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

知音刘勰一、焦点问题1、“知音”何以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和创作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2、《知音》篇何以成为一篇优美的骈体文论?二、背景材料文本:《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

被后人誉为“体大思精”之作。

全面论述文学及文章学的道理,集大成又颇有独到创见。

其体系宏大、结构严密,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

作者:书中刘勰与佛结缘甚深。

佛学宏深的理论思维和严密的逻辑能力深刻地影响到了《文心雕龙》的创作。

轶事:刘勰巧扮卖书郎,向沈约推介《文心雕龙》。

三、文本解析形式:1、说理严密而又不失优美的文风2、文学作品批评和鉴赏的关键在于知音:知音难逢,文学鉴赏中的知音就更难寻。

解决之道,一在博观,二在“六观”译文:刘晓林译《文心雕龙》知音第四十八译文:刘勰文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

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

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刘晓林译正确的评论太难了!(公允的)评论实在是难以知料,(优秀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千年能出一两位吧!自古以来的评论家,大多轻视同时代的人而仰慕前代人。

像(《鬼谷子》中)所说:“整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

”啊!从前(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深恨不能和他们相见(以为是古贤所著而非同代);相见了,(结果)却是韩非下狱、司马相如被冷落,这难道不显然可以看出是同代人的轻视吗?至于班固和傅毅,文采不分上下,但班固讥笑傅毅说:“(傅毅)写起文章来就没完没了。

”到了曹植评论作别的才士,也贬低陈琳;丁廙请他润色文章,他就称赞丁廙并把此做为(丁廙)的优点来(与他人)谈论;刘修喜好批评别人,曹植就把刘修比作(战国时齐国善辩的)田巴。

曹植的偏见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魏文帝曹丕说“文人互相轻视”,不是虚妄的话啊。

还有(西汉末年的辩士)楼护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想要评论文章,就说:“司马迁著书曾向东方朔请教;于是桓谭等人都来嘲笑楼护。

楼护实在是轻贱之人,因乱说而被人讥笑;何况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怎么能(就更不能)随便乱发议论呢?所以细察深究,以古人为贵而轻视今人的,秦始皇和汉武帝就是(这样的人)啊!才华实在是卓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班固和曹植就是(这样的人)啊!毫无文才而误信传说、不明真相的,楼护就是(这样的人)啊!。

刘歆担心扬雄的《太玄经》会被后人用来做酱坛盖子(而不屑一顾),难道是多余的慨叹吗品读:千古文人,知音难遇为什么知音难求?原因有三点:一是贵古贱今二是崇己仰人三是信伪迷真译文:刘勰文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

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

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刘晓林译麒麟、凤凰和獐、野鸡的差别极大;珠玉和碎石也不是一般的悬殊;阳光下显得清晰可见,目光正视就能够辨别它们的形态。

然而鲁国的官吏把麒麟当作獐,楚国人把野鸡当做凤凰,魏国的百姓把美玉做为怪异的石头(来看),(相反)宋国人把燕国的碎石块做为宝珠。

具体的器物本很好验证,就错误到这种地步;文章中的思想情感非常不容易体察,谁敢说简单的就可以做出分辨呢?刘勰文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刘晓林译文学作品十分复杂,内容与形式交织复加,通晓者大多各有偏爱,人没有样样全面的。

性情激昂的人遇见激昂的声调就打起拍子来,喜欢含蓄的人读到细密的作品(神思)就会紧跟着远去;有点小聪明的人看到靡丽的文章就心动,爱好新奇的人听到怪异的事物就觉得爱听。

符合合于自己口味的作品就称赏,不符合的就(感觉)没劲而不加理会;各自以片面的理解,想来品衡千变万化的文章,这就是所谓的(一个人只知道)向东望去,(永远)看不到西边的墙啊!品论:“知音”本指识解音律者,亦可指知交好友,这里则比喻鉴赏文学,是“借喻法”。

译文:刘勰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刘晓林译(人)只有习练过大量乐曲后才能懂得音乐,看过众多宝剑后才能懂得剑器;所以全面评价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须先广泛地观察。

见了高峰就更能看清小山丘,识得沧海巨浪就更知道田间沟渠。

在轻重上没有私心,在爱憎上没有偏见,然后才能(做到)对道理评判象秤一样(公平),品察文词象镜子一样(清楚)。

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个方面观察:第一是看采用体裁,第二是看遣词造句,第三是看继承创新,第四是表现手法,第五是看用典意义,第六是看韵律(美感)。

这种方法如能实行,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了。

刘勰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

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

”见异唯知音耳。

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

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刘晓林译写作是(作者的)内心有所触动才阐发文词;赏读者(却是)先看(作品)文词再深入到作者的内心。

