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主题部分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科学素养四大要素的表述:①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②科学方法(探究核心):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
③科学知识(概念核心):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
④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蕃薯和萝卜是根,马铃薯和荸荠是茎。
从根和茎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来分析。
3. 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一是贯穿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如启发思考,而不是灌输。
科学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是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
三是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一、创设情境:多媒体、演示实验、二、通过提问三、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总结四、试图解释五、展示资料六、鼓励提问七、鼓励验证八、赞赏特别办法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从位置、方向和快慢三个基本要素。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在一年四季之中,冬季星空最为壮丽。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是辨认星座最容易的季节。
猎户座是冬季星空的中心,也最醒目,它的右上方是金牛,左上方是双子,正上方是御夫,左下方是大犬与小犬,运气好的话,向右会看到狮子座。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根据对物体具有的一定的结构、性质和状态的观察和度量的结果,运用物质的特性进行分类和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秋夜的星空晴朗透明,也是看星的好机会。
“飞马当空,银河斜挂”,这是秋季星空的象征。
秋夜星空多的是王公贵族:仙王,仙后,仙女,英仙,飞马,鲸鱼。
二、辨别题9、病毒不具细胞形态,颗粒很小,远非光学显微镜所能显示,所以它的发现比细菌的发现要晚得多。
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原都是病毒。
正确。
10、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涨潮落)与月球的东升西落运动有关吗?若有关,是什么关系?有关。
潮汐现象(潮涨潮落)的变化周期与月球的周日运动相关。
海面因为受到引潮力影响而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叫做潮汐。
所谓引潮力,也就是潮汐的原动力,主要因为天体对地球上不同地点的引力差异而产生;其中以月球为最大,遥远的太阳次之(平均为月球的46%),其他天体则非常微弱。
原则上,潮水一天升降两次;但也有一天只升降一次的地方。
海面上某点的水位上升到极致的状态,称为高潮;下降到极致的状态,称为低潮。
自低潮到高潮的变化,称为涨潮。
相反地,由高潮到低潮的变化,称为落潮。
以月球为例,地表正对和正背向月球的两处都是引潮力最大的地方,因此造成高潮现象。
由于地球不断自转的原故,通常由高潮到下一个高潮,约隔12小时25分钟,而到再下一个高潮,则约隔24小时50分钟。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同时,月球也以同方向绕地球运行,每天在绕地轨道上前进的角度是360°/29.5天,所以地球上同一点要多花24/29.5小时(即50分钟)才能再度正对月球。
所以,每天潮涨潮落的具体时间也是不同的。
此外,每当日、月、地球三者连成一线(即朔和望)过后的一、两天,海面所受引力为日、月的总和,因而出现最高的高潮和最低的低潮,潮差最大,这就是大潮。
而每当日、月、地球三者成直角关系(即上弦和下弦)过后的一、两天,日、月的引力互相抵消,便出现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潮差最小,形成了小潮。
因此,一个月中会发生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
11、请描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①提问⏹——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问,提出能够引发调查的问题。
⏹“为什么?” “怎样?” ——质疑产生问题?!⏹让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问,提出能够引发调查的问题。
⏹要提出具体、形象的问题!——少而精?!⏹学生提出问题——写下来——明确⏹学会提问?!⏹把学生的设想和愿望当作问题!②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
⏹假说与预言⏹假说——提出与观察结果相一致的解释。
为了说明已有的结果。
⏹有观察(或以前的实验)作为基础,但一定有猜测性。
⏹预言——基于观察,预测一件将来会发生的事件。
预言是验证假说正确与否的重要环节。
⏹科学不是解释问题、现象,假说需要新预言——证实!③制定计划⏹——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事先设计原始记录表!⏹——有计划、记录系统化、帮助细致观察、实验。
④观察、实验、制作⏹观察——仔细查看,做好笔记,进行对比和对照。
⏹观察是观察者利用感觉器官直接、或借助“工具” 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过程。
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被观察对象的信息。
⏹前提:“不干扰、影响事物”⏹全面、深刻、锐敏、准确。
胆大心细观察记录⏹要唤起学生做观察记录的愿望⏹如:“ 你很会观察,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但是你怎么才能让别人跟你分享这些有意思的事情呢?是不是应该把它写下来,画下来,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了呢?”记录——重要⏹观察的结果用什么表示⏹使用观察记录本:画图记录,文字记录,写小作文,填写表格,拍照,录音等,并把这些内容都放入记录本中。
