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课件
接触苯对造血系统有损害,会引起慢性中毒。
据报道苯在人体内可氧化为五毒的已二烯二酸和非常有毒的酚、邻苯 二酚、对苯二酚和苯三酚。根据科学数据,当空气中的苯浓度达到超标量, 人体接触30分钟便可致人体发生急性中毒,当空气中的苯浓度严重超标时, 人体接触5-10分钟便可致人死亡。
东莞裕同安全培训专用内部课件 9
(三)、甲烷(沼气) 1、甲烷,CH4,在标准状态下是一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 2、甲烷是天然气的最主要成分,可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3、一些有机物在缺氧情况下分解产生的沼气其实就是甲烷。
东莞裕同安全培训专用内部课件
8
(四)、苯 1、分子式C6H6,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芳香味 2、不溶于水,溶于醇、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 3、可燃(易燃液体),蒸汽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4、有毒(苯的毒性主要是苯的代谢产物所致),也是一种致癌物质。 5、苯是芳香族化合物,在工业中应用广泛 6、苯的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7、健康危害:高浓度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能引起急性中毒;长期
东莞裕同安全培训专用内部课件
7
(二)、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难溶于水的有毒气体,一
氧化碳中毒亦称煤气中毒。 2、可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3、有机物可分解产生一氧化碳。 4、一氧化碳属于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进入体内后主要与红细胞的血红蛋
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以致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从而阻止细胞 得不到足够的氧气。
一、该审批表至少一式两份,一份集团安全课存档,一份由施工人员保存作为有限空间作业的 凭证以备检查,审批表不得涂改且要求存档时间至少一年。未经审批,任何人不得独自进入 有限空间作业。
二、填写《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设施名称:填写详细,应写到具体设施、设备。任何人无权扩大或更改作业对象。 2、作业内容:指作业的具体内容,如对作业对象进行清理、检修、电焊、涂刷防腐涂料等作业
五、组织机构和职责
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
应急办公室:
抢险抢修组 组长
警戒疏导组 组长
医疗救护组 组长
后勤保障组 组长
通讯联络组 组长
第四节、有限空间作业东莞裕应同安全急培训专救用内部援课件 预案
应急救援队伍各小组职责
(一)消防抢险、抢修组职责:
其任务是当事故发生时,根据事故的性质立即组织消防抢险队员,控制危险源,开展火灾扑救、 现场人员搜救、设备容器的冷却、破拆、堵漏及人员疏散等工作。
东莞裕同安全培训专用内部课件
14
东莞裕同安全培训专用内部课件
15
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
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有利于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对检修、处理临时设备故障时对 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进行有效把关,对不合格事项在作业前能够及时调整,从而保障
作业人员安全。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的相关单位应按制度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安 全许可证。
1、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提前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制定相应隔绝、 作业安全措施。
2、需进入的有限空间,必须与生产系统或其他容器可靠切断并彻底置换。 3、作业前30分钟内,应对有限空间进行气体采样分析,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
分析仪器应在校验有效期内。采样点应有代表性,容积较大的有限空间,应 采取上、中、下各部位取样。 4、进入有限空间前必须连续两次分析空间内的氧含量和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气 体含量,间隔不能低于10~15分钟,两次分析结果均重复为合格。空间内有 人工作期间,每半个小时分析一次。中断作业半个小时以上,再次进入空间 前,还要按以上步骤进行气体分析。 5、空间内氧含量在19.5~23%之间,可以进行工作。 6、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必须低于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车间空气 中有毒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规定。易燃易爆气体必须低于其燃烧、爆
(二)、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暗沟、地坑、 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
(三)、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 冷库、粮仓、封闭车间、封闭实验室等。
东莞裕同安全培训专用内部课件
3
常见有限空间
东莞裕同安全培训专用内部课件
4
三、有限空间危害因素来源
第二节:有限空间作业具体事故分析
事故分析一
2003年5月12日上午7时许,某造纸厂职工王某进入纸浆池,该 池容积约36平方米,池口开有0.3平方米出入口,该厂职工赵某、钱 某、盛某发现王某下池一直没有上来,便相继下池查看,均被闷倒 在浆池里,副厂长闻讯急着下池救人,但爬到中途就受不了,司炉 工张某等人连忙将其拉出。此次硫化氢中毒事故导致3人死亡、2人 受伤。 原因分析: 1、未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下池作业操作规程
