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历史景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城市历史景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城市历史景观——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思路——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姜滢张弓【摘要】纵观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进程,从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到保护文物所处的空间环境,人们对自身文明产物的保护逐渐加强,体系日趋完善。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维也纳备忘录》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宣言》,201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采纳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新建议,这一建议的采纳为城市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建议,对于街区价值认知突破了以往的物质空间形态,通过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内在联系及其生成机制认知街区价值。

文章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以城市历史景观为指导,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对历史街区价值的认知及其内在与生成机制进行研究,试探索街区价值认知方法和历史街区的保护的新思路,保护与提升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城市历史景观;历史街区;保护;多学科;福州上下杭;文化1.传统历史街区保护方法人类对自身文明产物的保护随着现代文明的发达而日益提高,从1840年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国《历史性建筑法案》开始,世界各国对于自身文明的保护机制逐步完善。

从各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及相关的国际会议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从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开始,逐渐发展到对于文物所处的空间环境进行保护。

“历史街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987年《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

……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国在1985年由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建议设立“历史性传统街区”,提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等也予以保护,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同时明确地将“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作为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之一,这标志着历史街区保护政策得到政府的确认。

在1986年在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将历史街区列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具体规定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1.1.基于街区价值认知的保护传统的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遵循保护街区历史遗存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以及社会生活的延续性的原则,将价值评估中确定的价值载体予以严格、整体的保护,通过规划设计,使历史街区的价值得到更为完整、系统的展现。

2012年由建设部发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试行)》中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进行了明确要求,在保护规划中首先需要“明确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1.2.街区价值认知的方法目前对于历史街区的价值认知是源于街区保存的体现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及非物质遗存,着重在街区现存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价值、特色、现状、保护情况等进行调研与评估。

其中包括街区的历史沿革、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文物保护单位、街区内建构筑物、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和相关文化空间等多个方面,并从中分析、提炼整个街区的特色与价值,一般概括为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种目前较为公认的价值认知方法没有对街区历史遗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生成机制的价值进行认定。

2.城市历史景观街区价值认知方法201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书》, 建议书详尽阐述了这一历史城市保护中全新的国际方法。

这一新方法提到,有必要更好地设计城市遗产保护战略并将其纳入更广泛的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以支持旨在维持和改善人类环境质量的政府行动和私人行动。

2.1理论概述《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书》(UNESCO官方中文译文为“城市历史景观”)将城市历史景观定义为:它是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层积淀而产生的城市区域,其超越了“历史中心”或“行政区”的概念,包括更广泛的城市文脉及其地理环境。

2.2城市历史景观关注街区遗存的内在联系与生成机制运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方法对历史街区的价值认定不仅包括地形、地貌和自然特征还包括:其建成环境,不论是历史上的还是当代的;其地上地下的基础设施;其公共空间、其土地使用模式和空间安排;感觉和视觉联系,以及城市结构的所有其他要素。

还包括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实践和价值观、经济进程以及与多样性和特性有关的无形遗产方面。

而上述所有要素促成了城市的独特性、场所精神和城市体验的特征,并影响其功能和肌理也作为街区的一个重要的价值。

这种不仅认定街区的物质遗存及非物质遗存,同时将街区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遗存的生成机制作为城市、历史街区所的价值的方法对于城市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建议。

《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书》将城市历史景观作为一种新方法,在整合的框架内囊括了保护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整合建成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实践工具,通过定义操作原则来确保在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传统和环境前提下的各种城市保护模式。

3.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的新思路探索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市城市中轴线南段、闽江北岸,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三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不同于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兴盛于民国,历史上商号云集,是福州城市近代历史的缩影。

由于其南侧苍霞历史地段、北侧太平汀洲片区历史上与上下杭联系紧密,为统筹考虑该区域的整体保护与全面复兴,兼顾实施可行性,规划将三个片区共同纳入保护规划的研究范围,面积总计约72.5公顷。

规划以“保护规划”为基础,明确街区价值、保护要素与法定保护要求;通过“城市设计”妥善协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街区价值的全面展示与整体提升;最终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中,以实现街区的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和经济可行。

图1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划图(来源:项目组自绘)3.1多学科交叉的城市历史景观价值认知方法好的保护规划对保护对象价值的准确识别是保护的关键。

