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

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

安全管理编号:LX-FS-A61702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情况,具体探讨了其实用化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出了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功能规范以及系统性能测试的发展建议,通过配电自动化仿真实验室的建设探讨了配电自动化的测试环境。

探讨了几个进一步发展的技术方向: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配电网络运行方式的变换;配电网优化运行决策支持系统为提高供电的经济性、优化运行方式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配电实时信息引擎机制可以为供电企业信息一体化大平台提供支持关键词:配电自动化实用化系统实验发展趋势0 引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电力负荷增加,对电力的依赖越来越强,城市和农网改造已基本完成,一次网架的强壮必然要求提高配电网自动化运行水平,并实现配电管理现代化。

我国配电自动化系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本文在分析国内配电自动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配电自动化及配电配电管理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提出配电自动化的实用问题以及配电自动化系统性能实验和功能规范问题,并探讨了未来配电自动化的几个发展趋势。

在起草《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行业标准时,已用配电自动化一词概括了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的综合,本文也采用了这个概念。

1国内配电自动化发展现状许多供电企业都认识到,随着城网、农网改造的不断深入,在供电可靠性和供电指标已有很大提高的基础上,要继续提高供电自动化是必由之路。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在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上对配电自动化工作进行试点,并积累不少经验和教训。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国内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进展和存在问题主要有:a.全网配电自动化的实现由通过重合器时序整定配合的方式逐步过度到通过馈线自动化终端(FTU)进行故障检测,结合通信技术进行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当然,重合器的功能应用到变电站10KV出口以及分之线上消除瞬时故障,仍然有意义。

b.配电自动化的关键设备由依赖进口逐步转向使用国产设备,FTU已有了国产的入网许可产品,其功能与性能价格比更有利于各供电部门选用。

c.配电自动化由单纯的配电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加配电自动化(DA)转向具有DA、配电管理系统(DM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较完整的配电自动化实时及供电企业管理系统,配电主站系统也由借用调度主站系统逐步转向选择面向配电自动化应用的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

d.通信方式多样化。

配电网通信有无线、光纤、专用电缆、载波等多种通行方式,但在主通信线路上更倾向于使用光纤,10KV配电线载波通信以及基于GPRS和CDMA的无线通信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受到用户的广泛关注。

e.GIS由孤独的静态设备管理系统逐步转向动态的实时GIS,将SCADA和地理信息有机地统一起来。

f.DMS由需求不确定、功能繁杂逐步转向功能需求实用化,以及DMS与其他系统有机集成构造供电企业信息一体化方向发展。

g.由于技术发展的需求,一次设备与自动化设备结合更加紧密,一次设备的厂家向二次自动化方向发展,二次自动化系统的厂家向一次设备方向发展。

h.《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行业标准已经颁布,有了统一的功能规范,但是要解决各地配电自动化应用需求的不规范问题,仍然需求一个过程。

i.部分省公司以及全国电力系统城市供电专用工作网发布了一些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用化的验收细则,有利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用化的发展,但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用化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j.部分设备没有通过严格的质量测试,系统在恶劣环境下运行存在质量隐患。

k.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规划与配电一次网架的规划结合不够。

l.配电自动化系统出厂实验和现场实验没有指导性的试验规范及验收标准。

m.配电自动化系统及DMS集成面临网络安全的挑战。

n.试点系统的规模不够,体现不出系统的整体规模效益。

2 实用化发展目标及其关键技术与地区调度自动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相类似,各供电企业强烈要求制定配电自动化的各种标准,对投运的具体相当规模的城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制定相应的实用化要求,进行实用化考核和实用化验收,以体现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笔者认为,在总结配电自动化近年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应在已颁布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等行业标准和各省公司以及全国电力系统城市供电专业工作腽肭感编制的验收导则的基础上,建立配电自动化系统性能测试方法和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搞好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建设,作为当前配电自动化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的基础思想是实时的配电系统监控和故障处理功能(既DA)与配电管理功能(既DMS)相结合的系统,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公用、信息共享,以使实时信息尽快地提供给管理应用,使管理信息方便地为实时系统服务。

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功能予以规范。

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选配功能。

基本功能是较为实用的,也是应该实用的;选配功能是为发展提高留有余地,并有利于使用单位因地制宜选用的。

关于配电自动化实用化的建设,应在功能规范和验收导则的基础上,在系统性能测试方法和手段健全的前提下,制定可行的实用化验收细则。

在实时系统中重点考核SCADA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情况、馈线自动化(FA)动作可靠情况、出厂测试(FAT)和现场测试(SAT)的成功率。

