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一览表格朝代
疏远贤德高士、亲近庇护小人。
5、诉讼制度也比较完备 6、监狱:圜土、囹圄、羑里yǒu lǐ
西周
1、明德慎罚、敬天保民、以德配天
2、“亲亲”:在家族围,人人皆亲其亲,长其长,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每个人都应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人员应以父家长为中心。
2、条法事类
元
祖述变通,附会汉法
因俗而至,蒙汉异治,分而治之
1、《条画五章》:蒙古政权第一次汉化的立法。
2、《大札撒》:蒙古人早期初创性的法律规和生活习惯。旨在保护蒙古人的游
牧经济和社会秩序,也是当时蒙古民族生活习惯和迷信禁忌的反应。以原始性和刑罚残酷性著称。
3、《至元新格》:刻板颁行,是元朝统一中国后颁布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
6、《唐六典》:“官领其属,事归于职”:治职、教职、礼职、政职、刑职、事职
认为是中国第一部行政法典
7、《大中刑律统类》:将《唐律》按性质分类,将条件相类的令、格、式及敕附
于律条之后。对宋王朝制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1、唐律的特点:
·礼法合一、一准乎礼
·科条简要,繁简适中
·用刑持平
·立法技术空前完善
2、唐律的历史地位:
清
详译明律,参以国制
1、《大清律例》:·7篇,乾隆;(顺治《大清律集解附例》、雍正《大清律集解》)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
2、《大清会典》:·五朝会典《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
《光绪会典》统称《大清会典》;
·在容上:清朝各级国家机关的职掌、事例、活动规则等;
·在编篡上:“以典为纲,以则例为目”,“会典”一般为国家基本制度,很少有改动。具体的变更,则在增修则例中完成。
2、“汉律六十篇”:
《九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户籍、田赋、婚姻之事)《兴律》(征发徭役、城防守备之事)《厩律》(牛马蓄养、驿传之事)共9篇(萧何)
《傍章律》:18篇,朝廷礼仪,叔通
《越宫律》:27篇,规宫廷侍卫诸方面事项,汤
《朝律》:6篇,朝贺制度,禹
以《具律》作为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目的法典:《九章律》
·《贼法》:关于人身伤害、破坏社会秩序的法律规定;
·《网法》:也称《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
·《捕法》: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
《网法》、《捕法》属于诉讼法的围
·《杂法》:除“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
规定了“六禁”:城禁、狡禁、淫禁、徙禁、嬉禁、金禁
·《具法》: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起着“具其
·精简律令;
·律和令分开,解决了汉以来律令混杂矛盾的局面;
·增加律注,并与法典文本合为一体,与法条具有同等效力;
·第一次将礼中的“服制”列入律典;
·斐、杜预作注,律文与释文合为一体,故又称《杜律》。
·晋代定律以死、徒、笞、罚金、赎刑当古之五刑,为南朝各国沿用。
3、北《北律》:·20篇;
·始定古代五刑:死流徒鞭杖;
“尊尊”:在社会围,君臣、上下、贵贱应该恪守本分,所有臣民皆应以君主为中心,即所谓“尊尊君为首”。
3、“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4、“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吕刑》:·又称《甫刑》
·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德教为本,用刑适中:“明于刑之中”
·惩罚与罪行相符:“其罪惟均,其审克之”“上下比罪”
·始以格代科;
·官当制度。
4、东《麟趾格》:北始以格代科,东制定《麟趾格》始为独立法典。
5、西《大统式》:·历史上最早以“式”为形式的法典;·最早废宫刑。
6、北齐《北齐律》:·12篇;
·首创《名例律》的法典篇目;
·确立重罪十条,为后世“十恶”所本;
·确立死、流、徒、杖、鞭五刑;
·“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封建制五刑正式形成:笞、杖、徒、流、死;
·正式确立了“十恶”罪名;
·完善八议、官当制度,使古代特权法走向系统化和固定化;
·首次区分公罪和私罪;
·标志着古代法典体例由繁到简过程的完成
2、《大业律》:18篇,删除“十恶”条款。
封建制五刑正式形成
“十恶”
完善八议、官当制度
区分公罪和私罪
唐
德本刑用
立法宽简、稳定、划一。
·唐律是目前保存下来最早、最完整的风剑法典,在法制史上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其影响力远远超越国界,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朝鲜的《高丽律》、日本的《大宝律令》、越南的《刑书》。
·大明会典仿唐六典
宋
条法分类、汇编
1、《宋刑统》:·12篇502条;
“模印颁行”天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朝代
立法概况
立法法律法典
其它
夏
禹刑
茫茫禹迹,划为九州----九牧
1、王命、誓、《甘誓》
