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下,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要合理解决人类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我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的概念
从严格意义上讲,自然概念有三个层次上的涵义。

1.自然是指一切存在物的总和,人类社会和人类创造的人化自然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2.自然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相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言的自然。

这一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在它们交界处适合生物生存的区域称为生物圈。

3.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素,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即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构成要素之一。

本文所论及的自然,主要是指第二个层次上的含义,即把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恶化”意义上的自然。

此外还涉及到第三个层次上的涵义,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使其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从而面临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二、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及现状
1.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 因此可以说,人类是大自然的产儿。

自然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一方面,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另一方面,它直接地影响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影响其发展速度和物质生产形式的选择。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建设的资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来源于自然界,然而,由于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界已是不堪重负。

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能源耗竭的威胁、物种灭绝加速、人类可以健康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无不警示着人类,要遵循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自然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自然界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性质,面貌,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 主要是由社会生产的方式所决定的。

不仅如此,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必须通过社会的生产实践才能够发生作用,这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本身都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在社会和自然的矛盾中,社会是矛盾的主导方面。

但是,也应该看到,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很多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的破坏而被限制了发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这些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曾经是一片繁荣昌盛,如今却不再属于发达地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然环境的破坏。

我国的黄土高原也是一个
很好的例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这个昔日的繁华之地当下满目疮痍,严重制约其发展。

3.自然进化与人类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这一过程包括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

人来自自然存在,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需要不断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变自身。

二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够突破自然与社会的限制,改变周围的环境,按照自己的需求、目的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 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的进化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体,任何有碍于自然进化的行为,都将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实际发生的是,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合理配置和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而这些,都对人类社会构成了威胁。

当人类盲目征服自然的时候,阻碍自然进化,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三、解决之道——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以促进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为根本目标,使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财富,这种理念及由此决定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困扰着当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以至于像斯宾格勒那样的一些西方学者竟会悲观地认为科学技术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人类的毁灭。

这种悲观论调其实蕴含着对人类的前途与命运的深切忧虑,它从反面提醒世人:有必要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作哲学的思考,以寻求其二者统一的基础,由此建立起合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理念。

自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中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后,这一思想便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

它是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要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哲学依据若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对自然的破坏,便是没有正确处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这就否定了人类改造自然、谋求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若以为人类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征服者、压迫者,可以摆脱自然与社会的任何限制,也未能正确把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主体对客体巨大的改造作用,却忽视甚至否认客体是主体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客体对主体也具有制约与改造作用。

只有建立在实践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发展思想,才能克服其他思想的局限性,指导社会的发展步入正途。

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坚持从一定社会关系的总体出发来理解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只有社会系统诸要素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社会发展最高目标。

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又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社会的发展是符合规律性与符合目的性的统
一,这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所在。

“可持续发展”正属于这一社会发展思想。

它既不是从先验的、外在的客体出发,又不是以被抽象化、张扬至极端的主体意志为出发点,而是将具体而现实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既明晰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又把握主体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特征,人们通过对客体的改造而满足自身的需要与利益,生活在与自然的统一性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杨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55 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