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第十二章___法律价值

法理学第十二章___法律价值

律; ❖ 2、机动车驾驶员必须扣安全带的法律; ❖ 3、禁止人们在无救生员的情况下到海边浴场
游泳的法律;
❖ 4、规定自杀是犯罪的法律;
❖ 5、禁止决斗的法律。
❖ 6、管理某些合同的法律,例如规定任何人签 订终身为奴的契约都是无效的。
❖ 7、不允许把受害人的同意作为推卸法律责任 的辩护理由的法律。
❖ 8、控制高利贷的法律;
❖ 第二,正义是衡量法律优劣的重要尺度和标 准。
❖ 一项法律,如果在社会多数人看来是不正义 的,那么无论立法者认为它多么有用、多么 必要,也无论执法者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强制 推行,都必然要受到多数人的反对或抵制。 因此,一项不正义的法律,虽然从形式上 看——国家按一定的程序制定的规则,仍然 是项有效力的法律,但却是一项不配称为 “法律”的坏法律,也不可能真正发挥一般 法律所具有的效果和作用。
❖ (二)法律对于正义具有的维护和促进作用, 表现在:
❖ 第一,通过立法分配权利义务以确立正义。
❖ 主要表现为把指导分配的正义原则法律化、 制度化,并以这套正义原则为指导,通过大 量的具体的权利、权力、义务、责任规定, 对各种资源、利益和负担进行权威性的分配。 在这种分配中,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时最 具有根本性的。因为基本权利和义务涉及到 公民的人格尊严、人身自由、财产利益、政 治地位以及公民和政府的关系。
❖ 9、对精神病人和染上毒瘾的人实行民事拘留 或收养,即把它们送到精神病院或某些专门 机构剥夺他们自由伤害能力和条件的法律。
❖ 等等。
❖ 三是冒犯原则。
❖ 这一原则的基本思想是,法律禁止那些 虽然不伤害别人但却冒犯别人的行为是 合理的。所谓冒犯行为,主要是指使人 精神上或心理上愤怒、羞耻或惊恐的淫 秽行为或禁忌行为,如人们忌讳的性行 为、虐待尸体的行为、亵渎国旗的行为 等。
❖ 四是法律道德主义。
❖ 根据这个原则,公认的社会道德的存在是 社会所必需的。社会有权利运用法律保护社 会的公共道德,法律应当干预那些公然侵犯 社会公共道德的行为。也就是说,法律要强 制推行公共道德。
❖ 但法律在干预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时,要注 意平衡公共道德与私人利益。首先,要容忍 与社会完整统一相协调的最大限度的个人自 由。其次,要尽可能地尊重个人的隐私。再 次,法律是涉及最低限度而不是最高限度的 行为标准。
❖ 狭义上的自由仅仅是权利的一种特定类 型。在此意义上,自由是种概念,权利 是属概念,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这种狭义上的自由就是法律上直接以自 由指称的那些权利,如人身自由、言论 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通信自由 和宗教自由等等。这些权利之所以被直 接以自由命名,是因为它们具有更明显 的选择性。
❖ 其基本思想是禁止自我伤害的法律,即家长 式的法律强制是合理的。家长式的法律强制 是指为了被强制者自己的福利、幸福、需要、 利益和价值,而由政府对他的自由进行法律 干涉,或者说是指强迫一个人促进自我利益 或阻止他自我伤害。 。
❖ 属于家长式法律强制的法律和司法实践如: ❖ 1、强迫摩托车手在行使时必须戴安全帽的法
第三节 法律的正义价值
❖自从人类社会发生公正与不公正的 问题以来,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 会的美德和崇高理想。 但“正义是 一张普罗修斯似的脸,变化无常, 随时可呈现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 相同的面貌。”
❖ 一、几种正义论
❖ 第一种是相对正义论。
❖ 这种正义论也称为是主观正义论或“随意而定的” 正义论。它断言,正义不过是个人或者个别集团的 感情的任意表露,宣称某某行为是公正的,只不过 表明我赞成这个,我也希望你这样做。
当主体的自由被法律作为一种权利而确认后, 就意味着,一方面,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强 迫权利主体去做法律不强制他做的事,也不 能禁止权利主体去做法律允许他做定的事; 另一方面,权利主体只能在法律界定的范围 内做他想做的事情。
❖ 在法律上,自由与权利是意义比较接近 的概念。广义上的自由与权利是基本等 同的概念。在绝大多数场合中,权利都 意味着选择的自由,因此,在典型的意 义上,可以说权利即自由,授予权利即 意味着权利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自主地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
❖ 社会正义论认为,一个正义的社会制度就应当是以 上述原则为指导来设计的。但是,这两个原则的重 要性是不同的,第一原则优先于第二原则。即只有 在实现最大的均等自由之后,才能自由地实现差别 原则和公平的机会均等原则。
❖ 第四种是资格正义论。 ❖ 资格正义论包括三条原则:第一条为获取原则,
该原则规定了如果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持有是完 全通过合法手段实现的,那么这种持有就是正当 的,该条原则主要适用于财产的原始取得和人们 对无主物的占有;第二条原则为转让原则,该原 则规定了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持有是通过合法转 让这种方式实现的,那么这种持有就是正当的, 该原则适用于如何能够正当地拥有所有权已经属 于别人的东西;第三项原则是矫正原则,是对不 公正占有的矫正。 ❖ 持有正义理论的结论是:如果按照获取、转让和 矫正原则,某人有资格得到其持有物,那么它的 持有就是正义的;如果每个人的持有都是正义的, 那么持有的总体状况就是正义的。
第十二章 法律价值
第一节 法律价值概述
❖ 第一种使用方式是用法律价值来指称法律 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增 加哪些价值。这些法律所能保护和增加的 价值,也就是法律制度实施所追求的理想 和目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其称为法律的 目的价值。
