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研究近期工作情况汇报

课题研究近期工作情况汇报

课题研究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吉林省子课题组在前期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于2007年7月形成《建立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考核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中期研究报告。

今年8月初,杜吉胜处长带领课题组部分成员参加总课题组在内蒙古召开的中期课题研讨会,我省的前期工作及中期报告得到了总课题组领导及专家的肯定。

为落实总课题组的会议精神,吉林省子课题组于2007年9月17日召开中期研讨会,会上杜处长做了重要讲话,卢欣副处长做工作报告。

会议决定下一步工作将转到实证试验阶段,决定加快课题研究进度,加大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广度,要求把研究工作做的更加深入,拿出具体说服力的数据和实例。

与会的30多名课题研究代表通过认真交流,统一认识,明确了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为了使此项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全面开展,决定扩大部分单位及人员参加研究,并下发吉教装备字[2007]8号文件。

根据吉教装备字[2007]8号文件的要求,卢欣副处长带领研究室的同志,于2007年10月30日至11月15日对三十一所实验项目校进行实地调研,与参于课题研究的教师座谈,具体了解前一段的工作,指导落实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要求,并对项目校进行授牌或挂牌活动。

此项工作得到吉林市、通化市、辽源市、松原市、白城市教育技术装备处,桦甸市、九台市、宁江区、镇赉县、永吉县、蛟河
市教育技术装备办的积极配合,得到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白城市教育学院、宁江区、桦甸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大力支持,得到项目校的领导及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家一致认为此项课题的研究十分必要,符合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参加研究的教师信心十足,表示会努力积极把工作干好。

我们这个课题为便于研究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小学科学四个工作领域。

参加物理学科研究的项目校十所,分别是:通化市实验中学、13中、14中、通钢二中、19中、20中、二道江区教师进修学校;九台31中、3中;桦甸5中。

参加化学研究的项目校八所,分别是: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辽源市19中、16中、东辽县平岗中学;宁江区教师进修学校、6中、1中、实验中学。

参与生物研究的项目校四所,分别是:吉林市九中、博达中学、永吉县10中、蛟河市新区九年制学校。

参与小学科学研究的项目校十二所,分别是:桦甸市教师进修学校、桦甸市金沙乡中心校;宁江区教师进修学校,宁江区实验小学、回族小学;镇赉县教师进修学校、镇赉县实验小学;二道江区教师进修学校,东昌区沿江小学、民族小学、东风小学、环通中心校。

共有45家单位142名人员参加,并按照子课题组的计划安排有步骤地实施研究内容。

其中,桦甸市金沙乡中心校是唯一一所参与课题研究的农村小学。

几年来,学校围绕课题中心,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从小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

采取“以科技教育为载体,以自制教具为
基础,用教育科研推动教育成果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坚持科研与应用的统一,以科研的理念引领实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科技为突破口,大兴教育科研,通过自制教具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拓展延续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与课题研究的辽源市十六中,从化学领域研究学生实验动手考核标准,学校从2003年开始研究《强化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课题,2006年结题,通过课题实施,创设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实施实验的几年里学校没有占用一节化学课外的时间,相反,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变得思维活跃,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自如。

通过论证,该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普及性,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每个学生都乐于参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通过参与化学探究实验发现了自己的潜力,找回了信心。

几年来学校的化学成绩一直位于市内领先位置。

我们课题组下一步重点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1、在小学、初中不同阶段和不同学科中,通过实验过程所培养的学生最底限度在动手方面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对于比较优秀的部分学生可以获得哪些能力。

2、如何在实验教学完成过程中培养这些能力。

3、怎样能科学地认定考评这些能力是否具备、水平如何?也就是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

这次由我处牵头,承担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也是我
省装备工作从单纯的建、配、管、用走向科研创新的重大变化,是装备工作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要求的必然发展方向。

装备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互相补充,促进我们课题组的科研目标的实现。

我们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任务,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个人在教育教学和工作的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学科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有哪些鲜明的特点?怎样在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建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怎样去实现这些目标?动手能力的提高如何评价,评价体系即考核标准是否科学正确等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结合本地实际,使考核标准符合学情、校情,给总课题组交上一份满意的终期报告。

