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探究

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探究

我国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党团建设、教学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一些红色旅游项目等。

传统红色教育教学往往缺少有效整合,形式比较单一,比较分散,实效性不强。

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这些红色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协调下,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渠道和途径,将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资源连成线、形成片、结成网,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效应”,加强当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

这对于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高校整合资源,加强红色教育教学不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着可行性。

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历史特点与专业特色,开发利用学校当地及周边其他资源,不断丰富红色教育教学的内容。

重庆地区高校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唱读讲传”系列红色活动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2008年以来,在重庆市委的大力倡导和组织推动下,重庆市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唱红歌已成为重庆市人民自觉参与、广泛开展的文化活动,并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1]重庆市和重庆高校的这一做法与经验为我们广开思路,整合资源,加强红色教育提供了借鉴。

一、把握大学第一课———“军训”,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根据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教学安排,大学新生进入高校报到后的第一课就是军事训练(简称军训)。

军训时间多则半年,少则一个月。

大学生军训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进行的,既是高等院校红色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又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既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又是培养和储备我军后备兵员及预备役军官、壮大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

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大学生较好地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磨练了意志品质,同时又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

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在军训的特殊氛围中得到锤炼和升华。

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

军训是集中、统一、紧张而严格的集体活动,要求整齐划一。

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成了普通士兵,亲身体验军营式生活,接受教官统一指挥和军纪校纪约束,有利于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精神,为整个大学学习生活和综合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探究占毅(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整合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战略工程与有效举措。

以红色为主线,将高校军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网络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连成线、形成片、结成网,彰显红色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红色教育教学;大学生;资源〔中图分类号〕G 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5707(2011)07-0053-03思想教育研究Studies in IdeologicalEducation理论探讨2011年07月第07期总第196期53素质教育尤其是红色教育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因此,可以说在整个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中,大学生入校第一课———“军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红色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红色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在当今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些传统的方法显得不太适应和有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着力探索运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表现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红色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员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实践者。

其次,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创建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教与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师生平等交流对话、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发挥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还要注重主体间性的作用,强调师生间的合作关系,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生活中共生共长。

[3]再次,激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接受红色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和专题式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设备,采用典型而又鲜活的现实案例进行生动、有说服力的教育教学并制作PPT展示给学生。

通过这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教育教学,既使大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活跃了课堂氛围、增进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大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教学的兴趣。

三、拓宽高校红色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彰显红色效应高校红色教育教学除了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阵地之外,还要努力构建大学生宿舍、班级、校园、网络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多途径、宽平台的立体红色教育教学网,积极探索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随着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不断普及,红色教育教学途径不断拓展,要充分利用博客、QQ、MSN、E-mail、微博等新兴信息沟通载体,定期或者随时随地和大学生进行平等、有效的思想交流与对话,积极推进红色教育教学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并潜移默化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

大学生宿舍是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工处定期组织评选出一批学习风气好、卫生好、精神风貌好的宿舍并挂上流动小红旗;在大学生宿舍、学校社团宣传栏等开设红色教育专栏,开展大型红色教育教学专题图片展,切实延伸红色教育。

红色教育教学空间越做越大,红色教育教学机制越来越完善,使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形成规模,形成体系,形成品牌。

同时,高校学工处和团委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

校团委、辅导员或班主任利用周末晚上的休闲时间,组织大学生观看《恰同学少年》、《江姐》等红色经典影视剧,并撰写观后感或者心得体会;在一些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日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活动,组织红歌演唱会、红色诗歌朗诵和红色一日游等活动,将红色教育教学向纵深推进,高举红色旗帜不动摇,永葆红色本质不褪色。

大学生对此反响热烈,红色教育教学效果明显。

红色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振奋了精神,增长了见识,而且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了和谐、文明校园建设,有利地引导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弘扬红色主旋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大学生广泛传唱经典红歌、观看红色影视剧,无疑是净化心灵、传承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2008年11月26日晚,由中共江西省2011年07月第07期总第196期理论探讨54委、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红歌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首都各界万余名观众现场欣赏,充分证明了红色教育的魅力和影响。

正如李长春在井冈山考察时指出的那样:红歌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方向,推动唱红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办法。

[4]四、发挥高校本土及周边区域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作用红色区域资源凝聚着革命先烈与英雄人物的鲜血与汗水,鲜活感人的史实很容易激发大学生们的青春激情与人生抱负,很自然地增强他们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主等民族主体精神和忧患意识,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5]高校党委、学工处、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职能部门要主动挖掘本校及周边区域红色教育教学资源,与当地及周边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挂钩签约,确立双方互动共建关系,把这些红色教育基地作为高校开展红色教育教学的实践基地。

通过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诵革命诗歌、听先进事迹、重温入团入党誓词等形式来缅怀革命先烈,将坚定理想信念与提升学生素质相结合,红色基地教育与课堂教育教学、红色网站教育、红色文化传承相结合,红色专题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定期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活动,搭建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红色基地教育平台,积极探索,创建高校“开放教育式—亲身感受式—共同研讨式”红色教育教学新模式。

据统计,目前我国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有200个,还有省级、市级、县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上各地的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遍布全国。

这些教育基地浓缩了中国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理想与追求,是党和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教育财富。

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

[6]这些资源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很好利用。

五、整合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和谐校园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

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

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应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协调下进行系统整合,开发利用,深度挖掘红色教育教学资源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训练、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日常工作、社会实践和网络教育等融汇贯通,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高校要坚持以红色教育教学为引领,将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结合当前高校“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建设,相互促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全方位、多层次、高品位地塑造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力弘扬积极健康向上的红色精神,突出代表时代发展方向、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红色旋律,增强红色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1]谌强.首届中华红歌会唱响山城重庆[N].光明日报,2010-10-26(9).[2]骆郁廷.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8,(19).[3]姜美珍.思政课教学设计应回归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9-09-21(6).[4]傅云,等.永远的精神家园—李长春在井冈山参观考察纪实[N].江西日报,2007-10-29(1).[5]周锦涛.红色区域资源与高校思政工作途径的拓展[J].新视野,2009,(4).[6]赖华林,曹开华.“红色资源”开发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2004-09-22(3).[7]张泰城.红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1).本文为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课题“高校红色教育与海洋文化互动研究”阶段成果[责任编辑马丽]2011年07月第07期总第196期理论探讨5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