本次规划借鉴了ICOMOS在《关于城市历史景观建议书》中提出的城市历史景观的新概念与新方法。

鉴于上下杭具有文化、自然等多元复合的遗产,并在历史上层层积淀,城市历史景观特征突出,规划引入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研究,对街区进行“考古”,即将街区各类遗存、优秀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街区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试图解读遗存与街区相关背景的联系,构筑反映街区价值的文化遗产网络。

基于此,提炼出街区的核心价值为“闽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最重要的传承地”,具体包括:(1)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格局的重要组成;(2)福州城市近代化进程全面、连续的见证;(3)以闽商为代表的福州商业金融业发展与传承的重要载体;(4)多元文化和多元阶层融合发展的社会和物质反映;(5)与山水紧密关联的街区发展历史和文化;(6)福州近代传统建筑演进的集中体现;(7)福州革命先驱的前沿阵地。

在此基础上,规划构筑起一系列以价值为主线的文化遗产网络,如:闽商在近代影响该区域乃至福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领域的文化遗产网络等。

3.2保护思路:城市历史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与提升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统筹历史地段保护规划、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相关区划界线及保护要求,基于通过城市历史景观保护方法确定的街区价值,将与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紧密关联的苍霞及滨江地区、太平汀洲的南禅山纳入缓冲区进行控制,强化山、江视线、功能、慢行交通上的联系,重构其重要的城市历史景观,以提升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历史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

规划细化了各区划内的高度控制、街巷格局与风貌、建构筑物分类保护与整治等措施,提出混合用地控制策略和人口疏解策略。

图2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保护整治措施图(来源:项目组自绘)图3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高度控制规划图(来源:项目组自绘)为使街区保护与发展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在保护规划基础上,通过城市设计,确定了三大措施:(1)着眼区域、构筑网络,统筹保护与利用。

重塑上下杭与城市中轴线、闽江、大庙山、彩气山、南禅山之间的联系,完整展示台江区从大庙山向闽江发展的历史文化,形成“三横系中轴、一纵连山江”的规划结构,结合街区与苍霞历史地段紧密的空间联系,塑造五个出入口,增强与福州文化中轴及闽江对岸烟台山的联系。

图4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结构图(来源:项目组自绘)(2)立足价值、以点带面,传承复兴街区文化。

在整体结构基础上,规划通过节点塑造、线形提升、业态植入,使街区价值得以传承、增强,并带动街区文化和活力全面复兴。

集中展现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所代表的闽商文化,并通过大庙山及相关遗存综合展现闽都文化和红色文化。

通过对街区社会人文的深入挖掘,结合保存较好的院落,复兴街区文化空间。

图5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展示利用结构图(来源:项目组自绘)(3)保障设施、创新模式,确保长效与可行。

规划建议对滨江路下穿,形成直达闽江的步行平台;通过三区联动,利用太平汀洲解决部分安置问题,疏解上下杭历史街区和苍霞历史地段的人口;并提出政府主控、多方参与的模式,促进街区的整体复兴。

在对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内院落历史功能、建筑形式及社会文化发展过程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不同形制的院落或建筑采取不同的改造模式,确保街区改造的经济可行。

图6 滨江节点平面图(来源:项目组自绘)图7 滨江节点鸟瞰效果图(来源:项目组自绘)4.结语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法强调了街区文化的多样性、延续性及其在特定区域、历史阶段、文化背景、社会群体中价值的普世性与典型性。

通过《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及相关系列规划的实践,笔者尝试将“城市历史景观”这一新的保护方法引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升工作之中,首先通过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确定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并且以此作为基础构筑街区的保护体系。

同时对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思路也为今后历史文化街区更为全面而系统的保护方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研究基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的《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及相关项目研究,项目主要参与人:霍晓卫、张飏、张弓、姜滢、齐晓瑾、张晶晶、李明杰、匡广佳、段文、刘峻宇等)参考文献:[1]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做法,城市规划,1998.03[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4]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1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城市历史景观建议书, 2012[6]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7]罗·范·奥尔斯,译:韩锋王溪,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联系,中国园林,2012.05 [8]国际建筑协会,雅典宪章,1933[9]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1987作者简介:姜滢(1982—),女,硕士研究生,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规划师;张弓(1982—),男,硕士,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注册城市规划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