这次课题研究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装备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利于我们自身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我们会把教育科学研究当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享受探究的过程,追求科学的过程,用一流的工作态度,去争取一流的科研成果。

建立实验动手能力考核评价标准的要求:
1、评价要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发展创新,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发展性,召开学生座谈
研究会,让学生参与评价。

3、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深入研究教材,选好典型性实验项目,纵向扩展考核内容,手脑并用,虚实结合,确定“行为标志”作为评价标准。

4、广泛搜集已有实验加试的项目内容和评分标准,加以整理、总结经验与各地实验考核的改革工作一起进行,有计划地推广和发展。

5、定出经常性评价与阶段性考核的运行机制。

6、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教材教研部门合作,要充分发挥教师们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7、总结能力标准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们各组制定的学生动手能力考核标准要有可行性的研究方案。

要以实验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要符合新课标对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从而增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

要通过学生具体做实验来验证制定标准的评价效果,同时还要通过访谈、座谈和问卷调查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科技界、政府部门、学生及家长等各方面的意见来论证是否可行。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
今年8月份,我们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关于此项课题研讨会,为落实总课题组的精神,具体安排下一步研究工作。

1、在前一阶段调研的基础上,将工作转到实证试验阶段,要求把工作做得更加深入,应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和
实例,用数字、事实讲话,做细做实。

2、对制定实验动手能力的考核标准的可行性问题做出答复,形成具体方案和政策建议。

3、整理出一套可供大家参照的实验项目目录,为日后制定能力考核标准打基础。

4、各课题组选有代表性的地区、学校,了解本地区做实验的具体情况。

(1)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实际开了多少个实验?实验名称。

(2)开实验遇到过哪些主要问题?
(3)不开实验的原因有哪些?
(4)课改前后引起实验教学的变化有哪些?举例说明。

(5)城市与农村以及城市里条件优劣差别在哪里?
此项调研要注意真实性,设法为被调查者保密,让大家讲实话!
5、调查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情况。

(1)进行实验考试的市、县,可以结合实测情况做分析,同时征求对实验考试的意见和建议。

(2)没有实验考试的单位,可以利用座谈会和访问的方式听取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教研人员、行政主管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日常生活中动手能力的意见。

6、实施评价体系的情况调查。

重点了解背景、政策、做法、成绩与效果,问题和改进意见。

7、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

用数字和实例分析问题,提出自已的看法。

8、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围绕“促进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的主题,写论文,每个课题组不少于两篇。

论文要正面回答:“建立实验动手能力考核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问题。

9、进度:各实验项目校要深入调查、反复论证,于2008年7月形成阶段性论证报告。

吉林省子课题组
2007年12月5日
这就像我们身处喧嚣的闹市,却在渴望山清水秀的僻静之地。

心若静,何处都是水云间,都是世外桃源,都是僻静之所,心若浮躁,不管你居所何处,都难宁静。

其实,很多人惧怕喧嚣,却又怕极了孤独,人实在是矛盾的载体。

然而,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孤独。

受得了孤独,忍得了寂寞,扛得住压力,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才不会因为生活的暗礁而失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常常喜欢静坐,没有人打扰,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宿醉。

面对这喧嚣尘世,安静下来的时光,才是最贴近心底的那一抹温柔,时光如水,静静流淌。

即便独自矗立夜色,不说话,也很美。

这恬淡时光,忘却白日的伤感,捡起平淡,将灵魂在宁静的夜色里放空。

回头看看曾经走过的路,每一个脚印,都是丰富而厚重的,是对未来的希望,是对生活的虔诚。

我们都是生活里的平凡之人,不管一天中多么努力,多么辛苦,老天总是会给你时不时的开个玩笑,可能有些玩笑,来的有点猛,有点不知所措,但是又怎么样呢?
抬手是春,落手是秋。

淡定从容,一切在心内,一切又皆在心外。

相关主题