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之道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之道


第二,不以做官发财。曾国藩说自己这一辈子绝对不以
做官来发财,不要靠朝廷给自己的俸禄成为富翁而传给子 孙,至于说贪污受贿更是可耻的事情。
第三,守住做人的原则 。
第四,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 第五,帮助打仗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
曾国藩识人之道
端莊厚重是貴相, 謙卑含容是貴相, 事有歸著是富相, 心存濟物是富相。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 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 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
曾国藩为人之道
曾国藩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 的三十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渡过,曾国藩也 没有忘记 ,每天仍然是吾每日三省吾身。除了以上五个字之外, 他还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等
曾国藩为人 之道
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帝国夕阳。
两次鸦片战争、辛丑政变、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各地教案。
他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 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 士点翰林,曾国藩的起步是翰林院的检讨, 官品是从七品(从七品就是我们今天的副
处级, 七品县太爷是处级。从七品,比正
七品矮一个级别。) 他从芝麻绿豆大的小 官起步,只用七年的时间在他37岁时就已 经是从二品的大员了,在湖南有清一代是 空前绝后 。
曾国藩到了晚年,知道自己的地位,故而对自己各方面的要 求更加严格,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成为一个后人可以 学习的楷模,同治四年他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后的遗嘱。
一曰慎独则心安:就是一个人当独处的时候也不犯任何的过
错,心里是最安宁的,没有任何可以担心的地方,慎独都可以保 持自己的完美,一颗心就会永远在安宁中。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之道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1872年) 字
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出身地主家庭,六岁 入塾。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 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擢内阁学士, 丁母忧回籍后,办团练,扩编为湘军, 镇压太平军。受封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后积极 倡导洋务。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在 办理天津教案中,因媚外卖国,激起公愤,调任两 江总督,同治十二年(1872)病终南京。
二曰主敬则身强:就是保持一种非常好的精神状态,对外要有
威仪要端庄,只有这样人的身体才可以强壮,他很反对儿女的精 神不振颓废。
三曰求仁则人悦:这是指爱心。 四曰习劳则神钦:劳动则身轻
曾国藩为人 之道
无 官 守 无 言 责 , 世 事 不 闻 不 问 , 且 将 艰 巨 付 儿 曹 。
有 子 孙 有 田 园 , 家 风 半 读 半 耕 , 但 以 箕 裘 承 祖 泽 ;
学者
晚清“桐城派古文的中兴第一大将” ——胡适
“做人治学并重” ——钱穆 “戎马仓皇,不废文事” ——钱基博
贬曾言论
吾祖民贼” —章太炎 “不晓得有本族、异族之分”

——陈天华
“ 抱负与时代错位” ——唐浩明 新儒家的发轫者
——周茂远
曾国藩为人之道
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七年,曾国藩在翰林院工作对自己的人生修
曾国藩用人之道
•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 曾国藩的人才观,最可贵的莫过于“自立立人,自达达 人”。也在治学修身之道上苛求完美。他治学思想包括立 志、有恒、专一、从良师、择益友。在自身修养上要求不 忮不求,不忌贤害能、妒功争宠,不贪图名利、患得患失。 最盛的同治初年,其人才占有半壁江山。八个总督,有五 个是曾国藩这里走出去的;巡抚十四个中有八个处于湘军 阵营;副省级职位有五十三位之多,省以下的无法统计。 他用人强调择将分枝,让他们去各展宏图。蒋介石写给蒋 经国的信中说:曾国藩不但自己立得住,也让别人立得住; 不但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仅此一点就足以作为我们 的老师了。
曾国藩识人之道
• 对“德”的重视
• 历代重才者所希求的最理想的人才,是德才兼备 的。曾国藩也一样,他评价、衡量一个人,首先 是看德,突出德的地位。曾国藩所谓的德,含义 甚广,具体而言,就是政治上忠诚、作风上质朴、 精神上坚韧不拔等。他称具有这些品德的人为 “血性男子”而极为称颂。 • 山乡之民多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 之习,乡村多拙朴之夫。
资产阶级维新派 “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口三复也” “能成大事者,必其自胜之力甚强” ——梁启超 不取虚诞之谋,不用桀鹜之材 ——费行简
资产阶级革命派
“居高位以知人晓事为职” 论兵“与近世各国兵家所论若合符 节”
——蔡锷
“足为吾人之师资” “拙”与“和”相统一
——蒋介石