⏹事先设计记录表!——有计划⏹实验⏹——制定计划,开展实验活动,测量、收集数据以及控制变量。
(一定工具、技术)。
⏹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
⏹能用简单观察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尺、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秒表等),⏹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例:单摆实验: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记录——重要!实验的结果用什么表示,使用实验记录本:画图,文字、表格、拍照、录音等。
⏹制作⏹——动手制作简易科学模型(制作岩石标本,昆虫模型,火山、地层模型等)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小发明、小制作⑤收集整理信息⏹收集——收集书面、文字证据,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信息的爆炸——需要辨别、剔、留信息。
⏹整理——分析:定量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⑥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
⏹例:黑箱电路⏹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解释——归纳综合分析各种信息,提出结论,找出合适的模型。
⏹结论不等于实验数据——认识的深入⑦表达与交流⏹——将自己的探究情况以口头、书面表达或派代表陈述等形式用科学语言告知他人。
⏹数据及结果的描述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示意图)三、案例分析17、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
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
”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
”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
”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好落后了。
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可从教学民主的角度分析:⏹平等——避免教学压制⏹倾听——学生的要求、疑问⏹尊重——学生的思考、奇思怪想、事实⏹规范——行为、程序——依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实验?!⏹参与——活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性学习需要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
也可从教师角色的角度分析:作为推动者的教师的行为:●①使用开放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②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解释和疑问●③让学生观察新事物、做新尝试、鼓励持续深入的实验和思考●④组织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对话●⑤培养解释能力方面给予支持。
18、某观测者注意到,这天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东北方,且与前几天相比,方位更偏北。
请判断这天的大致公历日期,并描述这天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这天大致是公历五月到六月上、中旬里的一天。
这天早晨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傍晚从西北方向落下,中午太阳从接近正中天空经过,中天高度较高。
这天白天时间长,黑夜时间短。
太阳除参与因地球自转引起的周日视运动外,还存在因地球公转引起的在恒星背景上的相对运动,即周年视运动。
太阳因周年视运动在黄道上自西向东每天移动约1°。
在一年的不同日期内,太阳的赤经、赤纬的变化,引起昼夜长度的变化。
对北半球来说,一年内只有两天,即春分和秋分,太阳由东点出,西点没,昼夜相等。
从春分起,太阳的出没方位逐渐北移,夏至日到达最北点。
在这段时间内,太阳出的时刻逐日提早,而没的时刻逐日延迟。
同时中天高度越来越高,白昼变长,黑夜缩短。
夏至那天中天高度最高,白天最长。
夏至以后,太阳的出没方位逐渐南移,中天高度逐渐下降。
秋分以后,太阳的出没位置已在东、西点以南,昼短夜长。
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冬至日为止。
这时,太阳的出没位置到达最南点,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以后,太阳的出没点重新北移,到春分点时昼夜又相等,完成一年一周的运动。
由于纬度不同,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
纬度越高,夏季白天越长,冬季白天越短。
极圈以北开始出现“白夜”和“黑昼”。
在地球北极,则是半年白天,半年黑夜,太阳不再每天东升西落。
南半球的情况和北半球完全相同,只是冬和夏、春和秋,恰好相反。
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的长短是不变的。
19、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为什么学生需要规范的实验程序?可从科学探究教学的科学规范角度分析论述。
科学课教学的科学规范:⏹①科学术语⏹②程序规范⏹③动作规范——操作⏹④实事求是——尊重事实⑤质疑——合理相信20、某一天傍晚,太阳已经落山,天色渐渐变暗,一观测者看到月亮高挂在东南天空。
请描述此时的月相(月亮的形状),并判断这天的大致农历日期。
此时的月相应该是上弦月。
这天大致应该是夏季的农历初七、初八。
月球从新月(或满月)位置出发再回到新月(或满月)位置的时间间隔,叫朔望月或盈亏月。
朔望月是月相变化的周期,它的长度等于29.5306平太阳日。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通宵达旦都看不到月亮,这天的月相叫新月或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