和你诚恳的态度换回了一个旷世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