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19 读懂诗歌(五)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原卷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19 读懂诗歌(五)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原卷版)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
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一、真题速递
(一)【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二)【2010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考点精讲
(五)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咏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

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咏物诗的基本特点是“咏物之意不在景,亦不在乎山水之间”,而是别有兴寄,别有怀抱。

咏物言志诗有三种:一是借物以自况,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追求理想、经历处境,这样的咏物诗均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法,是借物抒怀;三是借物来说明一个普世的道理,是借物寓理。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王安石的《梅花》、郑燮的《竹石》、虞世南的《蝉》等均是“咏物言志诗”的典范之作。

(六)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三、考点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9分)
流莺[注]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漂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D.这首诗首先描述流莺的恓惶之状,第二联起,转入寄托,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流莺的形象之上。

第三联主要是时间上的跨度,以及境况的对比。

尾联抒发伤感。

(2)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
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胡世将)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

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

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

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

②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

③汉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

④阃(kǔn)外:指统兵在外。

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

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

欹(qī),倾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
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词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词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一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2)“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是词作中两组对仗的句子,请任选一组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6分)
答:
3.【2019·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
古风·碧荷生幽泉[注]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9分)
筝柱①子
朱湾②
散木③今何幸,良工不弃捐。

力微惭一柱,材薄仰群弦。

且喜声相应,宁辞迹屡迁。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

【注】①筝柱:就是筝上的弦柱。

每弦一柱,可移动以调定声音。

②朱湾: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

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征辟。

③散木:无用的木材。

《庄子·人间世》记载:“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说自己身为无用之木,没什么大用处,但能工巧匠却没有抛弃自己,自己十分幸福。

B.颔联说自己能力很弱,只能作为古筝的筝柱,非常惭愧,要想奏成音乐,还要依仗群弦。

C.颈联写筝柱因为能帮助琴弦发出和谐之声而喜悦,哪里会拒绝转动身躯,为调出更美的音色而努力。

D.尾联直抒胸臆:如果有知音能欣赏我、重用我,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为国效力,报答恩人。

(2)这首诗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6分)
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