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总结(B)一、有关单项选择的重点内容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A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C.半殖民地社会D.半封建社会2.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C)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1895年割让台湾的屈辱条约是( C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 D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B.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5.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方案是( D )A.《天朝田亩制度》B.《太平条规》 C.《太平刑律》D.《资政新篇》6.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 A )A.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覆没B.“中外和好”政策的形成C.《马关条约》的签订D.戊戍政变7.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该历史称为( A )A.戊戌变法B.清末新政C.同光新政D.同治中兴8.对“民权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A )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C.平均地权、核定地价D.实行君主立宪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B )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 D.《资政新篇》10.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 B )A.打倒孔家店B.民主和科学C.兼容并包、百家争鸣D.文学革命11.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 C )A.俄国十月革命胜利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D.护法运动失败12.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大会是( B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1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C )A.没收地主土地B.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C.减租减息D.照旧缴粮纳税14.国共两党结束了十年内战,国内和平基本实现的标志是( B )A.十九路军发动反蒋抗日事变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中共中央放弃“反蒋抗日”口号D.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1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 A )A.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建立社会主义D.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1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一生的评价是( C )A.没有任何功绩B.过失大于功绩C.功绩大于过失D.没有过失17.1953 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 )A.社会主义工业化B.社会主义现代化C.农业合作化D.农业机械化1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 C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 A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揭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C.十二大D.十三届四中20.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A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以改革开放为中心C.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D.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二、有关多项客观题的几个示例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 ABCD )A.帝国主义主义操纵中国财政和经济命脉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C.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E.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
2.下列关于洋务运动表述属正确的是( ABCE )A.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B.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促进作用D.洋务派兴办洋务目的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E.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下面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叙述属正确的是( ABCDE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B.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C.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D.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E.给人们带来思想的解放4.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的历史特点是( ABE )A.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B.真正的群众运动C.农民为运动主体D.以城市为中心E.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5.“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党的领导之下( ACD )三者的统一。
A.武装斗争B.土地革命C.党的建设D.根据地建设三、有关辨析题的几个案例1、经济技术落后决定了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必然失败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参考答案:错误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经济技术落后并不意味着在战争中一定打败仗。
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
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失败,不仅仅因为武器装备的落后,更由于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即社会制度腐败。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占了中共党员的绝大多数,因此那时的中国共产党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参考答案:错误第一,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
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
第二,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
3、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3、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参考答案: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对几个近现代史材料的分析材料: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
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
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上的讲话》回答问题:1、列举1件抗日战争中最能体现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史料。
(5分)七七事变爆发后,佟麟阁主张奋起抗战,反对对日妥协。
立即由北京赴南苑驻军指挥部,召开全体将校会议,痛陈时局利害,他不顾个人安危,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督战。
在身陷重围,腿部中弹负伤后,仍激励官兵坚持战斗,奋勇杀敌,指挥大家转移。
不幸又遭日机轰炸,弹片击中头部,伤势加重,当日壮烈殉国.2、抗日战争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特点是什么?(5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5分)弘扬民族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贵在实践,重在行动。
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贯彻到各行各业,化为每个公民报效祖国的精神支柱,使之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我们要大力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铸造新时代的民族之魂,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有关甲午百年的思考1、2014年又是一个甲午年,这也让我们想起那个最让人刻骨铭心的1894年的那个甲午年。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请结合所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
第一,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的历史: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931年开始长达14年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
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
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应具有长远眼光,面向未来,注意拓展中日间的共同利益,并通过政府和民间理性对话,逐步缩小和解决双方在历史观上的分歧。
在中日之间发展的中的少不了一些历史问题的影响外,还有因为两国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问题,在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