有限空间是指存在危险有害因素(如缺氧,硫化氢、一氧化碳、 甲烷等有毒气体或粉尘中毒危险)且受到限制和约束的封闭、半封闭 设备、设施及场所。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 作业活动。
二、有限空间分类
(一)、密闭设施设备:如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冷藏箱、 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17
第四节、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预案
四、有限空间数量、种类及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一)、本公司的有限空间废水收集处理池2个,共2个有限空间。废 水收集处理池位于公司污水处理站,共两处由张胜明负责管理。总储存量 为70立方米。主要用于印刷类的工业废水收集循环处理。
(二)、废水收集池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是缺氧,挥发性有机溶剂中毒, 爆炸。
东莞裕同安全培训专用内部课件
16
第四节、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预案
一、目的
为了防止和减少各类重大事故的发生,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快速、有效地 组织事故抢险、救援和应急机制,保证公司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 故的影响和损失,根据本单位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2〕第 70号)
原因分析: 1、没有有效防护,未戴防毒面具,没有制止违章。 2、现场监管不力,没有及时检测,没有置换空气。 3、施救方法不当,盲目下井救人,导致伤亡增加。 4、安全教育缺位,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缺乏。
东莞裕同安全培训专用内部课件
11
12 东莞裕同安全培训专用内部课件
第三节、有限空间安全监管
一、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5、在作业环境中,硫化氢的最高容许浓度为10毫克/立方米;当浓度超过3040毫克/立方米时,其臭味减弱;达到75-300毫克/立方米时不能察觉其存 在;达到375-750毫克/立方米时,人会发生肺水肿,意识丧失,呼吸困难; 达到1000毫克/立方米时,可产生电击样死亡,数秒内发生猝死。
6、有机物发酵腐败时可产生硫化氢(原料中的蛋白质经微生物的分解可产生 大量的胺类及硫化氢)咸菜、咸鱼腌制过程中也会产生硫化氢。
2、未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3、职工下池作业和救援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4、未经清水冲洗和空气置换冒险下池作业 5、盲目施救导致事故伤亡人员增加 6、未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东莞裕同安全培训专用内部课件
10
事故分析二
某天,某天然气公司职工周某、李某进入窖井进行天然气管道 割接作业,因操作不当致使天然气泄漏充满窖井,窖井内氧气含量 严重不足,周某、李某逐渐昏迷,在井上监护的陈某、马某见状, 急忙俯身去拉井下两人,也因缺氧先后堕入井内,工友房某、李某 在下井救人时也先后昏倒。此次缺氧窒息事故导致陈某、周某2人 死亡,其他4人受伤。
炸临界值。
东莞裕同安全培训专用内部课件
13
一、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7、有限空间作业后要保证自身生产作业人员不造成危害。 8、不得擅自变更与其作业相关的生产工序。必须变更时,要通知作业人员停止
作业,待确认不存在危险后,方可下达继续作业的指令。
9、参与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作业、监护、应急救援等相关人员,作业前必须接 受安全教育。
10、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人员必须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必要时佩戴好防毒面具 或空气呼吸器及相应监测仪器。
11、监护人员必须时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在坑、井、洼、沟或人孔、通道出入门 口应设置防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擅离职守。
12、为防止人员误入危险区域,必要护栏、盖和警告标志,夜间应设警示红灯。 13、作业现场应有充足的照明,有限空间内部必须使用安全电压。 14、作业结束后要清理现场,严禁将工具、材料等物件遗留在有限空间内。 15、有限空间作业发生紧急情况时立即启动公司《事故应急操作规程预案》。
烧概率增加 3、中毒危害:有限空间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超过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引起中
毒。 4、其他危害:如中暑、坠落、溺水、物体打击、电击等。 (二)、有限空间危害特点 1、高风险作业可导致死亡 2、绝大多数情况可预防 3、发生地点形式多样化 4、许多危害具有隐蔽性 5、有些危害难以探测 6、多种职业危害共存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课件
主讲人:李金亮 东莞裕同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裕同安全培训专用内部课件 1
目录Βιβλιοθήκη 有限空间作业的概念及其危险性 有限空间作业具体事故分析 有限空间安全监管 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预案 常见有限空间安全标识
东莞裕同安全培训专用内部课件
2
第一节、有限空间作业的概念及其危险性
一、有限空间作业的概念
东莞裕同安全培训专用内部课件
6
五、常见的几种有限空间危害因素
(一)、硫化氢《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硫化氢被列为Ⅰ级
1、硫化氢(H2S)是无色气体,有特殊的臭味(臭蛋味); 2、比重比空气重,易积聚低洼处
3、易溶于水、酒精、汽油;易燃,与空气能形成混合型爆炸气体
4、硫化氢属窒息性气体,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
(2)《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59 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