2、“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3、不孝罪:“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4、贪污法:“昏、墨、贼,杀,皋之刑也。”
“己恶而掠人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5、慎重行罚,反对错杀无辜:“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6、夏朝就有赎刑。
法典。但不敷实用。
4、《大元通制》:体例模仿唐宋旧律,标志着元朝法典的定型化、全面反映了
元朝法治的基本情况,最成熟的法典。
5、《元典章》:·地方政府编篡的法令法规汇编;
·以六部划分法规体例,是《大明律》以六部分篇之滥觞;
·《大明律》附载五服图的做法在《元典章》中也已经有先例。
《元典章》以六部划分法规体例,是《大明律》以六部分篇之滥觞
1、律:定罪量刑的基本法典
令:有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与行政管理活动的法规
格:用以“禁违止邪”,是皇帝针对“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临时办法的各种敕令--“永格”
式: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活动细则,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永式”
2、《武德律》:12篇,以开皇律为基础。
3、《贞观律》:12篇500条,长无忌、房龄玄,奠定了唐朝法律的基本格式
课、程等
汉
1、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2、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悉除去法
3、德主刑辅
1、律:基本法律形式
令:皇帝随时发布的诏令or臣下提出经皇帝批准的立法建议。效力高于律。
科:从“课”发展而来。律以外规定犯罪与刑罚&行政管理方面的单行法规,也称“事条”、“科条”。
比:决事比。律无正条时比照援引典型判例作为裁断案件的依据。
·《大明律集解附例》,开律例合编的先例并影响了清朝。
4、《大明会典》:·行政法规汇编,其中《正德会典》《万历会典》曾颁行天下,
并流传至今;
·仿照《唐六典》而作;
·为清五朝会典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大明律》:名例冠于首篇,下按六部划分。终明之世通行不改
《元典章》是大明律之滥觞
《大明会典》仿照《唐六典》
《大明会典》为清五朝会典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最后一部《光绪会典》增设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机构和权限,体现了近代行政体制的变化。
·是中国古代行政立法的完备形式。
3、则例:·清朝针对中央各级部门(六部)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规则,属于行政法规。
·一般则例:针对部院一般行政事项而定。如《刑部现行则例》、《钦定吏部则例》《钦定户部则例》《钦定礼部则例》《理藩院则例》《钦定台规》等
7、监狱:圜土、夏台、钧台
封建制五刑:
墨:黥刑
劓:
剕:
宫:
大辟:
除此正五刑,还存在:
鞭扑、流刑、劳役刑、赎刑等刑罚。
商
汤刑
天罚与神判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2、“誓”: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发布军令or宣布军纪
“诰”:王or权臣对大臣、诸侯、情发布的命令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北朝:北--->东---北齐
--->西---北周
1、《律》:·18篇,又称《新律》;
·将《法经》中的“具”改为刑名律,置于律首。突出了法典总则的性质和地位;
·“八议”入律;
·改革刑罚,使刑罚制度进一步规化。
2、晋《晋律》:·20篇,又称《泰始律》;
·从刑名中分出《法例》篇,完善了刑律总则的容;
7、北周由轻递重:杖鞭徒流死,又首创按道里远近划分流刑为五等的制度。
1、《律》将“具”改为刑名律,置于律首。
2、准五服以制罪、官当、八议、重罪十条(不在八议论赎之限)、登闻鼓直诉制度、死刑复奏制度
隋
三省六部
均田制
1、《开皇律》:·12篇,500条,以《北齐律》为基础
·调整了篇目容,确定了名例、卫禁、职制、斗讼、诈伪、户婚、捕亡、杂律、厩库、盗贼、断狱、擅兴;
加减”的作用,相当于近代法典中的总则部分;
2、特点:·是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
·在容上,以镇压盗贼为首要任务,反对旧贵族的等级特权,体现重刑主义精神。
·在体例上,出现了先开列罪名,再规定刑罚的罪刑法定倾向;
相当于总则的《具法》列在最后且适用于其他各篇。
历史地位:为后世成文法典的编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法经》六篇为、汉直接继承,成为、汉律的主要篇目。
·容上沿袭《唐律疏议》,体例上取《大中刑律统类》《大周刑统》;
·“终宋之世,用之不改”。
2、编敕:分类汇编,皇帝批准颁行后,具有普遍的效力,地位高于《宋刑统》。
编例:皇帝&中央司法机关发布的单行条例(条例or指挥)和审判典型案例(断例)加以汇编。
3、条法事类:相关的敕、令、格、式、指挥、申明(法律解释)分门别类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