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主题班会活动目的:1、联系当前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加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的意识,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净化社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祈望世界和平。
2、以《弟子规》为本,联系实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圣贤教诲,就是我们人生的导向,可以指引我们走正确的人生路,更是国家安定、和平、兴旺的基础。
活动准备: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父母的了解程度:生日、工作、爱好、、、2.搜集部分学生成长经历中的一些不懂感恩事件。
3.《母亲》、《天亮了》、和《感恩的心》歌曲磁带.活动过程:一、学习背景材料展示{在上课前视频播放,滚动字幕,朗读}1、传统教育应该加强就在2005年,韩国已将传承自中国的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成为所有中国人心头的痛。
祭孔大典就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就要成为韩国人的祖宗了,韩国将要成为亚洲文化的发祥地了。
而在中国却还有那么一部分人,热衷于用各种不堪的语言来讽刺挖苦孔子和儒家文化。
从打倒孔家店到现在,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说,比起韩国,我们的儒家文化更为正统更为全民?漠视古圣先贤智慧的不肖子孙要将孔子拱手送给外国人了,孔子的灵魂在天上痛哭失声。
在邻近的韩国,活跃着主要讲授儒学、年年祭奠孔子的乡校,全韩国共231所乡校是承传儒家文化和圣贤教诲的教育机构。
而其传授的“孝、忠、礼、义”也成为民众人生道路和韩国发展的精神能源。
而就在今天,我们中国的孩子,他们心中孝敬和忠义的茵茵绿地,已经变成了仇恨、无情的荒漠。
他们从小就被过分强调竞争的环境所熏染,被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气所染污。
西方的一些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也在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教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规范。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
现在的电视、网络里到处都充斥着暴力、色情,非但没有帮助大众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灌输的却是「杀、盗、淫、妄」。
青少年中打架斗殴、顶撞父母、辱骂老师、上网成瘾、早恋、酗酒、杀人等现象屡见不鲜,青少年犯罪逐年上升。
不少中小学一味以分数衡量教学质量,只重智育,不重德育;在家庭方面,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却忽视了道德教育,而过分的娇惯或指责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这巨大的反差,究其原因,是我们疏忽了古代圣贤的教育。
可怜这些失去德教滋养的孩子,他们自己要为自身种种偏差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其危害也必然会波及到家庭和整个社会。
身为中国人,身为一名教师,面对这些失教的孩子,我们怎么对得起古圣先贤“立教化民”的苦心呀!还有比丢了祖先留下的根更可怕的吗?治理心灵的沙漠,唯有靠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诲,靠家长、老师和社会各阶层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种子一遍又一遍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里。
所以,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并指导世界走向的时候。
现在各国都兴起了“汉学热”,我国古代的圣贤学说和传统美德故事也被编入了许多国家的教材,“孔子学院”遍地开花。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一定要学习并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这也符合了我们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的共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更符合世界人民向往和平、追求和平的愿望。
中国人不懂中国的经典真是一种耻辱,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别的国家剽窃,更是中国人的耻辱。
我们真该觉醒了。
二《弟子规》已成为小学教材,但学生们只是诵读,不能落实到行动上,儒家经典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其实这是一本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
我没接触这本书之前,感觉德育教育疲于奔命,似乎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后来我把她用在班主任教育实践中,效果显著,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按《弟子规》待人处事,人与人之间会非常和谐。
《弟子规》是儒家的根,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者。
从根培养起来,就会人人向善,家家和睦,国与国之间也会化解冲突,和平相处。
《弟子规》这一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
此书开篇就是从《论语》“学而篇”摘录的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也就是儒家教导所有学生、弟子,应该要如何尽到一个人的本分。
其实《论语》《孟子》等许多经典中,都有很多教育我们如何做人的名句,如:我们以《弟子规》为引子,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按照圣贤的教诲,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让我们的品德得到一次升华。
1、「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德行的根本在孝道,我们的教育、学习,也都要从孝道开始生起。
有德才有本,你的人生才会有根基。
