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初识“诸子百家”精彩开篇词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诸子百家”。
活动目标1.了解、识记“诸子百家”的相关知识,体味其博大精深。
2.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辨析重要学派的言论、思想精髓的影响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及运用能力。
3.“诸子百家”的言论及思想震古烁今。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传承、宏扬、发展、运用祖国优秀文化及其思想精髓的能力。
活动准备“诸子百家”中,我们已经领略过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列子的风采,温习学过的有关课文,并和同学交流:1.你所知道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故事(如老子骑青牛出关,孔子周游列国,庄子梦中化蝶,等等。
);2.你所知道的“诸子百家”的名言;3.你所了解的对“诸子百家”的评述;4.除了上面提到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外,你还知道哪些学派及其代表人物?5.《诸子集成》中包括哪些著作?它们的作者是谁?活动资料推荐1.有关诸子百家的书籍。
2.有关诸子百家知识的网站。
活动过程一、情景导入“诸子百家”是怎么一回事?“诸子”为什么那么牛?“百家”真的就是不多不少、刚好一百家吗?诸子百家有哪些成就?有哪些故事?给后世的影响有哪些?……本节课将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活动。
二、方法指导1、全班同学分成十个学习小组,并指定其中一人担任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探讨的协调工作。
2、十个小组按先后顺序分别探讨学习“诸子百家”中的“十家”(即“诸子学派”)。
3、各组要探讨所选学派的代表人物、朝代、主张、主要著作及其影响。
4、根据探讨计划,学生可选择相关书籍、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组长可分工到个人,然后搜集整理)。
5、向家长、老人或当地图书馆了解有关“诸子百家”的知识。
6、各学习小组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分条列出。
三、内容设计1.班主任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者,首先向大家介绍“诸子百家”。
诸子:指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等等;百家:指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
但一般指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2.组织每小组进行汇报搜集所得。
其他同学可做简单记忆。
汇报展示:法家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隋书·经籍志》列出的法家经典有《管子》十九卷、《商君书》五卷、《申子》三卷、《慎子》十卷、《韩非子》二十卷、、《新书》三卷、《正论》六卷、《法论》十卷、《政论》五卷、《阮子正论》、《世要论》十二卷、《陈子要言》十四卷、《蔡司徒难论》五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
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
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
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慎到、杨朱。
作品:《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
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家。
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
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统,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
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
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
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
老子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公元前604年,谥聃。
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
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
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折叠名家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
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
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
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代表人物有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代表人物:邹衍,邹衍的著作《邹子》和《邹子终始》,据说有十余万言,但早已夫失。
现只有《吕氏春秋》、司马迁《史记》的一些段落可见其思想。
折叠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创始人:鬼谷子。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