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侧力结构受力

抗侧力结构受力


框架-核心筒中实腹筒为主要抗侧力部分,而筒中 筒中抵抗剪力以实腹筒为主,抵抗倾覆力矩则以外 框筒为主。 肋梁楼盖 密柱深梁框筒抵抗倾覆弯矩的实质是各柱均有轴 大轴力,两列柱之间距离形成力臂,由于力臂大形 成的抵抗矩也大。 平板楼盖改为肋梁楼盖可以减小框架-核心筒剪力 滞后效应。

3.1.1钢-混凝土混合框架-核心筒结构
下图中1~12分别对应图3-5中1~12轴的框架柱

由图3-6可见,框架-核心筒翼缘框架的柱 子不仅轴力小,柱数量又较少,翼缘框架 承受的总轴力要比框筒小得多,轴力形成 的倾覆力矩也小得多。结构主要是由(1)、 (4)轴两片框架(腹板框架)和实腹筒协同 工作抵抗侧力,角柱作为(1)、(4)轴 两片框架的边柱而轴力较大。从(1)、 (4)轴框架本身的抗侧刚度和抗弯、抗 剪能力看,也比框筒的腹板框架小的多, 因此,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刚度小得多。
2.框架-核心筒
周边稀柱和普通框架梁无法形成框筒,在水平 荷载作用下,边柱剪力滞后效应较严重。对平 板楼盖,边柱轴力随柱距加大而减小,角柱轴 力大于中柱。因此,框架-筒体结构的翼缘框架 通过深梁传递轴力作用可以忽略。 框-筒平面形状可以随意,结构平面可以不设 置角柱。

框架-核心筒与筒中筒结构的比较
注意: 1、框剪结构中框架柱很少时,进行结构力学 计算分析时应按剪力墙结构考虑。 2、框架结构为控制侧移,在一个方向或双向 布置少量剪力墙或在抗震缝两侧设防撞墙, 墙体很少时结构力学计算分析时应按框架考 虑,如采用三维计算机软件建模,宜按框剪 模型,这样算出的墙体内力才符合实际情况。

双重抗侧力体系的内力调整: 1.“高规”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 (筒体) 结构,框架承担的层剪力至少为基底剪力的20% 或框架计算出的最大层剪力的1.5倍(取二者中的 较小值)。当框架实际剪力分配比例达不到该值 时,应当按上述规定增大框架内力同时剪力墙层 剪力不得减小。这一规定是保证中震和大震作用 下结构的安全。 2.当剪力墙承担的地震作用倾覆弯矩小于总倾覆弯 矩的50%时,框架按纯框架确定抗震等级。 3.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应提 高抗震等级,防止结构在中、大震时出现连锁倒 塌现象。 4.板柱-剪力墙中板柱形成弱框架,板柱至少应承 担20%的基底地震剪力。



1.应按双重抗侧力体系设计。 2.注意框架内力调整,合理的方法是按每层层剪力的比例调整 各层剪力。地震区调整幅度宜随设防烈度的不同而改变。例如 6、7度区0.2v,8度区0.25v。 3、非抗震或6度设防区可以按非双重抗侧力体系设计,内筒承 担100%剪力,外框架0.1~0.15v。 4、限制在高设防烈度区的建造高度。由于该体系未经实际地 震检验,框架抗扭刚度,竖向构件差异变形差等问题不易解决。 5、钢骨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框架抗剪 承载力和刚度。 6、高度较高或设防烈度较高时,核心筒可采用钢骨混凝土提 高延性。

Δi / H i θi γa = = Δ i +1 / H i +1 θi +1
(2)层抗侧刚度比(剪切刚度比)
K1 Δu1 = K 2 V2 Δu 2
V1


