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有感倪维斗院士在《科技日报》上发表的《我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文章(以下简称倪文),全面地讨论我国的能源和战略对策。
文章中列举了我国能源无法改变的现实,五个严峻的挑战,然后给出了“若干重要的战略对策”。
读后,很有收获。
有些观点,例如“节能为本”、“加速发展核能”等,本人很是赞成,就不重复了。
这里仅就一些认为值得商榷的观点,发表个人意见,请批评指正,也算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热心人参与讨论。
天然气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谈到我国能源的现状,让我们首先看看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见下表(网络版略)。
表中所示近几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辑,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7-2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从中可以看出能源消费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的贡献。
很明显,煤、石油的地位很重要,倪文理所当然地用大量篇幅谈及它们,但是在这样涉及到我国能源战略大局的论文中,完全不提及天然气的现状及发展战略,我以为是个很大的疏漏。
为什么?天然气作为一种优秀的化石能源,明显的得到各国的重视和快速的发展。
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其的贡献比例从1971年的16.1%,上升到2002年的21.2%,以后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估计到2020年,可达到24%,超过煤炭,成为继石油之后的第二大能源,估计到2030年,天然气在世界能源中的贡献可达到25%以上。
世界一次能源消耗量表(主要数据来自WORLDENERGYOUT鄄LOOK2004,IEA)我国天然气发展速度很快,2000年产为272亿立方米,而2005年产量就达到了500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希宏在2006年9月10日至12日在杭州举办的第七届中美石油天然气工业论坛上发言时指出,中国天然气消费量正大幅增长。
2005年,中国消费了460亿立方米天然气,同比增长39%。
李希宏预测,中国天然气需求量在2010年将达到1400亿立方米/年,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从现在的不到3%提高到7%。
近年来液化天然气(LNG)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正在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一次能源。
近年来,我国对LNG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据报道我国正在规划和实施的沿海LNG项目有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辽宁等省,这些项目将最终构成一个沿海LNG接收站与输送管网。
在内陆,我国建成的LNG卫星站已超过40个、调峰站1座、LNG工厂2座,正在建设中的LNG工厂有4座,规划中的LNG接收站全部建成后总储存中转能力可达1800万吨/年。
我国的LNG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
预计,2010年中国LNG进口将超过1200万吨,《中国石油报》预测至2020年,中国将至少进口6000万吨LNG。
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指出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必须改变。
但是由于煤的基数太大,从我国缺油的国情出发,不可能用油代煤,化石能源中,只有天然气可以担当此任了。
因此,不谈及快速发展的天然气,就不能全面地讨论我国的能源战略。
结论:天然气在我国能源份额的比例不断增大是必然的,天然气是替代煤炭的可实际运作的化石能源,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如何减排CO2?全世界都感受到今年的暖冬,没有人反对减排CO2。
问题是如何减排CO2?倪文提出“煤的现代化利用———以煤的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系统是对应我国能源问题严重挑战的战略方向”是很好的建议,至于具体多联产系统的具体内容还应该根据各地的煤质不同而异,不宜强求一律。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处理收集到的CO2,诸如制成塑料,废矿井埋藏等,且不说这些方案是否经济可行,是否安全可靠,实际上,面对全世界每年250亿吨的CO2的巨大排量,目前所有处理的CO2的数量都显得微不足道、无济于事!我更想问的是,即便我们可以收集煤炭燃烧时生成的CO2,又有何处能放置煤炭放出的如此巨量的CO2?现在科学家提出用废弃的矿井和油井来放置,体积够吗?假设煤炭很纯,全是C,C的分子量为12。
煤炭的容重粗略计为1400公斤/立方米(实际褐煤的容重一般为1.05~1.2,烟煤为1.2~1.4,无烟煤变化范围较大,可由1.35~1.8。
),不论煤炭用于何处,最终都变成稳定的CO2,分子量44,气体的密度约为2公斤/立方米。
可见,由煤产生的CO2,其体积要扩大700倍!你可以简单地想想,将原先那么多体积致密的放在地下的固体煤炭,变成体积大700倍的气体,能有地方存放吗?在今年2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九届亚洲氢能会上,有日本专家提出将CO2放入深海,认为在3000米水下,CO2可以以液体的形态保存。
当即,就有许多反对意见。
事实也是,水底存放大量CO2,会给深海生态带来什么影响?一旦有地震什么的,CO2是否会大量释放,造成严重后果?海水中CO2含量增加,会给海洋生物、鱼类带来什么影响?等等都是未知数。
