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大都市近郊乡村规划新趋势——以南京市江宁区“五朵金花”为例张川吴海琴【摘要】“美丽乡村”奋斗目标的提出使乡村规划逐步开展起来,特别是近郊乡村规划建设显得尤为活跃。
本文从分析和总结乡村规划历程入手,阐述大都市人群回归乡野的田园情怀、大都市近郊乡村发展的渴望和自身优势,以南京市江宁区“五朵金花”为例,总结了大都市近郊乡村规划的新趋势,即提出尊重村民意愿,激发村庄“活力”、强化村庄主题定位,形成项目引爆点、大地景观有机渗透,乡村空间自然大气、微改化整治村庄环境,提升乡村景观品质、积极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共享共建,引领乡村集约化建设,期待对美丽乡村的规划编制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规划;大都市近郊;微改化;乡土化1.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明确了“美丽中国”的表述。
在随后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现美丽中国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中国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2.乡村规划历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以后,全国各地以规划为龙头,编制了多种类型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在近八年的技术探索和实践中,各地关于乡村规划的类型可分为村庄布点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形式在不断变化,内涵不断丰富,操作性和针对性也越来越强。
2.1村庄布点规划为了能有效地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有机衔接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村庄布点规划。
村庄布点规划是以乡镇域为规划范围,从宏观层面按照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各个自然村的布点,镇村之间、村村之间的相关基础设施的布局,以及需要从镇域范围统筹安排的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布点[1]。
村庄布点规划从宏观上明确了各个村庄空间位置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配套,但不能根本上解决村庄发展和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实际问题。
2.2村庄整治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目标为构建和谐优美村容村貌,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农房建设整治、道路工程整治等市政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整治。
规划只能解决村庄表象问题,“治标不治本”,立面出新的手法导致农村丰富建筑文化底蕴在逐渐消失,水泥地铺天盖地影响了村庄乡土环境,重点是没有对村庄未来的发展提出引导,没有彻底让农村走向致富之路。
2.3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是响应十八大“美丽中国”号召提出的新规划类型,是在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修编的基础上,以村庄布点规划中确定自然村或行政村的村域范围为单元,依托自身资源,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引导村庄特色发展。
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的任务是针对村庄存在具体问题提出村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产业发展、村庄布局、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绿化景观建设等。
从村庄自身存在的问题、拥有的资源、遇见的机遇出发对村庄进行把脉,激发村庄活力,塑造乡村品牌。
规划紧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更加强可操作性易实施,规划类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主。
3.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势背景3.1大都市人回归乡野的田园情怀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长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的大都市人经历着PM2.5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塑化剂、毒奶粉的喧闹,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结婚难、生子难等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和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愈来愈渴望回到宁静乡村享有一种幽静、闲暇的宁静生活,节奏缓慢、顺畅且有规律。
3.2大都市近郊乡村发展的渴望大都市近郊乡村是指大都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近郊区的村庄,由于与大都市近邻,二者相互之间保持着物质、资源交换,以及资本、能量流动,使大都市近郊乡村区域经济基础较好,村民自主性意识强烈,希望不离乡不离土即可实现过上生活富足的生活,有强烈乡村发展意识。
3.3大都市近郊乡村自身的优势大都市近郊乡村的美丽是不可复制的,乡村大多都以大地山水景观为基底,大地生态背景是最有特征性的标志,污染少,空气新鲜,是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尤其是各种野菜、野味多的基地。
大都市近郊乡村虽位于大都市外围,但是乡村生活仍然是闲适的,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住着低密度、低容积率的农家小院,延续着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是一种淳朴、自然的生活。
大都市近郊乡村与都市核心区毗邻,受城市影响大,交通相对便利、快捷。
4.大都市近郊乡村规划的美丽实践新趋势——南京江宁区“五朵金花”2012年江宁区充分发挥大都市近郊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绿色、可持续的美丽乡村特色发展之路,成功建成谷里“世凹桃源”、横溪“石塘人家”、江宁“朱门农家”、“汤山七坊”和“东山香樟园”都市生态休闲示范村,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区。