在管理系统中重点考核配电GIS基础信息的准确率和及时更新情况,配电工区设计和操作人员真正应用图纸管理系统代替常规的CAD图纸,配电调度操作功能代替手工记录和操作。

至于配电高级应用软件以及配电管理中的其他业务流程管理,可放在第二步,当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实用化。

实现一个具有实用化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技术有:a.FTU应能有效可靠地捕捉故障信息,并结合通信和算法来实现故障隔离及恢复功能,并实现配电自动化功能的分布、分层控制。

b.系统通信方式的广泛支持性,通信速率和通信可靠性应满足配电自动化要求,系统通信结构应满足在一点通信故障时数据畅通,且配电自动化功能正常实现,并能解决因配电自动化系统信息最大而可能造成的信息“瓶颈”效应。

c.FTU采用全工业级设计,满足户外恶劣环境运行要求,技术指标达到户外D2级标准(-40摄氏度~85摄氏度)。

柱上开关与FUT在电气和结构上匹配,可靠接口,便于维修。

d.具有通过FTU进行蓄电池在智能维护的功能,有效的延长蓄电池的寿命。

e.配电主站采用开放式支撑平台技术,具体分布式运行管理环境,采用大型商业数据库作为历史数据库,实时数据库具有客户/服务器技术。

应用软件通过软总线进行数据交换。

f.DMS数据建模及设备编码考虑全局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完备性和一致性,做到信息源头唯一,系统拓扑信息CIS/SCADA/DMA的一致性。

负荷控制信息、客户服务信息、用电信息等其他系统信息,能有机地接入配电主站系统,共同构件全局信息一体化系统。

g.配电SCADA系统与GIS应运软件之间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基础上有效互通,使得实时信息在GIS 中具有与SCADA系统相同的实时性,保持图元在不同硬件、软件平台上的一致性。

h.通过中间件软件技术和工作流方式DMS流程化管理。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试验性能是保证实用化验收效果的关键。

配电自动化系统涉及面广、系统集成度高,配电自动化系统试验是为了保证配电自动化产品在其形成的各个阶段的产品质量而进行的各种测试过程。

配电自动化系统产品的生命期大致可以分为产品研制、市场认可、供货与接入系统3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测试与运行过程。

在产品研制阶段,站端产品进行功能验证和型式试验,主站产品进行单元测试;在市场认可阶段,进行产品技术鉴定,取得入网许可证;在供货与接入系统阶段,进行FAT,现场投运前进行SAT。

3个阶段的每一个测试项目都必须有完整的测试计划、明确的初始条件、严格的测试过程和对测试结果进行有效评估。

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行业标准化建设方面,全国电力系统控制及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xx年至20xx年在配电自动化方面发布了以下标准:DL/T721-2000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远方终端;DL/T814-2002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DL/Z790.11-2001采用配电线载波的配电自动化,第1部分:总则,第一篇: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等等。

在配电自动化终端的试验中,还可参考远动终端的部分技术条件,例如:DL/T630-1997交流采样远方终端技术条件;GB/T15153.1-1998远方设备及系统,第2部分:工作条件,第一篇:电源和电磁兼容性(等同采用IEC870-2-1:1995)另外,原国家电力公司发输电运营部发布了有关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指导性文件《配网自动化系统实用化验收导则》(试行),部分省电力公司为了规范本地区的配电自动化建设还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实用化验收导则,也都可以作为配电自动化测试和验收的依据。

关于建立配电自动化系统性能测试方法和手段,应考虑配电动模试验模型的建设。

为了阐述配电模试验模型,本文以东方电子信息产业公司建成的配电系统模拟仿真实验室为例介绍其功能。

实验室模拟系统规模为6个电源点,35条分段线路,6个开闭所单元。

系统可模拟正常运行时的各种工况,例如改变符合的大小和性质、改变负荷分布、操作开关改变系统送电的网络结构等。

系统可根据现场实际保护配置情况来配置模型系统的保护装置,使系统自身的动作情况与配电自动化系统对系统的操作二者得到真实反映。

系统可模拟电网运行中的各种故障情况,并可模拟配电网各种中性点接地方式的运行,包括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