教=孝+文〔板书〕第一章入则孝:在家孝顺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为先”,“孝悌之道,人之本欤”。
是啊,人生在世,谁没有沐浴过父母的养育之恩。
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谁能离开父母的呵护,教诲,影响和扶持?请大家闭上眼睛反省:我们的每一步成长,哪一步不浸透着父母的殷殷心血?从母亲十月怀胎到经历死一般的痛苦把你生下来,又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
当你生病了,发烧了,母亲整夜不合眼,掖掖被角,摸摸你的头还烧不烧。
如果得了较重的病,母亲急得直掉眼泪,她甚至会祈求上苍:“老天爷,求求你了,不要让我的孩子这么痛苦,他那么小,让我替他受罪吧!”你慢慢长大,可你总是花钱大手大脚,与别人比吃比穿,你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吗?你了解爸爸妈妈的身体健康状况吗?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爸爸妈妈最喜欢吃什么吗?当你与同学们在饭店庆祝生日时,你是否想到“儿的生日,娘的苦日”啊。
你孝敬父母吗?你听从父母的教导吗?你是不是经常顶撞父母,和父母发脾气,甚至出言不逊?你替家里做过力所能及的家务吗?你主动和父母谈过心吗?与父母沟通吗?你知道在学校努力学习吗?你知道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让父母操心吗?你有没有发现爸爸的背有些弯了,不再那么高大挺拔;你有没有发现妈妈昔日美丽的面庞,眼角已爬满了皱纹,那双温暖柔软的手现在却变得粗糙不堪。
我们一天天长大,而父母却平添了许多白发,正在一天天变老。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及时尽孝吧!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背景音乐:阎维文的《母亲》3、游戏:舍弃如果遇到不可抗的自然灾害,而救援队只能救走你们家中的一个人,而其他人就有生命危险,以后就再也见不着了,你会怎么办?想想如果是父母,他们会怎么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牺牲自己。
在爱的天平上,你的爱与父母的爱相等吗?a、听韩红《天亮了》,并讲述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就在那风景如画的地方,一声巨响震彻山谷,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从100多米的高空轰然坠落,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
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
b、母爱的故事:二〇〇八年5月15日下午在地震重灾区北川,有一位年轻的妇女被压在废墟下面,救护人员透过缝隙看到她死亡的姿势:两手支撑着地,双膝跪在地上,像是古人行礼。
救护人员想把她拉出来,但是就在这时余震突然来了,救护人员不得不离开这位妇女。
他们跑着跑着,救护队长凭着职业的感觉立即往回跑,边跑还边喊:“快过来”不一会儿跑到死者身旁,扒开砖块,从那位妇女弯成弧形的身体下面,抱出一个三个月大的婴儿,他毫发未伤,还在安静的睡着。
当医生替他检查时,发现在襁褓中有一部手机,医生下意识的看了看手机屏幕,上面有一条未发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就在这一刻连看惯了生死离别的医生都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哭了。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爱。
作为子女的我们又该怎么做才对得起父母呢?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听到不孝顺父母的事,父母辛苦了一辈子,到老了,却得不到子女的关爱,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如果我们能拿出父母疼爱我们的一半去疼爱父母,你也算一个孝子了。
爱的天平上能等价吗?c、这是一则老人寄语:当我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
请理解我,对我有一点耐心。
当我把菜汤洒到自己衣服上时,当我忘记怎样系鞋带时,请想一想当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
当我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你早已听腻的话语,请耐心地听我说,不要打断我。
你小时候,我不得不重复那个讲过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入梦。
当我需要你帮我洗澡时,请不要责备我。
还记得小时候我千方百计哄你洗澡的情形吗?当我对新科技和新事物不知所措时,请不要嘲笑我。
想一想我当初怎样耐心地回答你的每一个“为什么”。
当我由于双腿疲劳而无法行走时,请伸出你年轻有力篇二:君子慎独主题班会“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
它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强调的“道”“不可须臾离”之意,是“慎独”得以成立的理论根据。
综观其文,“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慎独”之所以古往今来受到德育思想家们的重视,是因为它作为“入德之方”,在人们修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用:一是有利于提高道德主体修身的自觉性。
《淮南子·说山训》说:“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这里告诉我们,君子修德要努力做到“不为莫知而止休”,其突出的正是自觉性的品格。
故程蒙端曰:“幽隐细微,必慎其几,是曰慎独。
”(《性理字训·学力》)可见,要做到“慎独”就必须在“幽隐细微”处严格要求,毫不马虎。
这也就是要做到《中庸》所要求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其意是说,人们在实行道德自律过程中,要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扩充到人所“不睹”之处;要把唯恐失德的心理扩充到人所“不闻”之域。
只有这样,人们修身的自觉性才能达到应有的境界。
唐代著名思想家李翱曾指出:“不睹之睹,见莫大焉;不闻之闻,闻莫甚焉。
其心一动,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也,其复之也远矣,故君子慎其独也。
”(《复性书·中》)这里所谓“其心一动”,指的是道德主体欲念萌动之时,在李翱看来,道德主体欲念萌动之时,就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慎独”必须在此处下功夫。
南宋朱熹将这一思想阐释得更透彻,他指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