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高考第二轮复习——氯、硫、氮、碳、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化学高考第二轮复习——氯、硫、氮、碳、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7》二. 教学目的:1. 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2. 了解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及与水、碱的反应,知道氯SiO及硅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

了解硫的可燃性和氮气的稳定性。

知道硅元素在自然界以2酸盐的形式存在,知道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能说出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单质的主要用途。

3. 了解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认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了解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了解二氧化硅与氢氟酸、与碱性氧化物、与强碱的反应。

4. 了解氨气与水、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成分以及氨水的不稳定性。

了解铵盐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性质。

5. 了解次氯酸、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浓硫酸、硝酸分别与Cu、C的反应。

了解常温下铁、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的钝化现象。

认识工业上生产硫酸、硝酸的反应原理。

6. 了解陶瓷、玻璃、水泥等硅酸盐产品的用途。

7. 认识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了解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 重点和难点:1. 氯、硫、氮、碳、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及与水、碱的反应,氯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

SiO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晶体硅是硫的可燃性和氮气的稳定性。

硅元素在自然界以2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单质的主要用途。

3. 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亚硫酸的不稳定性,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硅与氢氟酸、与碱性氧化物、与强碱的反应。

4. 氨气与水、与酸的反应,氨水的成分以及氨水的不稳定性。

铵盐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性质。

5. 次氯酸、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浓硫酸、硝酸分别与Cu、C的反应。

常温下铁、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的钝化现象。

工业上生产硫酸、硝酸的反应原理。

6. 陶瓷、玻璃、水泥等硅酸盐产品的用途。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四. 考点分析本专题内容在高考中的主要考查点是:1. 氯、硫、氮、碳、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及与水、碱的反应,氯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

SiO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晶体硅是硫的可燃性和氮气的稳定性。

硅元素在自然界以2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单质的主要用途。

3. 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亚硫酸的不稳定性,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硅与氢氟酸、与碱性氧化物、与强碱的反应。

4. 氨气与水、与酸的反应,氨水的成分以及氨水的不稳定性。

铵盐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性质。

5. 次氯酸、深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浓硫酸、硝酸分别与Cu、C的反应。

常温下铁、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的钝化现象。

工业上生产硫酸、硝酸的反应原理。

五. 知识网络1. 氯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2. 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3. 氮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4. 碳和硅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典型例题】例1. 将2SO 通入2BaCl 溶液至饱和未见沉淀,继续通入另一种气体仍无沉淀,通入的气体可能是A. 2NOB. 3NHC. 2COD. 3SO解析:A 项2NO 溶于水产生的3HNO 的氧化性能氧化2SO 而生成42SO H 得到4BaSO 沉淀;B 项3NH 溶于水使溶液呈碱性得到3BaSO 沉淀;D 项显然得到4BaSO 沉淀。

C 项2CO 不与2BaCl 溶液反应,故无沉淀。

答案:C例2. 目前人类已发现的非金属元素除稀有气体外,共有16种,下列对这16种非金属元素的相关判断正确的是①都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大于4②单质在反应中都只能作氧化剂③氢化物常温下都是气态,所以又都叫气态氢化物④氧化物常温下都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A. 只有①②正确B. 只有①③正确C. 只有③④正确D. ①②③④均不正确解析:①都是主族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都大于4,如H 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

②单质不一定在反应中都只能作氧化剂,如氢气可以做还原剂。

③氢化物常温下不一定都是气态,如氧元素氢化物水常温下为液态。

④氧化物常温下不一定都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如2SiO 和水不反应。

所以选D 项。

答案:D例3. 氧化还原反应中实际上包含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下面是一个还原过程的反应式:O H 2NO e 3H 4NO 23+=++-+-4KMnO 、32CO Na 、O Cu 2、()342SO Fe 四种物质中的一种物质(甲)能使上述还原过程发生。

(1)写出并配平该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中硝酸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

