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填空题1.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六年级的阅读之旅精彩纷呈。
《夏天里的成长》中,几天不见,就长满了tái xiǎn_______的白石头,是万物在fèi téng_______的夏天迅速生长的印迹。
《少年闰土》中那个戴着zhān mào________的男孩儿,让我们见识了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时间的流逝本是sī kōng jiàn guàn ________的现象,朱自清却在《匆匆》里pái huái________、探寻,遗憾自己未曾在生命中留下“游丝般的痕迹”。
阅读让我们在广阔的世界里不断思考、成长!2.依据语意,用“凝”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填空。
我们坐在土炕上__________着窗外,四周绿色的波浪__________了山野老农十多年的心血,这巍巍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它们如此庄严而又__________。
3.根据教材内容填空。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米,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__________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__________是那么__________,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听了哥哥《如何分配时间》的专题分享,我们茅塞顿开,忙乱的复习一下子井然有序起来,真可谓“__________,胜读十年书”。
(3)《两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了__________的情感。
古诗《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韧,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品性。
4.以下诗句中藏着一首学过的诗,请找出来,誊抄在方框内。
要求:写上诗题,加上标点,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正确。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②九曲黄河万里沙③草色遥看近却无④浪淘风簸自天涯⑤渭城朝雨浥轻尘⑥多少楼台烟雨中⑦如今直上银河去⑧花木成畦手自栽⑨同到牵牛织女家二、信息匹配5.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下段话中,使用成语不恰当的一处是(________)上半场比赛中,对手①妙笔生花,大比分领先于我们,便有些②忘乎所以。
下半场我方越战越勇,接二连三地进球,让对手③心惊肉跳。
最后我方一个三分球,④技高一筹,取得了胜利。
2.望着窗外下个不停的雨,同桌林心(________)起来:“看来今天是开不成运动会了……”下列哪一个表示“说”的词语不适合填入句子的括号中。
①嘟囔②唠叨③谈论④抱怨3.在下面这段话中,分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处是(________)。
除夕,是热闹的,街上挤满了人①;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②;初六,是忙碌的,多数铺户都放鞭炮开张了③;元宵节,是火炽而美丽的,处处悬灯结彩④;像是办喜事。
4.下列与戏曲有关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
假期里,我向①科班出身的爷爷学了不少厨艺。
今天我们家的②压轴菜就是我煮的油焖大虾。
飘着好闻香味的大虾一上桌,全家人都来③捧场。
妈妈一边嚼着,一边笑着说:“好吃,好吃!没想到,你还有两下④花架子。
”5.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下列关于这个句子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①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气势。
②运用引用的手法,增强说服力。
③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要表达的意思。
④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事物的特点。
6.下列与文言文相关的内容,不正确的项是(________)。
①“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和“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句中的“为”都读“wèi”。
②《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
③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我们感受到了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④“处士笑而然之”中“然之”的意思是:认为他说得对。
三、现代文阅读课内阅读《那个星期天》选段①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
去,母亲说,下午,准去。
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
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
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晩。
我看看天,还不晚。
还去吗?去。
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
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②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那个星期天。
就在那天。
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
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6.第①段选文中哪句话描写了“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用“____”画下来。