人类使用的煤炭的量实在是太大了,我以为根本没有办法解决这些煤炭产生的巨量CO2的问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用煤炭!但是现实又不允许,只好一方面找一些方法处理CO2,不让它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另一方面要尽快设法采用替代燃料,减少煤炭的使用量。
减少二氧化碳的最好办法是使燃料去碳化,即不用含碳的燃料,这样就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
当然由于目前以煤为主要的能源的实际情况,去碳化只能作为努力方向,但是能源战略建议者应该有所考虑。
最有希望的无碳燃料应当是可再生能源,还有核能。
在“无碳燃料”一时不能唱主角情况下,应该建议加速开发、应用“少碳燃料”,如天然气。
纵观能源发展史,你会看到人类的能源先是用薪柴,然后用煤炭,现在主要用石油,接着将是天然气。
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碳氢化合物,它们的碳/氢的原子比率为柴薪∶煤∶油∶天然气大约是10∶1∶0.5∶0.25。
人类所用的燃料中的碳和氢的比例随年代逐步下降,燃料的“去碳化”是世界大趋势。
结论:要减排CO2,一方面要研究减排、处理CO2的技术,处理现有的化石能源的CO2排放。
更重要的减排CO2的战略应该的是推进燃料的“去碳化”,大力发展天然气、可再生能源,还有核能。
虽然“去碳化”是长远目标,不能一时实现,但是战略建议中应该有所体现。
如何应对我国的石油安全?我国石油短缺和石油安全是众所周知的大问题,如何应对?倪文提出:“我国石油对进口的依赖度将从40%增加为50%和60%,能源安全如何考虑?如何加速石油的替代?我国的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如何用创新的发展模式来适应这个形势?在车用替代燃料方面我国应以此为契机走出自主创新的道路……液体车用燃料的短缺将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我国汽车工业和汽车保有量近年来迅速增长。
2005年我国生产汽车570万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
2005年比2004年汽车保有量增加20%。
近年来车用燃料消费量增长很快,平均约为12%,2005年全国汽油消耗是4770万吨,柴油消耗是8513万吨。
在我国石油储量、产量不多和车用液体燃料必须安全供应的形势下,煤基醇醚燃料的替代成为我国必然的战略方向。
”这里倪文强调“煤基醇醚燃料的替代”,未免太单一了。
先不说发展轨道交通、电气交通可以用电代替部分汽油;就液体燃料而言,生物柴油、非粮食乙醇也应是选择之一吧,并非只有二甲醚(DME)。
为什么不放开思维,更彻底一些考虑气体燃料替代液体燃料呢?前文已经说到的天然气就是很好的车用燃料。
我国就有专门的“清洁汽车行动”推广天然气汽车。
燃气汽车是中国目前推广的替代燃料车中应用最广、技术也最为成熟的车辆之一。
自1999年初开展清洁汽车行动以来,在全国12个城市和地区进行了燃气汽车的小范围示范运行。
2002年底,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科技部正式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川省、西安等16个城市(地区)为“十五”清洁汽车重点推广城市(地区)。
2005年1月,科技部又在“十五”清洁汽车二期项目增补3个城市为清洁汽车重点推广城市。
目前,进入国家序列的清洁汽车重点推广城市已上升到19个。
据统计,到2004年底,19个重点推广城市的各种燃气汽车保有量已达21.5万辆。
其中燃气出租车和燃气公交车保有量达19万辆,占这些城市的出租车和公交车总保有量的60%。
同时,19个重点推广城市的加气站总数已达712座;随着国产加气站成套设备和关键部件的成熟,在加气站的建设中国产设备逐渐增加,目前国产加气站已占加气站总量的52.9%,加气站中应用国产设备的比例接近70%。
2004年全年累计消耗车用液化石油气(LPG)达35万吨,压缩天然气(CNG)达10亿m3,实现替代燃油120多万吨,同时各城市大气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进一步推进“清洁汽车行动”,天然气就会替代更多的石油。
现在我国更有条件推动这一计划,一方面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较几年前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天然气输送管道的推广,有利于更多的城市“油改气”。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成的大型、长距离天然气管道就有口径1米,长4000公里的新疆塔里木-上海管线,每年可运送120亿立方米天然气;口径1米,长932.2公里的榆林-北京管线;口径0.7米,长1375公里的长庆-武汉管线等,还有一些大型天然气管道在规划中,如新疆到广东的管道,气运力将达到260亿立方米/年。
这些管线经过许多城市,加快了当地天然气的使用。
东部地区将在2020年形成沿海天然气供应网,“海气上岸”为天然气气源提供了保障,也为天然气燃料替代液体燃料提供了基础。
北京现在就有3000多辆天然气公共汽车,都标记为“清洁燃料汽车”,如果我们的院士、专家多支持一些,使得政府官员的执行力度再大一些,那么,这些清洁汽车不就更多了吗?值得指出的是,实践证明如果在天然气中混合少量氢气,如5%-7%(质量百分比)氢气作燃料,会更进一步改善天然气汽车的排放。
已经有国外公司利用我国玉林柴油机厂生产的天然气发动机进行了实验。
结果表明,用纯天然气作燃料,玉柴机器只能达到欧Ⅱ标准。
而同样的发动机,采用天然气-氢气混合气作燃料,排放量大为降低,可以达到欧Ⅳ标准!清华大学承担中国科技部和美国能源部的国际合作项目,内容就是氢气-天然气混合燃料汽车研究。
发动机实验室试验已经取得肯定的结果,下一步就要进行整车试验。
这种实用性强的技术应该大力支持,尽快推广。
结论:为了应对我国的石油安全,不仅要考虑液体替代燃料,也要考虑气体替代燃料。
站在全局的高度规划、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倪文用大量篇幅谈及可再生能源,但是还有疏漏。
何祚庥院士已经评论没有指出“水能”,我就不重复了。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和海洋能等,具有资源丰富的特点。
据专家指出,我国各地太阳能辐射总量为3340-8400MJ/平方米,中值为5852MJ/平方米(罗运俊等,太阳能利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