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词代词代替名词、动、形或数量词的词古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除此之外,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一类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种是辅助代词“者”和“所”。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又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又叫自称、对称、他称。
1、第一人称,常见的有“吾”、“我”、“予”、“余”等。
(现代汉语,“我”、“咱”可作主、宾、定、状)古的代词,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全同。
“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的用法在上古只作主语,很少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晋,我吾亲也,岂信我哉?《左传》如果作宾语,也只限于用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
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但到了汉代以后,“吾”作宾语的用法就比较常见,如: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
《史记》上古第一人称还有朕,台(yì),卬(áng)朕可作定,也可作主。
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我的先父叫伯庸。
朕:在先秦时期用于一般人的自称,到秦始皇时便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台恐德弗类。
《尚书》我恐怕自己的品德不善。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尚书》每天进善言,帮助提高我的品德。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别人过河了我还没,我要等我的朋友。
2、第二人称,对称。
(现代“你”,可作主定、宾、状)古常见:尔、汝(女)、若、乃、而。
尔、汝、若,可作主、宾、定。
尔无我诈(欺骗),我无尔虞(防备)《左传》(尔)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论》若毒(痛苦,以之为毒。
)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苦赋,则何如?《捕》五侯九伯,女实证之,以夹捕周室《左传》“而”“乃”常作定语,不能作宾语,一般也不作主语。
吾翁即若翁,如欲烹乃翁,幸分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而……欠幸……《史记》希望肉羹“而”有时也可作主语,“乃”也有,很少。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太传》乃能从我乎?《汉书》先秦时,还有一个第二人称代词“戎”戎虽小子,而式弘(天)大。
《诗》你虽是年轻人,但作用很大。
3、第三人称代词现代汉语有一个“他”,古汉语本无他称代词,遇到要说第三人称时,不是重复一遍名词,便是省去不说。
但有时也借用“之”、“其”、“彼”等来表示,久而久之,这些指示代词也可以看作人称代词。
“之”和“其”不能作独立句子的主语,这和现代汉语“他”是不同的。
同时,“之”和“其”本身的作法也有差异。
一般说来“之”的主要作用是作动、介词的宾语,有时也作兼语句的兼语。
爱共叔段,欲立之。
《左传》令女居其中,浮之河中。
《石让豹治鄴》吾属令为之虏矣。
《项羽本记》成,将以之攻宋。
《公》云梯造成虽有稿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左传》“其”主要作定语,主谓词组的主语,极个别有作宾语的。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语板》(冯谖)于是,乘(其)车,指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喂马的人到汉魏以后,才可作主语。
第三人称没有用作主语的,现代汉事用第三人称作主语的地方,。
古代有两种表示,一是重复前面出现名词。
宋人或得天,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另一种省略。
使子路反见之,(子路),中(大人)行矣。
“彼”有时作主语,但实质上,它是指示代词。
彼谒我盈,故克之。
《左传》真正第三人称代词到元朝时出现。
最早是“伊”“梁”。
伊女能克蜀。
女婿昨日来,要是渠所窃。
《三国志》“他”字的意义在上古是“其他”“别的”。
从唐代开始他才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但只出现在接近口语的诗词和其他作品中,一般文言文很少用。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
(《高适》论文词)人称代词,除了一、二、三人称外,还有已身称和旁称两类。
4、已身称表“已身”称公认的有“自”和“己”两个词,有人称他们为“己”称,有人称“己身称”。
还有人叫它“反身代词”或“复称代词”。
现代汉语“自己”是一个词。
不患人之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敢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左传》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自有人认为是付词,在动词前作状语。
A、凡属动作由自己发出又及于自身的(反身),可以分析为状语。
(知不足然后能自事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己反求于自己)。
B、只是自指,可看作代词。
自吹自擂,自食其果,吹喇叭,打鼓。
5、旁称和自己相对的人称代词,现代汉语的口语里,有“别人”、“人家”古汉语里有俩有用“人”字的。
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有的泛指,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赤壁。
《苏轼》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项》现代汉事人称代词的复数加“们”字,我们、你们、他们,古代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要根据上下文才能决定。
如:齐师伐我。
《左传》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从上下文来看,上面例我,汝都是复数。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以加“侪”“属”“曹”等字,表示复数,不只一人,例如:吾侪何知焉?《左传》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后汉书》“侪”“属”“曹”意义比较具体。
“吾侪”“若属”“汝曹”大致相当现代汉语的“我匀这班人”“你们这些人”和“我们”“你们”结构不同,意义也有差异。
古代汉语还常用谦称和尊称代替人称代词。