7.第①段选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具体细致地叙述了人物的心理,写出了当时的“我”盼着_______。
8.第②段选文中最能概括“我”的心情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9.选文多处通过写光线的变化,表达“我”的心情。
这用的是什么写法?()A.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感情。
B.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感情。
C.把情感融入具体的景物之中。
D.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
课外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节选①初见那个可怜的家伙时,我看他身材合宜,四肢挺直结实,身体健康,年纪看来约二十五六岁。
他的面目一点也不狰狞可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非常英俊,脸上既有一种男子汉的英勇气概,又具有欧洲人那种和蔼可亲的样子,这种温柔亲切的样子在他微笑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
我告诉他,他的名字叫“星期五”,这是我救他命的那一天。
②回到家里的第二天,我就考虑怎样安置星期五的问题。
我又要让他住得好,又要保证自己绝对安全。
为此,我在两道围墙之间的空地上,给他搭了一个小小的帐篷,也就是说,这小帐篷搭在内墙之外,外墙之内。
我在入口处做了个门柜和一扇木板门。
门是从里面开的。
一到晚上,我就把门从里面闩上,同时把梯子也收了进来。
这样,如果星期五想通过内墙来到我身边,就必然会弄出许多声响,也就一定会把我惊醒。
此外,我每夜都把武器放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
③过了几天,我教他打谷,并把谷筛出来。
不久以后,他打谷筛谷就做得和我一样好了。
我等他打完谷之后,就让他看我做面包、烤面包。
没多久,他也能做面包、烤面包了,而且做得和我一样好。
④有一天,天气晴朗,我和星期五偶然走上岛东边的那座小山顶,星期五全神贯注地朝大陆方向眺望了一会儿,忽然出乎意外地手舞足蹈起来:“噢,真高兴!真快活!我看到了我的家乡,我看到了自己的部落了!”这时,我只见他脸上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欣喜。
他双眼闪闪发光,流露出一种热切、兴奋和神往的神色,仿佛想立刻返回他故乡去似的。
⑤我对他说,我们可以动手造一条大船,让他坐着回家,他一句话也没有说,脸上显出很庄重、很难过的样子:“你为什么生星期五的气?我做错了什么事?”我问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并告诉他,我根本没有生他的气,“没有生气!没有生气!”他把这句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没有生气为什么要把星期五打发回家?我说:“星期五,你不是说你想回去吗?”“是的,是的,”他说,“我想我们两个人都去,不是星期五去,主人不去。
”总而言之,没有我,他是绝不想回去的。
我说:“我去!但是,星期五,我去那儿有什么事好做呢?”他马上回答说:“你可以做很多很多的好事。
你可以教我们这些野人成为善良的人,有头脑的人,和气的人,使他们过一种新的生活,”“不行,不行,星期五,”我说。
他听了我的话,立即跑去把他日常佩戴的那把斧头取来交给我。
⑥“你给我斧头干什么?”我问他。
“拿着它,杀了星期五吧!”他说.“我为什么要杀星期五呢?”我又说。
他马上回答说:“你为什么要赶走星期五呢?拿斧头杀了星期五吧,不要赶他走,”他说这几句话的时候,眼睛里噙着眼泪。
我当时就对他说,只要他愿意跟我在一起,我再也不打发他走了。
⑦总之,从他全部的谈话看来,他对我的情意是坚定不移的,他绝对不愿离开我。
他之所以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完全是出于他对自己部族的热爱,并希望我一起去对他们有好处。
10.默读作品节选,将选文按时间顺序分成四个部分,照样子在方框中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初识星期五——(______)——(______)——(______)11.在跟“星期五”的相处过程中,“我”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哪一项?()A.喜爱——防备——同情——欣赏B.喜爱——防备——欣赏——信任C.亲近——害怕——信任——欣赏D.亲近——防备——热爱——信任12.选文表现了“星期五”的什么特点?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并从文中找到两个能证明这个特点的理由写在横线上。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一: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二:___________________13.细读选文第⑤自然段中“星期五”的语言,推断在“星期五”的心目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选文写的关于“星期五”的几件事情中,哪一件写得最为详细?为什么要这么安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小公筷,大文明公筷,即“公用的筷子”,是出于健康卫生考虑,放在菜盘上让大家用来夹菜,但不能放进口里的筷子。
使用公筷就像使用口罩一样,既能防止別人把疾病传染给自己,也能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使用公筷是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真正体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用餐文明的新风尚。
“小公筷”带动“大文明”,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营造“舌尖上的文明”,让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惠及每一个人。
15.文中的文字与图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请结合图文内容说明使用公筷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