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电复习资料1

走电复习资料1


10、直流电与交流电有何区别,可采用什么 方式远距离输电? • 交流电即交变电流,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 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直流电则相反。交 流电与直流电的电功能是相同的,但是流 动方向却不同。 直流电的电流是以同样的强度朝同样的方 向流动;而交流电,其电流强度与方向具 有周期性和规律的变化。这个变化称为频 率,现在世界各地大多数是使用50赫的电。 • 现在有高压直流电用于远距离大功率输电。
Hale Waihona Puke (1)电力线载波通信 利用架空电力线路的相导线作为信息传 输的媒介。这是电力系统特有的一种通信方 式,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且与调度 管理的分布基本一致,因此它是电力系统的 基本通信方式之一,也是目前电力系统的主 要通信方式,但这种通信方式,由于可用频 谱的限制,不能满足全部需要。
(2)微波中继通信 这种通信方式是在视距范围内以大气为 媒介进行直线传播的一种通信方式。这种通 信方式传输比较稳定可靠,通信容量大,噪 声干扰小,通信质量高,宜作通信干线。其 主要缺点是一次投资大,电路传输有衰减, 远距离通信需要增设中继站,当地形复杂时, 选站困难。
一、简答 1、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包含哪些 二级学科专业方向? • 主要任务是研究电磁现象的规律及应用有 关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技术的综 合,包括电磁形式的能量、信息的产生、 传输、控制、处理、测量及相关的系统运 行、设备制造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 • 电气工程学科下属5个二级学科,分别是电 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 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机拖动技术和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 风力发电:利用风能发电,主要有风轮机、 传统变速机构、发电机、塔架组成。
• 太阳能发电: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 方式,分为热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两种,太 阳能无污染、可再生、资源丰富、成本低、 周期短,但受环境影响、有间歇性、能量 密度较低、价格仍较贵。
9、电力生产有哪些特征、从发电到用电包括 哪些主要环节和设备? • 特征:1)电能的生产和使用同时完成;2) 正常供电过程和故障过程都非常迅速;3) 具有较强的地区特点;4)与国民经济各部 门关系密切。 • 环节: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 • 设备: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等。
• 新能源发电技术:太阳能发电、潮汐能发 电、风力发电、地热能发电、燃料电池发 电、生物质能发电等。 • 从技术市场潜力等方面分析,太阳能、地 热能、风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将 是非常有前途和实用价值的新能源,因而 可以积极发展。
3、简述有哪些自动化,有哪些通信方式,电 力通信有哪些特征 答: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我们电力系统一直以 来力求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发电控制的自 动化(AGC已经实现,尚需发展),电力调度 的自动化(具有在线潮流监视,故障模拟的 综合程序以及SCADA系统实现了配电网的自动 化,现今最热门的变电站综合即建设综自站, 实现更好的无人值班。DTS即调度员培训方针 系统为调度员学习提供了方便),配电自动化 (DAS已经实现,尚待发展)。
• 电能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一次能源用一点 少一点,所以要节约能源,能源在生产过 程中会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就 可以减小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另外, 节约能源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 效益; • 节电方式有:推广节能灯,提高电网功率 因素等。
8 、有哪些发电形式,有何区别?各有哪些 特点?
(3) 光纤通信 利用光波作为传输媒介,借助于光到 纤维进行通信。光纤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 通信质量高、抗电磁干扰、抗核辐射、抗 化学侵蚀,重量轻、节省有色金属等一系 列优点。
(4)音频电缆(又称电力专线) 由多 根相互绝缘的导体,按一定的方式绞合 而成的线束,其外面包有密闭的外护套, 必要时还有外护层进行保护。音频电缆 是联系调度所与载波终端站的中间环节, 也是调度所与近距离发电厂、变电所之 间的主要通信方式。
2 、论述为何开发新能源,新能源用于发电 的意义,应积极发展哪几种? • 开发新能源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对传统能源不断消耗, 而传统能源都为不可再生能源,因而带来 了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和一系列环境问题, 这迫使人类不得不开始寻找再生能源和新 能源。 • 新能源开发的意义:节约日益枯竭的传统, 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并保护环境不 受或者少受污染。
• 现有发电方式主要有:火力发电、水力发 电、核能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
• 水力发电:利用水能转化为电能,水电具 有清洁、绿色和可再生性等优越性,水电 不会明显污染空气,也不产生温室气体, 水电与其他多数能源相比更有利,水电的 可再生性依赖水文的周期性变化。
• 火力发电:燃烧煤、油、气等化石燃料, 将所得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产 生电能的综合动力设施,火电一直是电能 中的主力军。 • 核能发电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能量高度 集中; 2 )铀资源丰富; 3 )有利于环境保 护;4)建设投资大,周期长。
