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古汉语语法概况

上古汉语语法概况


甲骨卜辞中的代词情况
人称代词: 甲骨卜辞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 周代又产生了“吾、卬、台、予”四个。 甲骨卜辞中第二人称代词有“女、乃、 尔”,周代又产生了“而、戎、若”。 甲骨卜辞中有一个由指示代词“之”字充 当第三人称代词,周代又借用指示代词 “厥、其、彼”充当第三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甲骨卜辞中只有“之、止、兹” 三个指示代词。 周秦时期代词大大丰富: 近指代词:之、兹、此、斯、是、实 远指代词:其、彼、匪、夫 泛指代词:尔、若、然 无定代词:某、或、莫、无 旁指代词:他
特殊指代词:者、所
疑问代词在甲骨卜辞中没有出现,直到周 代才产生。 询问人物:谁、孰、畴 询问事物:何、曷、胡、奚、盍、害 询问处所:安、焉、恶
2、动词
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存在、变化、心理 活动的词,其主要语法功能是做谓语。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诗·唐风·山有枢)
爱其母,施及庄公。(左传隐公元年)

上古汉语动词没有时体的区别,动作的 时间由时间名词、副词、语气词来表示。 如: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 既已得之,又恐失之。(荀子· 子道) 故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 (管子· 小称)
一、词法
上古汉语的词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1、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词的词。
从甲骨卜辞所反映的商代汉语直到现代汉 语,名词一直是汉语最发达的词类,数量最 多,内容最丰富。
在甲骨卜辞中,名词几乎占整个词类的70%。
上古汉语名词的分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语· 为政)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 里仁)
最后,上古汉语的另一特点是主动和被动 的界限逐渐分明。 《公羊传》闵公二年:“庄公死,子般弑, 闵公弑。” 周秦之后,被动式逐渐丰富,主要依靠 介词“于、为”或助动词“见、被”等作 为被动式的标志,被动式达十余种之多, 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孟子· 公 孙丑上)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传僖 公二十三年) 十畝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诗· 魏风· 十 畝之 间)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周礼· 地 官· 小司徒) 齐旧四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 其四,以登以釜,釜十则锺。(左传昭公三年)
3、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性质和状态的词。
甲骨卜辞中的形容词: 表示事物性质,如“吉、利、嘉、宁”等; 表示事物状态,如“新、旧、大、小”等。
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孟子· 万 章下) 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礼记· 郊特牲)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孟子· 梁惠王上)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 养生主)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战国策· 燕策三)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 子· 梁惠王上)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孟子· 告子上) 一箪食,一瓢饮。(论语· 雍也)
个体量词的出现
周秦至汉代,汉语产生了一些个体量词,如 “介、个、匹、枚、封、具、件、片、把、发、 枝”等,这是汉语所特有的,也是汉语语法的 重要特征之一。如: 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荀子· 议兵》) 二步积石,石重中钧以上者五百枚。(《墨 子· 备城门》) 弓一张,矢四发。(《汉书· 匈奴传》) 所作笔一枝。(《居延汉简》) 羊韦五件,直六百,交钱六百。(《居延汉 简》)
再次,上古汉语语法的又一特点是判断句 基本不用系词。 常见格式是由语气词来构成的判断句式, 如“……者,……也”等,用系词“是” 构成的判断句先秦已出现,但应用并不普 遍,直到中古时期,由系词“是”构成的 判断句才普遍应用。
上古汉语 “是”的用法: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 滕 文公上)
直到汉代,表示序数的“第”产生,汉语 才有了固定的序数形式。 如: 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 第一;徙平为左丞相,位次第二。(史 记· 陈丞相世家)
上古汉语数词的语法功能: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 曰土。(书· 洪范)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礼记· 中庸)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 王风· 采葛)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 语· 宪问)
周秦时期,随着度量衡制度的建立,名量词逐 渐发展起来。
长度单位量词,如“寸、尺、丈、步、舍”等; 面积单位量词,如“畝、井、丘、畦、顷”等; 容量单位量词,如“升、斗、豆、区、釜”等; 重量单位量词,如“两、斤、钧、镒、衡”等;
借用器物量词,如“杯、车、爵、壶、盆”等。
上古汉语量词举例:
二、句法
首先,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由于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发展,汉语构词 法出现了复合构词法和派生构词法,其中 派生构词法很少,复合构词法是主流;在 复合构词法中又以并列、偏正式为主。
其次,词序是上古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如:《左传》宣公二年:秦师伐晋; 襄公十年:晋师伐秦。
“动+宾”词序在上古汉语中已基本固定。
普通名词,如:“天、山、水、女”等; 处所名词,如:“国、邦、鄙、方”等; 时间名词,如:“春、秋、月、日”等; 方位名词,如:“东、南、西、北”等; 抽象名词,如:“祸、灾、败、事”等; 专有名词,如:“王亥、羌、大邑商”等。