2.提高框支层构件的承载力,避免出现薄弱层
框支柱内力调整 落地剪力墙内力调整 加强落地墙的延性
3.7.3 转换构件
实腹转换梁:传力直接,转换层刚度相对不大。 但注意:地震作用下破坏部位一般在柱上下端。 箱形转化梁:层刚度较大,不如实腹梁抗震性 能好,高位转换不能用。 厚板转换:层刚度、质量都很大,抗震非常不 利,6度以上设防时慎用! 转换层优化设计

(3)设置伸臂方案可以有多种选择: 选择有效部位,设置一道刚度不大的伸臂 设置多道伸臂,每道伸臂本身刚度不大 每层设置刚度较大的连接内筒和外柱的框架大梁

3.4.3 伸臂的结构形式和连接
一般采用钢桁架 伸臂与内筒或外柱的刚性节点不宜一次拧紧到 位,以适应筒和柱的竖向变形差异,避免产生 次应力。

3.4.2 设置伸臂的效果和概念
设置伸臂的主要目的:增大外柱的轴力,从而 增加外框架抗倾覆力矩,增加抗侧刚度,减小 侧移。一般框架-核心筒结构加伸臂可减少位移 15%~20%;而筒中筒结构效果不明显,大约 仅有5%~10%。伸臂的作用原理与框筒密柱 深梁的作用相似。 设置伸臂的效果:一道伸臂的减小侧移的效率 最高,而多道伸臂减小侧移的总量加大,但效 率降低。

伸臂结构的设计概念: (1)在筒中筒结构中,框筒主要依靠密柱深梁使翼 缘框架各柱均匀受力,结构抗侧刚度很大,伸臂的 作用与此重复,设置伸臂的作用相对较小,反而带 来柱沿高度内力突变的不利后果,因此在筒中筒结 构中,一般不再设置伸臂。 (2)当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时,一般在非地震区 或烈度不高的地震区,由风荷载控制结构设计时, 用设置伸臂方法增加结构抗侧刚度和减小位移是较 好的方案选择。在中等地震和强震地区,则应该做 方案比较,要看层间位移是否满足规范和规程要求, 相差多少,慎重选择伸臂的刚度和数量。如果不加 伸臂的结构层间侧移已能满足规范和规程的要求, 则不必设置伸臂,例如大连远洋大厦,就没有设置 伸臂。详见42页图2-17

3.7 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概念和转 换层 3.7.1框支剪力墙 框支转换梁-拉弯构件 转换构件 托梁-转换梁 托梁上部一定高度剪力墙 震害揭示:凡是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而 来作特殊处理者,在大地震中均遭受严 重破坏。

3.7.2 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概念

1.不允许将全部或大部分剪力墙设计成框支,必须有一 定数量上下贯通的剪力墙,这是震害总结出的经验。 加强框支层刚度,控制转换层上下层刚度比 底部-层框架时,采用剪切刚度比:
3.1.1框架-剪力墙(筒体)结构

框架-水平荷载-剪力型变形
通过刚性楼板协同工作 弯剪型 剪力墙-水平荷载-弯曲型变形


框架-剪力墙在协同工作中的表现可以用刚度特征值λ来评价
λ=
H
Cf EI w
λ <1 剪力墙刚度大于框架,呈现剪力墙结构特征 λ >6 剪力墙刚度远小于框架,呈现框架结构特征 1< λ <6 框剪结构

(1)伸臂利用自身抗弯刚度大的特点,在结构侧移 时,使一侧的柱拉伸,另一侧柱压缩,柱承受较大 轴力,增加外柱抵抗倾覆力矩的能力。 (2)伸臂使内筒产生反向约束弯矩,减小内筒弯 矩,同时减小整体侧移。 无论采用“平板”或“肋梁”楼盖均可增大中柱轴力, 但“肋梁楼盖”连接内筒与外柱的大梁对增加中柱 轴力效果不明显,因此,设置伸臂后可减小次梁高 度,提高建筑净空。 伸臂的不利影响:结构内力沿高度突变,不利于抗 震,对外柱尤为不利。
因为框架-核心筒是高层结构中应用较广的结构 形式,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框架-核心筒结构内力分配的特点是外框架 承受的剪力和倾覆力矩都较小。在钢筋混凝土 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外框架构件截面不宜过 小。 2)与筒中筒结构不同,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 扭刚度较差,因此内筒布置偏离中心的影响较 大,会使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扭转增加。框架- 核心筒结构应注意扭转问题,提高抗扭刚度和 抗扭承载力。 3)框架-核心筒结构中钢筋混凝土实腹筒是主 要的抗侧力部分,承载力和延性要求都应更高, 抗震时要采取提高延性的各种构造措施。