❖ 第二种使用方式是用法律价值来指称法律 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这主要是一种研 究方法,就是用法律本身的价值评价法律 制度。
❖ 第三,正义观念的进步能够引起法律的变革 和发展。
❖ 由于正义观念指导和影响着法律的制定和实 施,因此,正义观念的进步就必然导致法律 发生变革和发展。当人们的正义观念发生变 化时,人们就会觉得按照旧的正义观念制定 和实施的法律是不合理的,就必然会要求按 照新的正义观念制定新的法律,从而推动法 律的变革和发展。
❖ 社会正义的原则有两条内容:
❖ 第一条是最大的均等自由原则 。该原则涉及基本自 由的分配问题,如选举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 财产自由等等。该原则主张有二:一是每个人都平 等地享有这些基本自由;二是这些基本自由尽可能 广泛。
❖ 第二个原则为差异原则。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 分为差别原则,要求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安排得 对所有人都有利,特别是使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得 到最大可能的利益。第二部分为公平的机会均等原 则,要求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与职位相连,而职位 在公平的机会均等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
❖ 自由权是指法律所规定的、人们能够按照自 己的意志独立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出一定行 为或者免受他人约束、干预的权利。
❖ 在现实社会中,受法律保护的自由(自由权) 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人自由,包括生命、 健康、名誉、人格、迁徙、信仰、思想等; 二是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 社、游行、示威等方面;三是经济自由,包 括个人财产所有、处分、贸易、劳动、消费、 投资等。
❖ 与一般的法律权利不同,自由权是一类原生的、基 本的权利。其特点是:
❖ 1、享有自由权利者能够自己独立作出一定行为, 具有自主性;他可以行使法律赋予的自由,也可以 放弃或不行使该项自由。
❖ 2、自由权本身是一种“不负相对义务”的权利。 自由本身不含有义务,义务本身也不蕴含自由。一 方面,一个人有义务从事某种活动,即表明他无自 由去做与义务内容相反的事情。另一方面,一个人 有某种自由,也表明其无义务去做一定的行为。
❖ 评价:相对正义论就反映了人们在正义或价值问题 上的冲突和对立以及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在价值判断 中的影响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它过分夸 大了正义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而否定了正义的主观 性和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 第二种是形式正义论。
❖ 形式正义理论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正义理论。
❖ 佩雷尔曼认为,对每个人来说,正义总是意味着某 种平等。这是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全部正义概念的共 同思想。从这里可以引申出一个形式正义的概念。 形式正义,笼统地说,就是要求以同样的方式对待 人,正义就是同等待人。
第二节 法律的自由价值
❖ 一、自由释义 ❖ 自由西文字意指的是从约束中解放出来,或者说是
一种不受约束的状态。 ❖ 在罗马法中,自由的定义是“凡得以实现其意志之
权力而不为法律所禁止者是为自由”。 ❖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自由两字很少连用,但中文的
自表示自己或本人,由有从事之意,因此自由两字 连在一起含义有“自主从事某事”之意。
❖ 法律上的自由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 是消极自由;一种是积极自由。
❖ 所谓消极自由,是指主体不受外在压制 和束缚的状态,其表述方式是“免 于……的自由”,其突出特点是以不受 社会的干预为实现自由的条件;
❖ 所谓积极自由,是指主体具有依自己的 独立意志行事的能力,其表述方式是 “从事……的自由”,其突出特点是以 社会的干预为实现自由的条件。
❖ 二、法律对自由的保障
❖ 在立法上,自由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确立自由原则。
❖ 二是规定法律上的自由权利。
❖ 要真正从法律上保护人们的自由,除了明确 规定自由原则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法律制度、 法律规范中体现和规定自由的内容,并且设 定相应的控诉制度和公正审判制度。其中, 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人们各项合理的自由要 求上升为法律上的自由权,使其成为受到国 家保护的法定的自由权利。
❖ 第二,通过法律实施惩罚罪恶、补偿损失来 实现正义。
❖ 当社会成员违反法律所确认的分配正义原则 及体现这套原则的权利义务规定时,正义就 要求对其行为进行惩罚,或要求对其行为造 成的损害进行补偿。法律中关于违反权利义 务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规定,或专门的 确定违法犯罪人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规 定,就体现了正义的要求。
❖ 这需要区别两类行为,一类是自涉性行为, 一类是他涉性行为。前者是只影响自己利益 或仅仅伤害自己,因而是留给个人自决的行 为。后者则影响别人利益或伤害到别人。只 有伤害别人的行为,才是法律干涉和检查的 对象,未伤害任何人或仅仅伤害自己的行为 不应受到法律的惩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