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不受词规律的制约。
(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边)但是,从意义上说它们却代表我和你。
谦称代第一人称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臣从其计。
《史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
《史记》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三国志》寡人只了限于国君用。
尊称第二人称子将若何?《左传》足下事皆成。
《史记》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左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战国策》例句“子”“足下”“君”“大王”都是名词。
用来尊称对方,起第二人称代词的作用。
古人的名字不只一个,名和字是分开的,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呼别人的字也是一种尊称。
孟尝君顾谓冯谖早:“先生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占国策》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少卿报不测之罪。
(二)指示代词指示人或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或“用来区别人或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古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彼”“夫”“兹”“之”“其”等指示代词按所指代的人或事物的距离远近、时间的远近以对象的不同情况,分成远指和近指两类,把“之”叫作科学家指,与特指“其”相对应。
1、近指。
常见的有“是”“此”“斯”“兹”,相当现代汉词的“这”“这个”“这样”“这里”。
是,指人、事、时间、处所等情况,可作主语、定语、还可作宾语。
是要射雕者也。
《李将军传》(是)年,谢庄办团。
《冯婉贞》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此,指代人、事、是、时、处,及行为的状态,可作主、宾、定、状,此壮士也。
《史记》贤者亦示此乎?《孟子》天何为而[此]醉?《哀江南赋》斯,指代人晤、情况、处所、可作宾(主要介言)是:子非三闾大夫乎?何至于斯?《屈原列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送呢。
兹,指代人事、方式、时间、处所,可译为这(此、种类)等兹可作主宾定状。
不教而诛,兹谓虐。
《汉书》不教育一犯罪就杀掉,这叫做虐政。
父王既没,父不在兹乎?死后,(周代)文化不在这里吗。
登(兹)泰山,周览东极《史记》。
另外“若”“尔”也可作近指代词。
君子哉若人,《论语》这人是君子啊。
(尔)夜,风恬月朗。
《世说新语》2、远指古汉语远指代词有两个“彼”“夫”。
彼,的指示性很强,与近指代词“此”相对可代人、事、处时,可译即(此、个、儿)等,作主宾、定。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孟子》(那是一个时候,这又是一个时候)(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不是白白地吃饭吗。
故去彼而取比。
《老子》“夫”指示性比“彼”轻得多,译成现代汉时往往可以不译出来,它带有修饰的性质。
王知夫苗乎?《孟子》王知道(即)禾苗(生长的情形)吗?由于“夫”的指示性轻,固此用在句首时,往往虚化成句首语气词,表示下面要发议论。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遊褒禅山记》3、之、其“之”字是一个泛指代词,“其”是一个特指代词,例如:之作定语,之作宾语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众多,民亦如之。
《左传》其作指代词,主要作定语。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核舟记》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西门豹治》然,也用指示代词,各相当现代汉语如此,是这样,“然”字多用作谓词。
河内凶,移民河东,移粟河内。
河东凶亦然。
《孟子》焉:“焉”字是一个特殊的是示代词,它既是指示代词,同时,又具有语气词的性质,这就是说,它不仅指示某一范围或方面,常与人物或处所有关,还经常用在叙述句的末尾,表示停顿和提示语气。
焉,兼词,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焉”常用于叙述句的句尾,既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又用于句尾表示停顿,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后面不再加别的语气词。
制,严邑也,虢叔死焉。
(表处行)《左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表范围)《论语》非曰能之,愿学焉。
(表方面)《论语·先进》“焉”指代,常用在不及物动词后面。
例:存在、表存在后边是名词。
例三,古代“能”是及物动词。
“学”是不及物动词。
“焉”字的前面如果是形音词,就指代比较对象。
例如:晋国天下莫强焉(比它强)。
《孟子》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比它大)。
“焉”字用在疑问句中,它仍保持着原来的语法意义。
既指示代某一方面或范围,又兼有语气词的作用,因在疑问句中,行以它有了帮助表示疑问的语气。
君何患焉?《左传·隐公元年》既高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焉”字虽是一个指示代词,但由于位置经常是在句尾,所以它逐渐取得语气词的性质,有时,它和“于”字的介宾词组同时出现,它的代词性就冲淡了。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联。
《孟子·梁》有时虽没有“于”的介宾结构,“焉”字也失去了代词词性。
作纯粹的语气词。
击之,必大捷焉。
《左传》此外,古书中还有些“焉”字用于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公输子自言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墨子·问》有人认为连词,王力先生认为仍是暂代取待某种关联词的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苟子》例句中的“焉”字相当于“于是”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又因为在句尾,兼有表示停顿和指示语气作用。
“焉”字一般是用在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作宾语。
“焉”字由于经常用在句尾,表示语气的作用逐渐加强,而表示指代词作用逐渐减弱,因而在有些句子中就变成了纯粹表示停顿和提示语气的句尾语气词。
三、疑问代词1、代人的有:谁、孰、畴谁,代人作主、宾、定谁无父母?《诗小雅》子为谁?《论语》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左传》谁作定语,也有在名词前不加“之”的,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