4.1江宁区“五朵金花”运营概况江宁区在 “五朵金花”建设过程中,以旅游村的定位,开展了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出新,发展各类农家乐经营户和民俗作坊。
2012年4月27号,江宁区“五朵金花”正式开业,开村1年左右时间,吸纳游客达到50万人次,实现收入突破1亿元,农家乐经营户月收入约4万元,户均月利润约为1.5万元,并带动劳动力近千人就业,业已成为南京市民近郊一日游和小长假游的首选景区。
图1 江宁五朵金花分布图4.2 “五朵金花”规划建设实践 4.2.1尊重村民意愿,激发村庄“活力”大都市近郊乡村由于独特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生态化田园资源、自然和淳朴的生活环境,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同时也存在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现象。
以南京市江宁区近郊乡村为例,村民家庭年收入4~12万不等,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农+打工,家庭农田大都承包给别人种,村民有强烈就地就业发展乡村旅游的愿景。
针对这一现象,在大都市近郊乡村规划中应增加问卷调查,尊重村民意愿,通过调查了解村民参与发展村庄旅游的积极性和从事乡村旅游服务方向,了解村民对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整治现状需求,了解家庭居住的意向,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在规划实施中,以农民为行为主体,引入乡村旅游公司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提供资金、信息与政策支持和规范发展的秩序,最终形成“政府+公司+农户”为主导的开发模式。
4.2.2 强化村庄主题定位,形成项目引爆点(1)主题定位差异化一个好的定位将决定未来项目运营的成败,一个好的主题将带来意向不到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因此,为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发展,大都市近郊乡村必须走错位发展的道路;错位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及产业资源,充分考量区位、交通条件、区域定位、周边景区,谋求差异化发展,打造一个鲜明的主题。
江宁五朵金花的主题定位如下:表1 江宁旅游乡村主题定位图2 江宁区五朵金花开业后小长假客流量图3 村民问卷调查表(2)针对性旅游策划大都市近郊乡村除了进行传统的村庄布局规划外,应根据旅游村的特质,针对客源和主题的定位强化旅游策划内容,便于推广和宣传。
具体内容包括:设计旅游及市场推介名,进行LOGO 设计,进行游客容量预测,增加旅游产品、旅游设施的内容并落实到空间中。
江宁五朵金花围绕主题定位进行的旅游策划如下:表2 江宁旅游乡村主旅游策划分析4.2.3 大地景观有机渗透,乡村空间自然大气大地景观的乡土性是城乡差别的本质差别,也是吸引大都市人的共鸣点。
因此,在乡村规划中,立足乡土性,将村庄外围的农林用地形成绿色背景,有机渗透融入村庄内部;对村庄的布局进行微改,梳理道路骨架,尽量保留现状的植被和建筑;村民住宅强调组团式布局、局部带状改造前 改造后[2]图5 东山香樟园入口布局,新建区规模适度、相对集中,公共设施的位置应尽量集中在村庄中部。
4.2.4微改化整治村庄环境,提升乡村景观品质环境改造和设计对大都市近郊乡村很重要,它将直接影响一个村庄品质,“城要像城,乡要像乡”是近年来城乡统筹发展中各方面呼吁最多,也是很难把握的一个问题。
很多乡村规划操作性差就是因为惯性思维,把城市的环境直接搬到乡村中建设,缺少乡村的特质。
乡村的景观环境改造及设计应以乡土为原则,返璞归真,对农村的乡土资源进行放大,更多的表现田园野趣和自然地貌。
在设计中,将外围大地景观有机渗透进村庄内部,保留村庄的地形地貌、水体、动植物等原有的生态资源,改变现状中严重存在的水泥路面硬质过度的问题,应运用木材、石材、砖等乡土材质进行整治和设计,特别是重要的景观节点(如村庄入口和村民健身广场等)更加强乡土特征,绿化种植应为乡土植物和特色物种。
近几年,农村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村民自建的住宅无论是结构还是外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因此在对这些村庄住区整治改造时都尽量微改化,反对村民住宅统一增加“山墙”,统一替换“门套”,统一刷“墙基”,更多的是保留村庄的肌理,在建筑外面做“文章”。
如路面硬质过多的现状特征,采用青砖、碎石拼等乡土材质进行路面整治;适当扩大面积增加庭院绿地,在绿地中栽植1~2棵落叶乔木,形成庭院绿荫空间,局部点缀一些果树和开花小乔木(柿子、石榴、梅花等)体现四季变化,地被可开辟生态菜园。
将原有围墙部分拆除,改为通透的竹制(或木制)栏杆,增加庭院通透性和景观渗透性。
在大树下放置一些石制坐凳,供游人休憩喝茶。
庭院面积比较大的农户可以在院子中搭建木花架,结合葡萄、葫芦等攀援植物,形成绿色休憩空间。
这样的微改化,既节省投入资本,又体现农村的特点。
4.2.5积极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共享共建,引领乡村集约化建设城市与农村公共和基础设施配套供给不均衡是很多村民背土离乡去城里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导火线,而让村民享受到与城市市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会留住更多的村民留居本村创业。
因此,乡村规划中应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有助于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通过新建、改造、扩建、购买、置换等多种方式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功能、设施和设备应完备,单体的设计应满足使用要求、体现乡土特色、延续乡村建筑的文化肌理和底蕴。
江宁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办法中提出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要求,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标准,配有“一点、一厅、八室、三办”等基本设施,一点指户外文体活动点(500m 2);一厅即为一站式服务大厅(公共服务站)(60m 2);八室指多功能会议室(200m 2)、图书阅览室(60m 2)、健身康复室(60m 2)、综治室(60m 2)、娱乐活动室(60m 2)、托老室(80m 2)、志愿者服务室(30m 2)等;三办指的是书记办公室(≤30m 2)、主任办公室(≤30m 2)及财务办公室(≤30m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