无产阶级革命派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办事而兼传教之人” 治学无方,则百无一成 道与文二者兼具 ——青年毛泽东 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 ——晚年毛泽东
炼十分重视, 归纳起来有五个字。
准 则 来 对 待 要在 按没 照有 圣任 人何 的监 标督 准的 ,情 按况 照下 最, 高都 就是诚实、诚恳 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敬畏,不能无法无 天,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 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 的状态。 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 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曾国藩用人之道
• 不轻易进人,不轻易退人 • 曾国藩集团里的高级和中层以上人员,如果用一句话总 结,莫过于“纳新不吐故”最适合。他说:古人曾经说,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什,不易器”。就是说,如果没 有百倍的好处,就不能轻易改变过去的规章制度,和祖宗 传下来的做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把旧的器物丢弃。 虽然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必须要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但 在当时,他改写了这句话,更体现了他的人才观,即“人 不什,不易旧”,意思是,如果没有十倍的好处,是不会 淘汰旧人换上新人的。 湘军中层以上的架构非常稳定, 大多数人都和曾国藩走到最后。如果轻易更换关键岗位, 付出的成本不菲。
到了39岁,也就是二年之后,
曾国藩正式的做起了吏部侍郎。 到42岁离开北京之间的这三年时 间曾国藩,除了户部他没有兼任 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及 兵部都当过。
肃顺
慈西太后 奕忻
为为 文学 效研 法究 李韩义 鸿欧理 章。, ——
坚小 如中 会见 石大洋 ,,务 重循派 如规 山蹈 岳矩
左 宗 棠
君子居下,则排 一方之难;在上, 则息万物之嚣。 大抵谓天下事在 局外呐喊议论,总 是无益,必须躬自 入局,挺膺负责, 乃有成事之可冀。
曾国藩一生的事业, 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以立志来奠定人生的大格局。曾国藩为自己的人
生立下了大小两个方向,大的方向就是效仿前贤澄清天下, 就是以古代的圣贤为表扬,要为自己澄清天下,使天下得 到澄清,这是大的志向。
四败:
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曾国藩识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好像有特异功能一样,往往初次见面, 就能够初步判断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清史稿》 中有一段记载:曾国藩为人威严庄重,胡须漂亮, 眼睛呈三角形且带有棱角,每次接待客人的时候, 往往注视很久一言不发,被注视的客人或者毛骨竦 然,更多的人因此对曾国藩肃然起敬,然后曾国藩 开始问话,最后等客人走后,自己记录下来这个人 的优劣,没有一点差错。“尤知人,善任使,所成 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品辄目 其材,悉当。”由 于曾国藩阅人无数,又注意观察,还经常总结、验 证,因而能够以知人闻名于世。
曾国藩用人之道
有用之人,强与附之 对自己创业、打江山有用的人,要千方百计 让他们加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来,这就是曾 国藩所说的“有用之人强与附之”。“附” 就是附着在事业上,靠这个来凝聚人心。 他说:‘“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 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不达目的不罢 休。(彭)
曾国藩用人之道
• 以天下为笼,雀无所逃 • 当一个人的舞台不大,吸引人才的办法不足以鼓舞群伦 时,所能使用的人才也必定有限这是客观现实对人才的限 制。而个人的修养、眼界这些主观因素也会影响人才的聚 拢和使用。 • 曾国藩善于总结,还虚心体察自己在用人上的缺失。当 他发现自己不如胡林翼对人才更有吸引力时,立即给胡林 翼写信,说:“台端如高山大泽,鱼龙宝藏荟萃其中,不 觉令人生妒也。”又说庄子云:‘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 所逃。’阁下以一省为笼,又网罗邻封贤俊,尚有乏才之 叹。蜀营盘为笼,则雀且远引高翔矣。”③表示要向胡林 翼学习。据统计,曾国藩的幕僚中,就籍贯而言八十九人 中,湖南籍二十一人,仅占四分之一;江苏籍十七人;安 徽籍十六人; 浙江籍十人;其余四川、贵州、广东、湖 北、江西诸省均有人入幕。其人员分布,共达九省,就出 身身而言,上至进士、举人,下至诸生、布衣,等级不一, 均为座上之客。
知 人 明 , 谋 国 忠
洋 务 派
——
郭 嵩 焘
厥片歸群 心長諸彥 愈思一煌 下奮治煌 ,,,, 被大何洪 寵受材纖 若以不高 驚隆植下 ,,,, 聞公何大 過不功匠 則自不陶 謝賢庸鎔 。,,,
德为 业仁 文由 章己 兼, 备公洋 一无务 身愧派 焉
——
保皇派 “用将则胜,自将则败” ——王闿运
曾国藩用人之道
• 唯用人极难,听言亦殊不易。全赖见多识 广,熟思审处,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 • 以有操求而无官气,多条理而无大言者为 主。 • 犹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 苦的人,日久必有大效。 • 鼓励独立谋求发展
曾国藩用人之道
• 待人之道——“人才重于一切” •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认为“国家 之强,以得人之强”。而在各种人才中, 他又特别强调处于领导地位者的突出作用。 他强调一支军队的状貌决定于其带兵长官, 一省风气系于督抚及首府数人,居于一方 支配地位的人才的重要性是无可否认的。 “变风气为第一,而荡平疆土二千里次 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