上古汉语名词的语法功能: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 学而) 杀囚,衣之王服而流诸汉。(左传昭公十三年)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论语· 雍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 辞· 离骚)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 有士君子之勇者。(荀子· 荣辱)
7、副词
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情态、 时间、语气的词。 上古汉语中副词系统已非常丰富,分类已 很完善,有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情态副 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如: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孟子· 尽心上) 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兵俞弱。(荀子· 议 兵)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左传隐公元年)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学而)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 策· 赵策四)
第二种是十万为亿。 《诗· 魏风· 伐檀》:“胡取禾三百亿兮?”郑 笺:“十万曰亿,三百亿,禾秉之数。” 《国语· 楚语下》:“官有十丑,为亿丑。” 韦昭注:“十万曰亿,古数也,今以万万为 亿。”
第三种是百万为亿。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亿载”引 《算经》:“下数十万曰亿,中数百万曰 亿,上数万万曰亿。”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做谓语、定语、 状语。
4、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甲骨卜辞中最大的数词是“万”。 如: “癸卯卜……只鱼其……三万不……” (《合》10471)。 周代出现了“亿”以上的数词。
上古汉语数词“亿”指多少?
第一种是万万为亿。 《诗· 魏风· 伐檀》:“胡取禾三百亿兮?”毛 传:“万万曰亿。”
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做主语、宾语、定语。
名词做状语: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 秦策一)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 万章下) 乃下相国廷尉,械击之。(史记· 萧相国世家) 失期,法皆斩。(史记· 陈涉世家) 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 鲁语上)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史记· 魏公 子列传) 上古汉语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对人的态 度、方式、工具、依据、地点、方位等。
数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做主语、谓语、定语、 状语、宾语或补语。
5、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甲骨卜辞的名量词,如“朋、卣、丙、 升”: 惠贝十朋。(《甲》777) 其登新鬯二升一卣于□。(《合》30973) 车二丙。(《合》36481) 马五十丙。(《合》11459)
第二章 上古汉语语法专题研究
第一节 上古汉语语法概况 第二节 上古汉语名词和形容词的词头词尾 第三节 上古汉语被动式的起源及发展
第一节 上古汉语语法概况
汉语语法的主要特征:
其一,语序的固定。
主语+谓语; 修饰语+中心语
其二,汉语的虚词。 汉语语序和虚词是实现汉语语法功能的 重要手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卫灵公)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卫灵公)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 货殖列传)
9、连词
连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虚词。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书· 汤誓) 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述而)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 语· 先进)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 记· 项羽本纪)
10、语气词
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根据句中出现的位 置,可分为句首、句中、句尾语气词三类: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 语· 先进)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 梁惠王上)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思皇多士,生此王国。(诗· 大雅· 文王)毛 传:“思,辞也。”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诗· 周南· 汉广)

关于动量词,上古汉语中还未产生,行为 次数的表示法是把数字放在动词的前面, 即“数+动”。 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学而) 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庄子· 寓言)
6、代词
代词是代替词、词组或句子的词,可分为人称 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代词的主要功能 是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 里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子罕)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诗· 大雅· 大明) 奚以知其然也?(庄子· 逍遥游)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吕氏春 秋· 贵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