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安徽省合肥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所选项转涂到答题卡上.1.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 .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枯草杆菌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野生型能0突变型不能100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3.如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4.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但不一定都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D.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5.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Y染色体DNA探针(Y 探针)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X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X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B.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C.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D.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6.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B.选择白花植株进行自交并不断扩大白花植株的数量,体现定向选择的过程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D.通过诱变的是基因的突变率会明显提高7.以下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C.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8.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②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③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④受精卵分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⑤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一般不可育.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9.编码酶X的基因中某个碱基被替换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Y.表1显示了与酶x相比,酶Y可能出现的四种状况,对这四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判断正确的是()比较指标①②③④酶Y活性/酶X活性100% 50% 10% 150%酶Y氨基酸数目/酶X氨基酸数目 1 1 小于1 大于1 A.状况①一定是因为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B.状况②一定是因为氨基酸间的肽键数减少了50%C.状况③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位置变化D.状况④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tRNA的种类增加10.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秋水仙素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能观察到72或36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形成戊的过程虽然未经过地理隔离,却形成了新的物种11.如图所示是单倍体育种的大致流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F1均为高秆抗病植株,则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病对感病为显性B.图中a过程的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图中b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该育种方式比诱变育种的目的性强,比杂交育种的年限短12.关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错误的描述是()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B.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C.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13.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A.B.C.D.14.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①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②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④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⑤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一般是单倍体.A.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15.水稻花药离体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如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e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B.a﹣b过程中细胞有时含有2个染色体组C.e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D.f﹣g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16.果蝇的体色中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不含该等位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如图为果蝇培育和杂交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乙属于诱变育种得到的染色体变异个体B.F1中异常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有6种C.F1中有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D.F1中含有异常染色体的个体中雌果蝇:雄果蝇的比例为2:117.玉米的高杆(H)对矮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子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C.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18.下列有关种群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适应环境个体较多的种群进化较快B.小种群进化速度比大种群快C.种群内个体间差异越大,进化越快D.个体的死亡对小种群基因频率变化影响大19.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AA和aa的频率均为.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①发生了隔离②发生了基因突变③发生了自然选择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④⑤D.②③⑤20.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21.果蝇种群中,X B的基因频率为90%,X 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 b X b、X b 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A.1% 5% B.% 5% C.10% 10% D.5% %22.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23.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合成糖原所经过的途径是()A.消化道→血浆→细胞内液B.消化道→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D.消化道→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24.排出人体代谢产物的器官主要是()①肺②肾脏③泪腺④大肠.A.①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5.关于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得病26.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C.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D.Na+、K+以离子通道蛋白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27.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成分(mmol/L)①②142③147④10 140 25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8层磷脂分子层D.①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决定于无机盐和蛋白质28.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29.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30.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请分析冋答:(1)该变异类型属于.(2)该男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3)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种.(4)在14号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上有和两对等位基因,该男子的基因型如图乙所示,他与正常的、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婚配,所生染色组成正常的后代的基因型为.32.如图为几种育种方法示意图,据图回答:(1)①→④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该育种方法得到的后代会出现现象,短期内难以得到稳定品种,育种进程缓慢,过程复杂.(2)②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为确认该过程得到的植株是否为单倍体,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观察的最佳时期为有丝分裂的期.(3)⑦过程所示的育种方法叫做.③、⑦过程中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是抑制细胞分裂时的形成,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33.玉米子粒颜色的黄色(T)和白色(t)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只含异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子粒植株甲,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有一条异常.请回答问题:(1)为了确定植株甲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最简便的方法是让其产生F1.如果,则说明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上;如果,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2)以植株甲为父本,正常的白色子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子粒植株乙,其9号染色体上基因组成为Ttt,且T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该植株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造成的.(3)若(2)中的植株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地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形成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以植株乙为父本进行测交,后代中得到的含异常染色体的植株占.34.农田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请回答下列问题:(1)害虫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尽管害虫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害虫杀灭效果仍然非常显著,原因在于.(2)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3)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定向的或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决定的.35.如图为小肠绒毛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填标号)(2)肠道中的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从[1]到[2]所经过的内环境分别是、.(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3]与[4]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与血浆中存在的物质有关.2016-2017学年安徽省合肥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所选项转涂到答题卡上.1.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分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2、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决定的;生殖殖离是不同种群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解答】解:A、pen基因突变后形成了抗药靶位点,A错误;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C、基因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 错误.故选:ABD.2.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枯草杆菌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野生型能0突变型不能100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分析】分析表格可知,野生型的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为﹣P﹣K﹣K ﹣P﹣,而突变型的氨基酸序列为﹣P﹣R﹣K﹣P﹣,即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改变,该突变是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引起的.【解答】解:A、分析表格可知,突变型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为100%,说明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A正确;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B错误;C、由分析可知,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改变所致,C错误;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故选:A.3.如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少了e基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乙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的cde基因发生了倒置,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解答】解:A、个体甲的变异属于缺失,影响表型,A错误;B、个体乙发生的变异是倒位,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呈“十字型”,B正确;C、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败育的,故其后代一般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倒位,表型异常,D错误.故选:B.4.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但不一定都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D.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解答】解:A、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但体细胞中的可遗传变异一般不能传给子代,A正确;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个体表现型,B错误;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会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D、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D正确.故选:B.5.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Y染色体DNA探针(Y 探针)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X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X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B.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C.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D.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分析】本题以人体性染色体组成、XY型性别决定已经基因检测的理论为基础考查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以及优生的相关知识,首先理解DNA探针是对待测基因制备的具有与目标基因相同或互补碱基序列的单链DNA.【解答】解:A、根据题干背景,X探针与Y探针分别具有一段与X和Y染色体相同的碱基序列,可以分别与X和Y染色体结合,使相应染色体呈现荧光标记,A正确;B、据图分析,妻子具有3条X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至于妻子是否由于X染色体上具有致病基因导致的伴性遗传,本题的图形中没有显示相关基因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不能判断,B错误;C、妻子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形成既有可能是父母中一方减数分裂异常产生异常的配子所导致,也可能是受精卵形成之后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配异常导致,不能判断,C错误;D、由图形显示分析,流出胎儿的遗传配子既有可能来自母亲产生的XX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含Y精子的结合的结果,也有可能来自母亲产生的含X的正常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含XY 精子的结合的结果,因此,对于该对夫妇来说,选择性生育并不能解决该遗传病出现的问题,D错误.故选:A.6.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B.选择白花植株进行自交并不断扩大白花植株的数量,体现定向选择的过程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D.通过诱变的是基因的突变率会明显提高【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分析】基因突变的原因: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解答】解: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B、选择白花植株进行自交并不断扩大白花植株的数量可以不断提高白花基因的基因频率,体现了定向选择的过程,B正确;C、通过杂交实验后代的表现型,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是隐性突变,C正确;D、通过诱变会使基因的突变率提高,D正确.故选:A.7.以下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C.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2)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解答】解:A、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由于正常授粉,因此该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有籽西瓜,A错误;B、由于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B正确;C、基因分离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该过程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