3.4.4 环向构件
周边封闭桁架起到环箍作用 协调周围各柱的变形,减小变形差,减小稀柱 剪力滞后效应

3.4.5 腰桁架和帽桁架
腰桁架 环向封闭桁架 环向构件 帽桁架 顶部刚性桁架 伸臂 腰桁架和帽桁架主要作用是减小内筒和外 柱竖向变形差,与伸臂或环向构件并无明显区 别。

3.5 筒中筒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架-核心筒及框-筒-伸臂 结构设计概念比较

3.6 框架和框筒结构的转换层
3.6.1 上下柱在同一平面内转换 间距小的上柱转换成间距大的下层柱 特点:柱在同一平面,相对较简单,受力明确 转换层上下刚度相差不大 转换构件:实腹大梁,平面桁架

3.6.2 上下柱不在同一平面内的转换
立面收进,柱沿竖向柱网改变 转换构件(1)斜撑式转换构件 (2)斜柱 (3)转换块:从配筋实质看是拉 压杆机构(用于柱沿立面内收)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楼板内可以布置大梁也可以 不布置大梁。但是建筑周边的柱与梁必须刚接形 成框架。 框架-核心筒-伸臂结构中,要求在平面上伸臂 对称布置,一般情况下在两个方向同时设置;但 是有时也可只在一个方向设置伸臂。 伸臂一端与外柱连接,另一段与内筒连接,必须 与同方向的剪力墙对齐(布置在两个方向剪力墙 的交汇处),这样才有可能使伸臂中的钢构件或 混凝土构件的主要钢筋贯通剪力墙,以便剪力墙 承受伸臂传来的弯矩和剪力。
G2 A2 H 1 γ= × = G1 A1 H 2 G 2 A2 H2
G1 A1 H1
底部多层框架时,采用剪弯刚度比:
Δ1 H 2 H1 θ1 γe = = = Δ2 Δ 2 H1 θ2 H2
Δ1
采用空间三维整体分析软件时,可以从计算结果 中取出以下参数来分析转换层上下刚度比,这比 用规范附录中的简化方法精确可靠 (1)转角比(剪弯刚度比)抗震时控制在0.7~1.4
3.2框架-核心筒与板柱-筒体结构
前者是双重抗侧力体系,后者不是。 板柱-筒体结构设计要点: 1.限制高度 2.周边布置框架梁 3.弱框架(板带与柱形成的框架)承担20%基 底剪力,核心筒承担全部剪力 4.如有中柱,中柱仅承担竖向荷载,但必须考虑 p-Δ效应

3.3框架-核心筒-伸臂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性能 超高层(一般B级高度)框架-核心筒结构为 控制结构侧移在内筒与外柱之间设置由一层或 数层高的桁架、空腹桁架组成的刚性梁,称为 伸臂。 伸臂的作用原理:

常用双重抗侧力体系: 框架-剪力墙(筒体) 框架-核心筒 筒中筒 纯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以及板柱-剪力 墙结构均不是双重抗侧力体系。当然,实 际工程中可以考虑填充墙对结构初始刚度 的功献,以及在遭遇地震初期填充墙破坏 造成结构刚度变小,地震作用会减小,从 概念上填充墙可视为框架结构第一道抗震 防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