(3)反应中若产生m ol 2.0气体,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ol 。

(4)若mol 1甲与某浓度硝酸反应时,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4KMnO 、32CO Na 、O Cu 2、()342SO Fe 四种物质中只有O Cu 2有还原性,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和元素原子个数守恒可配平如下:()↑+=+NO 2NO Cu 6O Cu 3HNO 22323 ,()O H 7NO 2NO Cu 6O Cu 3HNO 1422323+↑+=+。

被还原为NO 的3HNO 表现氧化性,生成()23NO Cu 的3HNO 表现酸性。

由半反应:O H 2NO e 3H 4NO 23+=++-+-,若产生m ol 2.0气体,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m ol 6.0。

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增加,说明硝酸还原产物的价态较高。

可能产物中有部分二氧化氮生成,使用了较浓的硝酸。

答案:(1)()O H 7NO 2NO Cu 6O Cu 3HNO 1422323+↑+=+(2)酸性 氧化性(3)0.6(4)使用了较浓的硝酸,产物中有部分二氧化氮生成。

例4.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做氨的喷泉实验时,若要在图(a )装置中收集一瓶氨气,氨气应由_____________口进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证明烧瓶充满氨气,可用_____________检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或用_____________检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学生做喷泉实验时,用向下排空气法在体积为V m L 的烧瓶中收集氨气,最后所得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5.10,将此充满气体的烧瓶倒置于水中,瓶内水面升到一定高度停止,则在同温同压下瓶内剩余气体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mL 。

(3)图(b )为中学化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的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HCl 和O H 2 ②2O 和O H 2③3NH 和O H 2 ④2CO 和NaOH 溶液(4)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并设计了图(c )所示的装置,在图(c )所示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Cu 和稀42SO H ②3NaHCO 和NaOH 溶液③3CaCO 和稀42SO H ④34HCO NH 和稀盐酸(5)在图(c )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内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可以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浓42SO H ②食盐 ③硝酸钾 ④硫酸铜(6)比较图(b )和图(c )两套装置,以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b )是_____________上部烧瓶内压强;图(c )_____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填“增大”或“减小”)。

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的原理与上述_____________(填“图(b )”或“图(c )”)装置的原理相似。

解析:气体的收集方法取决于气体的物理性质,3NH 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17<29),因此,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采用图(a )的装置收集时,要分清楚空气是从哪个导管中排出的。

(2)根据所得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0.5可知,烧瓶内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说明氨气没有收集满,我们把烧瓶内气体看作是空气和氨气两部分,根据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和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17,采用“十字交叉”法可求出烧瓶中3NH 与空气的体积比。

(3)图(b )装置形成“喷泉”是因为烧瓶内气体极易溶解于烧杯和滴管中的液体,使烧瓶内的压强突然减少而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

(4)图(c )装置恰恰相反,下部锥形瓶中的物质相互反应产生气体,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压强差,将液体从锥形瓶中压入到上瓶形成“喷泉”。

3CaCO 与42SO H 反应生成4CaSO 微溶解于水,会使反应生成的2CO 气体量较少。

(5)酒精是易挥发物质,升高温度时酒精的挥发将加快,浓42SO H 溶解于水中可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1)A 因为3NH 密度比空气小,只能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气体 浓HCl有白烟产生 湿润的酚酞试纸 变蓝(2)V 31(3)② (4)④ (5)①(6)减小 增大 图(c )例5. 下图是一种试验某气体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图中B 为开关,如先打开B ,在A 处通入干燥的氯气,C 中红色布条颜色无变化;当关闭B 时,C 处红色布条颜色褪去,则D 瓶中盛有的溶液是A. 浓硫酸B. 饱和氯化钠溶液C. 浓氢氧化钠溶液D. 氢氧化钙悬浊液解析:红色布条颜色褪去,即布条被漂白,氯气起漂白作用的原理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将有色物质氧化为无色物质,氯气通过D 瓶中的液体后C 处的红色布条仍能褪色,这说明D 瓶中的液体既不能干燥氯气,又不能吸收氯气,反而是使干燥的氯气变得湿润了,在题中提供的四项溶液中,浓硫酸能干燥氯气,浓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悬浊液都能跟氯气发生化学反应,氯气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但能从中获得水分,故答案为B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