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含义:①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认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②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的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①教育者:狭义的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
②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③教育影响: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三)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1)教育的起源:①神话起源说②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③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意识的模仿。
(美国孟禄)④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
(苏联米丁斯基和凯洛夫)最新范本,供参考!(2)教育的发展阶段①古代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夏代有了学校,殷周有了小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的教育(四书、五经)②近代教育③现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四)教育的基本形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从形式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五)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1、中国古代时期(1)孔子(春秋末期):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2)孟子(战国中期):“内发论”代表人物。
提出“教亦多术”的原则。
(3)墨子(先秦时代):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
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4)荀子(战国末期):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
重视“笃志”“内省”。
(5)董仲舒:是西汉很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名的教育家。
(6)韩愈(唐代):《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7)朱熹(南宋):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
(8)《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
2、西方古代时期(1)苏格拉底:教学方面最大贡献是首创了“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
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2)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里。
卢梭也盛赞《理想国》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3)亚里士多德:其教育观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一书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
3、国内外近现代时期(1)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 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3)康德(德国哲学家):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4)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
(5)洛克(英国哲学家):教育著作《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绅士教育要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6)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①《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形成。
②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③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④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7)杜威(美国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①《民主主义与教育》②新三中心:儿童(学生)、活动、经验。
③他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④提出“儿童中心论”,在做中学。
学校即社会。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建立,即称为教育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版)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9)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毛泽东称誉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0)晏阳初(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提出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思想。
(11)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①“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②“社会即学校”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
(12)陈鹤琴(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仓U始人之一。
提出了“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思路导学:人力资本理论:i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这一理论充分注意到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四)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①继承功能②传递功能③选择功能④创新功能三、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内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才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的--------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3、教育目的的意义和功能(1)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帽是教育活动的归宿点,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功能:①定向作用②激励作用③评价作用4、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重要依据③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二)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论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①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斯宾塞、帕克、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②首开个人本位论先河者——卢梭。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①代表人物(中国古代孔子和国外的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等)。
②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3、教育无目的论:①代表人物(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
(三)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五)全国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第二节心理学基础知识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四)心理学的产生背景:为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97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五)主要的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代表(冯特、铁钦纳)2、机能主义学派:代表(詹姆斯、杜威)3、行为主义学派:旧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4、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荣格、埃里克森)6、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7、认知心理学派:(奈瑟)二、认知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2)前运算阶段(2-7岁):①知觉集中倾向②不可逆性③自我中心主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①思维的具体性②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③去自我中心(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至成年)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①发展的实质②最近发展区③内化学说(二)感觉和知觉1、感觉和知觉概述:①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三)注意1、注意的概念: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2、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四)记忆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五)思维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它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六)想象1、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三、情感与意志(一)情绪和情感1、情绪的种类:激情、心情、应激2、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1、冲突与矛盾分析: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多重趋避冲突四、个性心理(一)需要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二)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三)兴趣(四)气质1、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2、气质类型: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黏液质④抑郁质(五)人格第三节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据推测, 校、序、庠都是当时的小学。
(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特殊性、基础性、义务性、全面性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