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国新浪潮运动法国新浪潮电影指法国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电影制作及创作倾向,其中不少新导演都是《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人,包括重要的导演如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洛尔、雅克·里维特等人,他们大都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电影历史传统的高度自觉,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在主题上或技法上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
代表作如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和戈达尔的《断了气》(1960)等。
2.法兰克福学派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创建于1923年,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
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
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
3.媒介帝国主义“媒介帝国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
这一理论在最近又增添了更复杂的社会背景,即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性信息网络建立起来了。
一个崭新意义的世界信息市场正在逐渐成形。
因此,在信息传播中,作为载体的大众媒介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成为一个关键性的环节。
“媒介帝国主义”理论集中的焦点,也正是大众传播的国际化。
更多地看到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问题中的负面效应。
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在发展中国家中引起了共鸣,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起激烈争论,由此引发信息流通的公正性及社会后果问题。
4.大众文化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5.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
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6.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岸派Left Bank Group,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国电影的一个派别。
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
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
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影视批评的基本功能微电影的基本特征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
微电影”相对传统电影和电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3“微”特征,使的过去曲高和寡的单项度的艺术殿堂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的、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
它的低门槛,广谱性与参与互动性适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是信息技术革命下的web3.0. 互联网延升到了移动设备,“微投影”更是“微电影”的最佳展示平台,更是将“微”特征发挥到极致!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gender)理论发端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起来、并成为对这一运动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核心观念体系,现已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应用性较好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在很多项目和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得到应用。
社会性别理论把两性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学关系,认为它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反映,从分析两性关系入手可以发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根源和本质,从而将社会性别理论变成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分析工具。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对两性角色和行为的期待往往是对两性生物性别的延伸,人们现在的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因而是可以改变的。
社会性别理论以社会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塑造和社会性别制度为主要内容,矛头直指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的性别误区和无视社会性别的性别盲点,并由此深入揭示了这种差异和不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根源。
它反映的是一种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其实质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深刻地贯穿在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家庭等一切领域。
从总体上讲,社会性别理论要求:(1)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性别。
人的社会性别观念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反应中形成的,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不断改变。
人的社会性别观念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
社会性别理论打破了性别不可改变的宿命观,对传统的性别观念提出了挑战。
(2)将女性视为发展的主体。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在社会发展中,女性与男性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精神上,女性应该独立自主,摆脱依赖男性的软弱心理;在处理与男性的关系上,应当与男性结成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伙伴关系;在对待国家和组织的态度上,应该主动争取自己的权益,不能成为一种工具。
(3)反对孤立地研究女性和女性问题。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考察女性问题,应该将其放在男女两性共同塑造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结构中。
社会性别制度和性别结构中,不仅包括男女两性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同时也包括对男女两性发展的不同限制。
(4)注重不同政策或项目中对男女两性影响的分析。
社会性别理论注重分析哪些政策和项目能真正使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有所改善,哪些反而强化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加剧了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从而旨在消除性别不平等或性别歧视。
社会性别理论的任务就是解构男性话语,对男性话语主导的政治重新进行审视和界定,从而解构现实中不平等的两性关系,重建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
可见社会性别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概念,社会性别理论和知识系统的建立及丰富是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
厄尔摩斯的解码立场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主要设计哪三个方面?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理论研究涉及电影的三个方面。
1:研究“电影文本中的欲念”,即研究影片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和性心理。
如雷蒙·贝卢尔的《象征的固结》细致分析了希区柯克的影片《西北偏北》,认为影片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
2:研究无意识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即“文本的欲念”。
如蒂耶尔·孔采尔的《电影的运作》对影片《危险的游戏》的分析,斯蒂文·希思对影片《邪恶的接触》的分析,穆尔维的论文《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等。
3:研究“电影媒体的文化功能”,如让—路易·博德里的《电影基本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和麦茨的《想象的能指》。
《想象的能指》提出,电影的实质在于满足“观淫癖”,观众与银幕形象的认同产生于“自恋情结”,“影片结构间接反映无意识欲望的结构”,“无意识”在构成情节、形成节奏和色彩时具有一定作用,符号学中的“隐喻”和“换喻”与精神活动中的“移换”和“浓聚”相对应。
XX电影的制作模式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大众文化的特点是:①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②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③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④娱乐性;⑤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女性节目的生存现状以及栏目瓶颈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张艺谋冯小刚蓝雨蓝精神分析学者代表作夺宝奇兵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影视批评的文本类型苏联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库里肖夫:库里肖夫效应谢尔盖`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吸引人的,有情绪上的感染力;情绪剧本普多夫金:隐喻蒙太奇吉加`维尔托夫:构成主义电影人;电影眼睛;电影艺术只存在于解说词和蒙太奇中;组接、真实记录、虚实焦杜甫仁科:纪实基础上的抒情;诗意电影。
20世纪20年代,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受到革命斗争现实的鼓舞,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的革命内容,他们将实验的重点放在蒙太奇的运用上。
库里肖夫和爱森斯坦强调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或撞击会产生新的质、新的思想涵义,这是他们对蒙太奇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他们代表性的理论分别是“库里肖夫效应”和“杂耍蒙太奇”;其他人诸如普多夫金发展了叙事蒙太奇、维尔托夫创建了“电影眼睛派”,这批人是20年代苏联先锋主义电影美学探索的中间力量,在蒙太奇理论的创建和运用上贡献卓著,因此被称为苏联蒙太奇学派,他们的理论研究和拍片实践构成了苏联电影学派的第一个阶段。
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爱森斯坦等人的极端的蒙太奇探索受到批判,苏联蒙太奇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
中国电影第一次X浪潮美国影评第一人朱大可对那种模式展开批评中国无声电影第一个XX传统美国电影届唯一的知识分子是哪个导演电影魔术师的美国电影导演电影社会学家的美国导演中国电影协会女导演中国第一部独立电影张元标志法国新浪潮开端的电影霸王别姬贾樟柯2002年那部电影关注小镇青年1971女性电影第一部女性纪录片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