二、论述 1 、论述电气工程学科与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 中的地位,结合所学习专业自己有哪些感想与 努力目标? 电气工程学科与技术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 学科之一,正是电工技术的进步才改变了人类 的生产、生活方式,其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 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线路中的重点 和先行产业,
从各时期电力生产与经济增长的比较来 看,往往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年份,由电气工 程学科与技术指导的电力生产的增长超过了 GDP的增长。电气工程学科与技术的发达程度 代表着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极大程度上影 响着国民经济,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 的基础之一。
一次能源包括:
煤、石油、天然气、油 页岩、草木燃料及其它 由于光合作用而固定的 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风、流水、 来自地球以外 波浪;海洋热能;直接 的太阳辐射能; 宇宙射线、流星和其它星际物质带进地 球大气中的能量 地震、火山运动;地下 地热能 热水和地热蒸汽;热岩 来自地球内部 层 核能 铀、硼、氘等 地球和其它天 体的作用 潮汐能
2 、我国古代对电与磁有哪些认识?人类在 对电磁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主要定 律? • 中国东汉时期,王充在《衡论》中记载: “夫雷,火也”。东晋时期,郭璞在《山 海经图赞》中解释:“磁石吸铁,玳瑁取 芥,气有潜通,数也亦会。”在汉墓中出 土的司南是最早应用磁现象的实物。 • 主要定律有:库仑定律,欧姆定律,安培 环路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高斯定 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4、电工理论包含哪些方面、对电工技术的发 展有何作用? • 电工理论包括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电 网络理论。电工理论是在对许许多多电磁 现象的大量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总结而 逐步形成的。它对电工技术起指导作用。
5、新技术革命过程取得哪些主要成果?哪些 成果对电气工程有何影响? • 主要成果:核能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能源新技术、航空航天技 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 • 对电气工程的影响:40年代末,半导体三 极管的发明标志着电子技术进入了一个新 阶段,其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优良 性能使电气工程中控制设备进一步升级。 40年代末计算机软件技术也不断完备,50 年代末研究出多种计算机语言,使计算机
1
2
3
• 二次能源:主要有电能、氢能、汽油、煤 油、柴油、火药、酒精、甲醇等。 • 人类可用的能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社会的 发展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节约能源可以为 我们的社会带来以下三个好处: • 1.国家安全的角度:减少进口能源所产生的 风险。 • 2.环境角度:减少环境污染,尤其是空气污 染。 • 3.经济角度:能源是财富,减少能源消耗能 提升经济效益。
在英国率先得到确立,并对世界工业革命 产生了巨大影响。
• 第二次技术革命及影响:主要表现在新能 源的利用,新机器与新产品的制造。电力、 钢铁、化工“三大技术”,汽车,飞机, 无线电通讯“三大发明”的取得,极大改 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主要标志是电气化, 内燃机的应用与化学工业的兴起;重工业、 动力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崛起并迅 速发展,使美、英、法、德等国工业化程 度进一步提高。
7 、为何电能被得到广泛利用?为什么要节 约能源?指出几种节电的方式?
• 电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史上最优质的能 源,由于电能易转化为机械能、热能、光 能以及价格低廉、容易控制、还便于大规 模生产、远距离输送和分配;它是信息的 重要载体,所以由最初用于照明、电报、 电话,迅速扩展进入电镀,电动力以至人 类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的使用日趋方便。继而在50年代发明的集成 电路使电子技术跨进了集成电路,大规模集 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核能的和 平利用首先就应用于核能发电。这些技术的 出现,对电工技术产生了极大影响。
6、什么叫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各包含有哪 些?世界能源利用的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有 哪些特征? • 一次能源:凡是以现成的形式存在于自然 界的能叫做一次能源 •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而 来的其他形式的能源或人工制造的能源, 叫二次能源
• 感想与努力目标:电气工程专业是一门历 史悠久的专业,一直在大学中占据十分重 要的地位,我以我自己学习电气工程与自 动化,以我自己是一个电气人为荣。我将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努力学习有关电气的 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转变学习观念,争 取将自己锻炼成一个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与国际接轨,面向21世纪,有时间能力, 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电气精英。
3、两次技术革命是指什么,什么时期;给人类 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 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 中叶,以工业生产机械化为特征;第二次技 术革命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中叶, 以工业生产电气化为主要标志。 • 第一次技术革命及影响: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是牛顿力学,解决动力问题的标志性成果是 瓦特发明和改良的蒸汽机,用于纺织业和交 通运输业等。这是一场生产力的全面革命, 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使工厂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