顺着波流方向追溯到源头,即使(过程)隐微但一定可以(发现)显豁。

年代久远而不能见到作者,但细品读作品就可以窥视作者的内心。

哪里是写就的作品太深奥,只恐怕自己见解太肤浅啊。

那一门心思放在山水之间的(琴者),用琴声(自然)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怀,何况形成文字流于笔下,文理(包括心理)怎能隐藏呢?所以读者内心显照文理,就像眼睛显照事物的外形一样:视觉很好就没有什么形态不能辨别;内心聪慧就没有什么道理不能明白。

然而世俗的认识上不清的人,(常)抛弃深刻的作品而欣赏浅薄的作品。

这就是庄子讥笑(人们只爱听庸俗)的《折杨》,宋玉慨叹高雅的《白雪》(不被人欣赏)的原因啊。

从前屈原说过:“温文质朴而不假修饰且不善于表达,(所以)人们不知道我的出众才华。

”发现出众才能的,只有知音啊。

扬雄自我评论“内心喜欢深刻、博大、绝顶华丽的文章”,他不创作泛泛浅陋的作品,也就(由此)可知了。

只要是见解深刻、能看出作品涵义的人,就必能(在欣赏杰作)时得到内心的愉悦;就像春天登台所见可以使众人舒畅,音乐与美味留住过客一样。

听说兰花是全国最香的花,(人们喜爱)佩在身上显得妩媚且弥漫着芬芳;文学书籍也是国家的菁华,品玩才懂得其中的美妙。

知音君子,希望特别注意(上述)这些。

品论:1、若想“知音可逢”首先要提高批评者的自我修养2、再借由合理的批评手段,经由作品外在艺术形式,进入作家感情世界3、“六观”作为批文入情的步骤与手段,即可应用于文学批评,也可用在作文教学方面。

译文:刘勰文赞曰∶洪锺万钧,夔旷所定。

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流郑淫人,无或失听。

独有此律,不谬蹊径。

刘晓林译综论:三十万斤重的大钟,(只有)舜时的乐官夔和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师旷才能定造。

好书满箱,(必须)依靠卓越的鉴评来裁定。

郑国的音乐流荡会使人误入歧途,千万不要被它迷惑听觉(而不知对错)。

惟有(遵守)这(正统的)规则,才不致走错道路。

品论:骈文的形式来写理论文章,犹如带着镣铐跳舞。

但本文文畅理顺,词采斐然,堪称典范。

四、文本风格1、文章层次清楚,逻辑关系显豁2、善于利用骈体的特长——对偶3、句式多变,不拘泥于对偶4、篇中穿插警策之句与适当的清辞丽藻。

五、思考讨论1、就此篇分析骈体文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他是在“带着镣铐跳舞”?2、除了“导读”指出的内容,刘勰对提高鉴赏力还有哪些主张?扩展阅读《知音》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

据有关学者统计,从1962年至2005年,研究《知音》的论文,中国大陆地区一百四十篇,台港地区十六篇。

[1]这些篇章虽不乏精辟的见解,但主要是把它作为“文学批评”或“文学鉴赏”专论来研究的,在某种程度上“游离”了《知音》“教人如何成为作者的知音”的篇旨。

而论述《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关系的,笔者仅见到台湾学者王更生的《文心雕龙新论·拾贰文心雕龙在国文教学上的适应性·七从深究鉴赏方面看》一节谈到。

[2]因此,从“阅读”的本位视角来研讨《文心雕龙·知音》,将“澄明”被“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所“遮蔽”的阅读理论,使之服务于今天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达到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文心雕龙·知音》的性质《文心雕龙·知音》的性质,历来说法不一。

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曰“鉴赏论”。

周振甫指出:“《知音》是讲鉴赏的,是鉴赏论。

”刘文忠也持同样的观点:“《知音》篇就其主导倾向来说,是偏重于鉴赏的,因此,我比较同意《知音》篇是鉴赏论的看法。

”[3]二曰“批评论”。

缪俊杰认为:“整部《文心雕龙》都贯串着他对文学批评的见解和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但比较集中谈到文学批评的专篇有《知音》。

”[4]三曰“鉴赏—批评论”。

王运熙在《<知音>题解》中明确指出:“本篇论述文学鉴赏和批评。

”[5]詹锳也认为:“《知音》篇是专门讲文学鉴赏和批评的。

”[6]三种观点尽管不同,可思路是相同的:都是用今天的文学理论概念来“套”《知音》。

要知道齐梁时代的刘彦和是不可能想到今人所谓的“批评”、“鉴赏”等各种专论;假如他脑子里有“××论”,恐怕也写不出“笼罩群言”的《文心雕龙》。

显然,三种观点的不足是“以今律古”,把《知音》“现代化”。

而这种“用自己的理论武器把《文心雕龙》这个有机整体肢解得七零八落,搞成几大‘块'几大条”做法,“都是远离了《文心雕龙》的根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